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 欢迎您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院举办人类骨骼考古国际交流日活动
发表时间:2024-07-11    点击:

2024年7月5日,由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主办的“中华源”考古实验室专题活动——人类骨骼考古国际交流日在“中华源”考古实验室举行。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陈朝云教授、副院长周亚威教授、朱思媚副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王谦教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韩涛副教授等人出席本次活动,周亚威主持本次会议,陈朝云致欢迎辞。

本次活动旨在促进人类骨骼考古的国际化合作,深入探讨人类骨骼考古的最新理论成就,加强国际间交流。本次交流日活动主要分为以下四部分:实验室参观、主题报告:、ZZU/TAMU博士交流计划、识骨寻踪。

一、实验室参观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博士研究生吕风仪对“中华源”考古实验室进行系统介绍。实验室是落实中央关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地方工作,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科技考古数据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高指示精神,发挥中原地区文物资源优势,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在国家一流大学中建立起一个特色鲜明的科技考古实验室,主要分为四个团队。

郑州大学文化与遗产学院博士研究生吕风仪

一、主题报告:健康,疾病与环境

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王谦教授以《全球卫生研究项目亚洲模块(GHHP-Asia):从人类经验到人口健康,特别提及气候变化、自然灾害、暴力和医学进步》为题,对中国北方古人口进行统计学与古病理学的初步分析。旨在记录中国过去一万年生物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与健康状况中的一部分,助力推动亚洲地区人类生物学的发展。王谦教授指出在今后的发展中,大量的人类遗骸数据库有望进行进一步研究,我国古人口学、古病理学和古流行病学研究具有更广阔的前景。

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王谦教授

爱丁堡大学博士研究生张雯欣从生物考古学人际暴力研究:理论,类型和案例进行分析,指出暴力被认为是在多种生物、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催生的复杂结果;而暴力的生态学模型则属一个用于理解影响暴力的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概念性框架。研究史前人类的暴力行为只能依赖保存下来的考古学证据。研究者需要借鉴一些社会科学的理论、模型或方法来填补静态的考古学证据和动态的人类行为之间的距离。

爱丁堡大学博士研究生张雯欣

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博士研究生Mark Simon选择新时期时代至铁器时代的10个考古遗址的511个头骨记录的非特异性病理,研究不同病理的变化规律情况。不同时代病理分析表明,与新石器时代相比,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显著增加牙周炎指标的个体存活率存在差异。古病理研究需要跨学科的、多层角度更广泛地解读,从人类生物数据出发,综合利用环境分析以及传统考古学视角。

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博士研究生Mark Simon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朱思媚副教授以《我非我食?——稳定同位素与古代疾病关系初探》为题,从稳定同位素视角下分别分析了肝病、糖尿病、女性妊娠期等方面内容。可以得出先民的生存方式与营养健康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影响。为生物考古视域下全面揭示先民生存方式和营养健康的演化史提供更多的科学证据。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朱思媚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闫琪鹏对唐开元寺人骨埋藏坑进行生物考古学研究,对人骨坑埋藏现象进行梳理,分别从古人类骨骼性别年龄、形态、病理等方面的鉴定,结合考古发掘背景信息详细分析了人古坑存在的时间、位置、埋藏原因等细节。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闫琪鹏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王煜对贾湖遗址出土人骨进行生物考古学研究,分别从背景介绍、性别年龄鉴定、病理观察、肢骨发育状况、头骨人工改造五个方面展开研究。贾湖遗址发现四例枕部变形情况,表现为头骨后部的不自然扁平化。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王煜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硕士研究生杜立涵对山西大同水泊寺遗址人群肺部感染进行调查。主要针对水泊寺出土人骨中两例椎骨处发现的骨性病变展开研究,认为可能与该人群罹患结核病有关。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结核病的传播与人类文化社会的复杂化有关。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硕士研究生杜立涵

三、ZZU/TAMU博士计划交流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凯路拟观察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晚期农业人群骨关节炎的患病情况、分析不同规模聚落之间骨关节炎的患病情况、劳动分工等问题,试图探讨原始农业阶段的生产方式对农业人群所患骨关节炎的影响。

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Mark Simon从古人口学、流行病学和气候变化,来探讨新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中国北方人口的死亡率模式。Mark提出与其他同时期人群对比,为什么哈民忙哈的人群更加脆弱,容易罹患疾病导致死亡。解决这个问题,主要需要运用生物考古学还原环境与人群健康的问题,而证据则来自于人口、动物与环境,三者需要叠加起来树立整体观进行研究。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杰、张恒恒、何一昊、周雪艳等先后做了发言。

三、识骨寻踪:讨论人骨上的疑难杂症

活动最后,由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硕士研究生席凡皓对实验室标本进行案例介绍。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王谦教授认真倾听并针对不同病例提出自身独到见解。与会者积极参与讨论并记录,参会学者围绕着古病理学、古遗传学、人类骨骼形态学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交流。

与会人员热情讨论

与会人员合影


关闭

版权所有 © 2023-2024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 

地址:郑州高新区科学大道100号  邮编: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