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副校长单崇新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要加强青少年科普工作,树立科技教育工作者责任意识,激发青少年科学研究兴趣,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后备力量。
新华网:您重点关注科学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科学教育领域的哪些问题?
单崇新:今年两会,我提出要加强青少年科普工作,特别是偏远地区青少年的科普工作。针对偏远地区科教资源相对匮乏的问题,我们提出孵化高校科技创新资源,惠及偏远地区青少年的科普教育。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教师、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科技创新动力,还可以为偏远地区的青少年提供更多接触科技前沿、感受科技创新魅力的机会。
我们已经在“请进来”和“走出去”方面开展了一些实践工作。通过举办科普开放活动,让青少年有机会进入高校进行研学参观,加深他们对高校及高校科研成果的了解。另一方面,我们也经常走进偏远地区进行科普宣讲、展示等,开拓青少年的眼界,增长他们对科学的认知。
新华网:您认为如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后备力量?
单崇新:青年人才思维敏捷、充满活力,很多重要的科研成果都是在科研工作者青年时期完成的。因此,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培养人才,对于他们未来走上科技创新的道路是非常重要的。“中学生英才计划”通过让学有余力的中学生能够提前接触到科研的氛围、成果、设施等,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是有助益的。
作为“中学生英才计划”的学科导师,我关注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让他们理解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一方面,注重让学生们了解课本知识的来龙去脉,如何推动社会进步,影响人们生活。学生们了解到科学研究的意义,学习的兴趣会更加浓厚,更有可能在某个方向继续开展研究。另一方面,还会让学生们了解到这些领域进一步发展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解决,鼓励他们未来有机会可以进行深入的科学探索。
新华网:在您看来,“中学生英才计划”和学校专业课程培养有怎样的联系?
单崇新:“中学生英才计划”对青少年来说是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参与培养的学生需要投入更多精力,但同时不宜影响到原来的学业。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学生英才计划”和学生在学校的学业应该是相互促进的,成为学生学业之余的调节,通过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兴趣,希望学生们对目前的学业更有兴趣和动力。因此,希望“中学生英才计划”起到扩大学生的见识,增强学习乐趣,激发对科学产生兴趣的作用,引导更多学生未来走上科技创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