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郑大故事”专题网站

故事报道
热点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故事报道>>正文
郑大故事:十年郑大,情深谊长——记外语学院德语外教马丁•绍尔茨
来源:党委宣传部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日期:2018-11-05 10:51:14  点击:

郑大故事:十年郑大,情深谊长——记外语学院德语外教马丁•绍尔茨

 

               郑大故事:十年郑大,情深谊长——记外语学院德语外教马丁•绍尔茨

 

外语学院德语外教马丁•绍尔茨(Martin Scholz)已在郑州大学工作和生活了整整十年。2005年,他第一次来到河南,对郑州知之甚少,本想着花几周或者几个月的时间体验一下郑州的生活。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一晃就是十年。十年来,他在郑大工作和生活,与郑大共同成长;十年来,他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孜孜不倦,任劳任怨;十年来,他教育出的学生桃李争妍,遍布天下;十年来,他对郑大的情谊已经深沉似海,不愿离开……

                                   与学生亦师亦友

当年来郑大几天后,马丁在教室见到了他的第一届学生,这些学生友好、专注、激情洋溢,以及迫切想要学好德语的上进精神让马丁甚是欢喜。“他们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着新知识,”马丁说,“我们自己做学生的时候,上课也不是全神贯注的,有时候会觉得无聊,思想早已神游。后来我很快意识到,来到郑大的学生都是河南省最好的学生。我很荣幸能够给这样的学生上课。”

马丁对待工作细致认真,学生在德语写作中出现的每一个细小的错误,他都能指出来并严格要求学生改正。对于学生的毕业论文,马丁更是特别细心地挑出文章中关于格式或者是语法上的错误,“论文答辩前一天晚上还要求我把脚注再完善一下,格式再规范一些,”2011级德语系学生马兆麟说道。而课堂上,马丁却善于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带领学生玩德语版狼人游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德语的兴趣。

生活中,马丁对待学生则十分友善,经常组织大家到他的公寓练习德语口语,并精心准备各种点心、饮料或茶水,会话后,大家聚在一起交谈、烹饪或者看电影,其乐融融。

马丁关心学生成长、热情帮助学生受到德语系师生的一致好评。德语系主任芦力军教授对此由衷地赞叹到:“马丁工作上勤劳认真、一丝不苟、任劳任怨,生活上对学生呵护备至,热情助人,是个难得的好老师!记得德语系第一届学生中招到一个天生耳聋的学生,马丁对这位学生十分关心,多次为她搞募捐,还多次带她到省医院看病,同时不断鼓励这位学生要相信自己、不要气馁。这件事让大家都对这个外教很是敬佩。”

“有次跟马丁老师提起特别喜欢德国书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结果下学期开学的时候马丁老师就带来了这本书的德语版并送给了我,让我真是特别感动,”这件事让马兆麟至今印象深刻,“感觉做他的学生特别幸福。”

此外,马丁还为考研的学生从德国购买原版德语学习资料,希望学生们能多学习到原汁原味的德语,鼓励学生多走出去接触更广阔的世界。

                                   立志壮大德语系

德语系同事们友好、开放、乐于助人,而且具有的踏实的工作作风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尤其是无限的乐观主义精神让马丁感触颇深。据马丁回忆,当年芦教授欢欣鼓舞地带他参观他的小办公室,并指着墙上钉歪了的书架,书架上摆着五本老旧的词典,自我嘲讽地说,这就是我们的“专业图书馆”……

“我绝不会忘记那一刻,”马丁当时在心里暗暗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帮郑大把德语系建起来!”

鉴于院系德语原版图书严重不足,马丁主动与德国歌德学院、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及其他基金会联系,申请专款从德国购置德语图书。尤其近几年,每年大约能申请到价值一两万的德语原版图书运至郑大外语学院德语系。这些图书涵盖了德国文学、语言学、历史、社会学、翻译学和戏剧等多个学科领域,不仅丰富了外语学院的馆藏图书,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为建立中原地区研究德国社会的学术平台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今,“专业图书馆”可以真的被称为小图书馆了。

德语系对马丁的充分信任令他难以忘记,“当问到该怎样授课时,我得到的答案是,你会把课上好的,你可以完全自由地设计你的课堂,”他回忆说,“德语系的老师们就是凭着对彼此的信赖,凭着对学生、对学校和对德语的爱,使郑大的德语系变得越来越好。”在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德语专业学生每年四级和八级全国统考成绩名列全国前茅。四级的通过率每年都保持在95%以上,八级统考通过率在80%以上。尤其是今年,四级通过率达到100%,八级通过率达到87%,远高于全国一类院校的通过率。

每每提到自己的学生,马丁自信地说:“如今,我们完全能够与中国最好的学府以及他们的德语系相比肩。我们的学生和上海或北京的名校学生一样优秀。”

                                 做郑大对德交流的“大使”

马丁十分热爱中国,常常借助各种机会推动中德的教育文化交流,如同郑大对德交流的“大使”一般,一直在积极搭建中德友谊桥梁。

他利用曾担任过德国前驻华大使史丹泽(Stanzel)博士的研究助理的机会,两次促成大使前来我校访问,特别是第二次史丹泽先生率欧盟18国大使团集体访问我校,为西欧诸国了解河南和郑州大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此外,在每年德国政府举行的德语教学研究会上,马丁都积极地向与会的德国高校宣传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成果,引起了他们的高度重视。

马丁还经常带学生参加各类活动。“我们的学生参加全国辩论大赛,在那里他们可以见到一些日耳曼学者等,学习的同时也在向不同的组织机构传达着讯息——河南的一所前途光明的大学设立了德语系。各个机构以后在组织各项事务时都会把我们学校的德语系考虑进去。”马丁说。

2011年中国第六届日耳曼跨文化研究大会首次在郑大举行,马丁担任整个会议所要求的德文记录,不仅受到了教育部德语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钱敏汝教授的高度赞扬,也使与会的德国高校对我校有了深刻的认识;不同的德国组织机构的代表和教授们相继莅临郑大,在郑大组织会议或演讲;德语系的教师团队也在不断壮大,学生也从不同的老师那里获得不同的知识,受益颇多。

2011年,马丁获得了“黄河友谊奖”,这是河南省省政府为在河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国际友人、外国专家、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知名人士设立的最高荣誉奖。

                                 爱上郑大这座“城中之城”

曾经在上海和北京读过书,也常常坐火车游遍大半个中国的马丁,对郑州却情有独钟。在马丁的家乡,老师和学生都不在一个校园里生活,大家分散地居住在城市的不同角落,那里的大多数大学甚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校园。甚至在上海念书时,他们这些外国留学生被分到一个单独的校区住下,根本就感受不到真正的校园生活。“而在郑大,很多学生和一些老师生活在同一个校园,像是一座‘城中之城’,这让我非常喜欢。”

马丁说,来郑大前,他还没有见过哪座城市拥有如此多的高素质、求知欲强烈的年轻人。十年来,马丁教育出的优秀学子已遍布全国。在今年德语系参加研究生考试的18名学生中,有15名学生被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高校录取。马丁很为他的学生骄傲,言语中无不洋溢着深深的自豪感,“当我看到他们勤奋学习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当我看到他们大学毕业以后能够在中国的高等院校或者在我的家乡德国继续深造,当我看到他们找到了很好的工作、没有人失业,我总是非常开心。”

省外一些知名院校鉴于马丁勤奋的工作态度和认真负责的精神面貌,曾表示愿意出比我校高得多的工资聘请他去教学。但每次马丁都婉言谢绝,并表示自己喜欢河南,喜欢郑州大学,愿意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到这里。

马丁希望能在郑大教出更多优秀的学生,直至退休,他憧憬到:“我非常希望能够在未来的20年或30年里还作为一名教师见证德语系和郑大的美好未来。”

(王颖 学生记者 袁莉 供稿)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     


关闭

版权所有 :郑州大学党委宣传部_设计制作:郑州大学数据与信息中心

访问统计: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