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6日,由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科技考古中心主办的《构建全球人类健康史的骨学研究》论坛在郑州大学新校区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举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王明辉副研究员、王晓然,吴梦洋,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陈靓副教授、赵东月副教授和郑州大学师生出席了本次活动。论坛聚焦骨学研究对于理解构建全球人类健康史的重要作用,强调生物考古学在揭示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来访师生参观“中华源”考古实验室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王晓然助理研究员以《生物考古在西亚农业起源中的应用》为题,深入探讨了生物考古学在揭示西亚近东地区(新月沃地)农业起源中的关键作用。吴梦洋助理研究员以《再思同位素技术:三个标准》为题,提出了检验同位素数据是否科学真实的三个标准:校正标准、质量标准和参照标准,来对数据的真实性、可重复性和数据的可比性进行解释。
西北大学陈靓副教授以《西藏曲水温江多遗址出土人骨研究》为题,介绍了西藏曲水县温江多遗址出土人骨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嘎巴拉碗是藏传佛教中使用的一种特殊法器,通常由高僧的头骨制成,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价值。本次发现的嘎巴拉碗为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也是目前考古发现中年代较早的嘎巴拉碗之一,对于理解西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西北大学赵东月副教授以《乌兹别克斯坦拉巴特墓地出土人骨研究》为题,介绍了该墓地出土人骨的研究情况。研究团队对拉巴特墓地出土的141例人骨标本进行了人口学分析。详细介绍了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团队在乌兹别克斯坦的考古发掘以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学科布局。
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博士研究生Mark Simon以《全球健康史亚洲模块及古流行病的见解》为题,介绍了全球健康史项目的研究进展。GHHP-亚洲拥有超过70000个亚洲人类遗骸的丰富收藏,覆盖从新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以及更晚期的人类墓葬。Mark Simon在报告中探讨了如何在全新世的人群中衡量“健康”或“脆弱/不健康”与“适应力强/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及脆弱性和适应力是否可能超出线性范围。
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博士研究生Mark Simon
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张楚妍,杜立涵分别介绍了“中华源”考古实验室人骨考古的专题项目进展情况。
论坛强调了生物考古学在解决重大考古问题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还展示了中国西藏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地的考古研究成果,凸显了区域性研究对于构建全球人类健康史的重要意义。最后,周亚威教授提倡要继续加强与更多的国内外同行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全球人类健康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与会人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