科学研究

成果展示

许群团队崔鑫炜教授在提升高能量密度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稳定性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发布者:  时间:2024-06-19 09:06:10  浏览:

近日,实验室许群院长团队崔鑫炜教授在提升高能量密度高镍三元(NCM)正极材料稳定性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Rational Rock-salt Phase Engineering of Nickel-rich Layered Cathode Interface for Enhanced Rate and Cycling Stability”为题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郑州大学为第一单位,硕士研究生王文杰和史艳珂为共同第一作者,崔鑫炜教授和青年教师许春阳为共同通讯作者。

在“力学失效与化学失效机制”的双重作用下,高镍NCM在循环时的容量和倍率性能急剧衰减,成为高镍NCM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由于水洗步骤的存在,高镍NCM在生产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岩盐相。而传统掺杂、包覆等方法只是在正极材料最外层构筑了一个惰性保护层,保护能力有限。既然刚出厂的高镍NCM界面是一个“内部层状结构-中间岩盐相层-外部惰性保护层”的三层结构,并且几乎所有高镍NCM的失效机制都与岩盐相相关,我们思考是否可以直接调控最重要的中间岩盐相层的理化性质,从“力学-化学”失效的根源上解决上述瓶颈问题?

该研究报道了一种利用Al-N“金属-非金属”共掺杂,调控高镍层状正极材料表面岩盐相化学性质和结构的策略,构建了具有高离子导电性、电子导电性和优异循环稳定性的理想界面,并通过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揭示了岩盐相控制工程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这种调制不仅可以在岩盐相层内部产生Li+快速迁移的通道,而且还可以增加费米能量处的电子态密度,增强了材料的离子导电性和电子导电性。更为重要的是,Al-N共掺杂的协同效应还可以稳定岩盐相中的晶格氧(O2−),并降低“内部层状相-中间岩盐相”界面的晶格应变,限制了岩盐相的加速积累,从而抑制了循环过程中微裂纹的产生。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岩盐相调制后的NCM83材料,在3C高倍率下依旧具有172.3 mAh g−1的较高比容量,在1C下循环20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6.5%。该工作为大家指出了高镍NCM岩盐相控制工程的重要作用与意义,为缓解高镍层状正极材料“力学-化学”快速失效提供了一种通用且实用化的策略。

     

该研究得到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新乡天力锂能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费支持。

文章下载链接:https://doi.org/10.1039/D3EE041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