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 欢迎您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院赴洛阳开展考古学专业课程实践活动
发表时间:2024-07-02    点击:

6月27日-28日,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赴洛阳开展2021级考古学专业《隋唐宋元考古》课程实践活动。本次活动旨在让同学们通过实地考察和体验,在实践研学中深入了解中原历史和优秀文化,收获知识与成长。活动由陈钦龙、王倩、郭士嘉、佟纯正、刘贺5位老师带队,共35名师生参与。活动得到了洛阳市文物局和各参观点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一、古韵定鼎,穿梭千年

27日清晨,伴着暖阳与微风,脚踏古老的石砖,师生一行首先来到了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定鼎门遗址由门道、隔墙、墩台、朵楼、马道和涵道等遗迹构成。东西两侧飞廊、阙台和涵道,墩台四周包砌壁砖,门址以城门楼为主体,两侧辅以朵楼,其间以城墙相连。驻足城门遗址前,陈钦龙老师从考古学的角度为同学们讲解了隋唐洛阳城的基本情况,强调了定鼎门之于都城轴线的重要地位。随后,博物馆的讲解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了馆内遗址,其内留存的赤足脚印与骆驼脚印,仿佛带同学们穿越时空,亲历行商之旅。深入大厅,透明玻璃下的遗址真实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一门三道的城门结构不再只停留在课堂,而是真切地通过考古发掘被大家所见证。跨越台阶,同学们登上城门远眺。千年前神都洛阳的城市布局就跃然于眼前,历史与当下相互重叠。本次参观让同学们直观地了解了隋唐时期洛阳城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以及丝绸之路上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

二、河洛遗珍华夏根脉

临近中午,艳阳当空。研学的第二站,师生们来到了洛阳博物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博物馆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与文化交流诸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举办有大型基本陈列“河洛文明”和六大专题陈列,包括“珍宝展”“汉唐陶俑展”“唐三彩展”“宫廷文物展”“石刻艺术展”和“书画展”。讲解老师首先带同学们参观了河洛文明展厅,以时间顺序向同学们展示了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兴衰距今30多万年以前,先民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距今1万年前后,河洛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公元前21世纪,生活在这里的夏氏族,率先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此后,殷商、西周、东周、曹魏、西晋、隋唐等相继在这里营都建国。从战国的错金银铜鼎到曹魏的白玉杯,从北魏的泥塑佛面相到唐代的金银平脱花鸟铜镜,珍宝馆内每一件展品都引来同学们驻足欣赏。

游览洛阳博物馆的历史陈列,犹如跋涉于历史的长河,处处体现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大创造力。借助于馆内丰富的文物,同学们获得了跨学科的知识,了解洛阳作为古都的历史地位,进一步理解历史的连续性和变迁性,并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三、天堂明堂,古韵今赏

六月骄阳,挡不住师生们对历史和考古的热情,迎着热烈的阳光,师生们来到第三站天堂和明堂,一起体悟千年前一代女皇的传奇。明堂始建于公元688年,号“万象神宫”,供布政、祭祀、受贺、飨宴、讲学辩论之用,是武周王朝的统治中心。天堂遗址位于明堂遗址西北155米,是一处方形台基上有五重圆形承重基础的建筑基址,是武则天命薛怀义主持建造的用以礼佛的建筑。

讲解员首先带领同学们参观了明堂遗址,站在明堂遗址的飞檐下,师生们远眺应天门,感受神都气象。随即进入大殿中,金碧辉煌的装饰风格,令人感叹当时社会举国之力建筑明堂的风采。随后,大家跟随讲解老师来到下层,近距离参观明堂基址,巨木十围的场景于千年后再次被复原并呈现于眼前,加强了同学们对这座辉煌建筑的认知。移步天堂遗址,在讲解老师介绍了天堂地理位置、独特形制和复原的壁画和佛像,师生们登上天堂的顶层,洛阳景象一览无余,南面的应天门在阳光映射下,傲然挺立,将大家的思绪拉回到千年前的神都洛阳。

当课堂上的文字与图片铺展在面前时,同学们从中直观感受到当年这两座神都地标建筑的恢弘气势与武周时期的雍容华贵。女帝一统天下,以周代唐,上承贞观下启开元的历史,令人荡气回肠,遐想连篇。

四、古墓幽,探秘地宫

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师生们来到第四站——洛阳古墓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一座集帝陵、历代典型墓葬及其附属文物、石刻和古代壁画为一体的大型墓葬类博物馆。通过展示墓葬及其随葬品、古代壁画等文物,博物馆见证了历史变迁和文化的交流互鉴,凝结了几代人的心血,成为国内外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机构之一。讲解老师首先带领同学们来到地上建筑的第一个大殿——太虚殿,向同学们讲述了邙山的基本历史沿革。随后,在讲解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依次参观了洛阳古墓博物馆基本陈列“此岸彼岸——古代墓葬文化展”“河洛遗冢——洛阳典型墓葬陈列”“地府千秋——河南古墓壁画大观”等展区。讲解老师向同学们依次了介绍了各个墓室的基本建筑构造及墓主人生前的生活。最后,师生一行走进景陵地宫,详细了解了北魏帝陵的甬道、墓室等基本构造。

通过墓葬的展示,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墓葬传统和思想文化,加深对古代墓葬文化的理解,还在知行合一中体会到了学术研究的乐趣。

五、古坊正平,今耀盛世

28日清晨,在烈阳的炙烤下,师生们来到第五站——正平坊遗址。其发掘揭示了正平坊的规模尺度、空间结构和庭院建筑模式,特别是中轴对称、以大殿为核心的多进式庭院建筑布局,对探索古代里坊的形制结构和建筑模式,研究城市的居住空间、生活形态和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参观前,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屈昆杰老师向同学们详细讲解了隋唐洛阳城和正平坊遗址的基本情况,并着重强调了位于遗迹西半坊的大型宅院和特殊的建筑结构布局,让同学们从宏观上了解到了这一遗迹的地理位置以及重要性。随后,在此工作的郑州大学考古系校友郑国奇老师带领同学们实地参观了尚在发掘中的正平坊遗址,他介绍了正平坊遗址目前发掘的基本情况,并着重讲解了太平公主宅考古取得的最新进展。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屈昆杰郑国奇讲解正平坊考古情况)

结合遗迹的现场情况,同学们对部分遗迹的特殊性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不仅如此,在探方中,同学们还亲自尝试了一些之前从未使用过的发掘工具,更深入地了解了隋唐洛阳城和该遗址的发掘情况。

六、隋唐水脉,文化长河

临近中午,师生们来到第六站——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馆内通过多媒体互动、实物展示等方式,全面阐述了大运河的开凿背景、技术成就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的影响,引领参观者穿越回那个水路繁忙、商贸繁荣的黄金时代。在博物馆的序厅,讲解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隋唐大运河开凿的历史背景、基本概况及开凿意义。穿过序厅,讲解老师带领同学们进入“国运泱泱——隋唐大运河文化展”基本陈列展厅。跟随讲解老师的脚步,同学们细细品味着壁画中的每一个细节。穿过壁画长廊,同学们来到了隋唐大运河的历史展厅。该展览共分为“天工国运,一统中华”“千年运河,万物通济”“隋唐盛世,国运繁华”“古今辉映,源远流长”4个部分。这里陈列着各种历史文物,有精美的瓷器、玉器,也有独特的服饰、工艺品。每一件展品都散发着独特的历史气息,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底蕴。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的参观,让同学们仿佛经历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从大堂的辉煌到历史展厅的厚重,再到运河技术的展示和模拟码头的体验,每一步都让同学们深感震撼。这不仅是对隋唐大运河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弘扬。

七、龙门石窟,艺术殿堂

下午,伴随着夏日的蝉鸣,师生们出发前往最后一站——龙门石窟。王倩老师从石窟寺考古的角度为同学们讲解。参观前,王老师首先对佛教及其造像艺术在古代印度的出现和发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而后带领同学们观赏了宾阳三洞,讲解了龙门石窟佛教造像体现的从北魏到唐初的风格流变。之后,王老师又带领同学们参观了摩崖三佛、万佛洞、魏字洞、唐字洞、药方洞、古阳洞等,以及最为著名的卢舍那大像龛。随着老师的讲解,同学们初步了解了龙门石窟造像北魏与唐代的特色和基本演变脉络。王老师不仅介绍石窟艺术以及各自时代特征,讲述龙门西山地质地理构造对石窟造像的影响,还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问题,如造像的雕刻工序、洞窟的营造方式等,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和遐想。

(王倩老师为同学们现场讲解龙门石窟造像艺术及其演变)

师生共同漫步于石窟堆砌而成的历史长河之中,两岸青山夹对,伊水潺潺,回首北望,邙山黛影如卧龙。正是《唐书》中所言:“都城前值伊阙,后据关邙。”的洛阳景象。一时之间,竟不知今夕何夕。

本次课程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探索,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和智慧的启迪。在一次次观察、思考中,同学们跟随讲解老师的步伐,目光穿越岁月的尘埃,探寻着河洛文明的脉络。随着游学活动的圆满结束,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2021级考古学专业的学生们满载着知识和感悟,即将开启新的学习和人生旅程。他们将继续秉承着“求是·担当”的校训,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撰稿:赵雪纯,摄影:杜莹)




关闭

版权所有 © 2023-2024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 

地址:郑州高新区科学大道100号  邮编: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