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 欢迎您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刘庆柱先生开讲郑州大学“嵩阳大讲堂”第一期,深入解读“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
发表时间:2024-05-29    点击:

5月24日,郑州大学举行“嵩阳大讲堂”启动仪式,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特聘教授刘庆柱先生做了首场报告。校党委书记别荣海,校长李蓬院士,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察专员)许东升,副校长王海杰,学术副校长杨天若出席活动。各部门各单位师生代表260余人现场参加,3万余名师生通过线上直播方式观看首场报告。副校长单崇新主持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上,李蓬校长致辞,并为刘庆柱先生颁发了“嵩阳大讲堂”主讲嘉宾证书。

启动仪式后,刘庆柱先生作了“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讲解”学术报告。刘庆柱先生从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北京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出发,深入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五千年不断裂的文明”这一论断,并从考古学的角度阐述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刘庆柱指出“连续性”的核心是国家存在的时(历史)空(国土)及其“国民”的不断裂。中华大地先民经历了从百万年人类史走进一万年文化史,再到五千年文明史的过程,赓续不辍,绵延不绝。“连续新”又离不开“创新性”,刘先生从历史国家建筑的考古发现以及文献记载双重角度出发,印证中华文明中的“中”和“中和”思想,介绍了具有中华文明特色的“文官政治”与“贤明政治”。中华文明国家的“大一统”思想是“统一性”的重要基础,首先体现在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国”与“民”的密切联系方面,并且从都城考古的角度阐释中华文明的凝聚力。在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上,刘先生从《史记》记载,墓葬、建筑以及宗庙建筑的考古发现上进行多重印证。紧接着刘先生从“大航海”与“新大陆”文明中的“殖民性”和“掠夺性”对比“丝绸之路”的“和为贵”出发,结合西方学者的评论,说明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互动环节,师生踊跃提问,刘庆柱一一给予细致解答。“我今年18岁,听说您今年81岁,但看起来依旧神采奕奕。请问您18岁的时候在做什么呢?对于18岁的我们有什么期望?”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大一学生赵想想与刘庆柱展开了一场18岁与81岁的“跨时空对话”。刘庆柱结合自身成长经历说:“年轻要一步一步走,一定要有志向。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你只要有准备,机会会等你的,迟早会来!”他寄语青年学子要“海阔天空地想,脚踏实地地干”,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刘先生的讲座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我们应该担负起‘中原大地起文化高峰’的职责使命。”硕士研究生冯中华说,“‘嵩阳大讲堂’办得特别新颖,使我们拓宽了眼界,提升了认知,希望能够邀请更多学科和国家的大师来授课。”

“嵩阳大讲堂”是学校设立的品牌活动,旨在搭建赓续嵩阳书院千年文脉的高端平台,打造“让每个学生更优秀”的学术高地,建设推动学科提升与突破的重要基地,为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贡献郑大力量。

(撰稿:王奕茹,部分信息来自学校网站)

学校网站报道http://www.zzu.edu.cn/info/1217/83558.htm



关闭

版权所有 © 2023-2024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 

地址:郑州高新区科学大道100号  邮编: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