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通稿时,用了一张新闻照片,照片中步履坚定、眼神坚毅的医护人员们,正是由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理教研室主任张卫青担任护理组组长的郑大二附院第一批驰援武汉医疗队。在此次抗击疫情中,张卫青时刻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每一位医护人员虽然都知道这次任务风险很大、异常艰巨,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她说。
富有经验勇担当 关键时刻挑大梁
此次抗击疫情,并非张卫青第一次“出征”。秉持着“我是党员我先上”的坚定信念,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及此次援鄂医疗队。短短7分钟,郑大二附院就征集到了28名同志,张卫青便是其中之一。因此,可以说在抗击疫情这方面,她有着较为丰富的实践经历,每次危急关头她都挺身而出前往第一线。而在日常工作中,张卫青同样认真负责,恪尽职守,多次荣获先进荣誉称号,时刻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对我来说,作为组长、队长,意味着更重的使命,和大家一起坚守在一线战斗,更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身为河南省驰援武汉的首批医疗队的护理组组长,张卫青身先士卒。由于武汉第四医院尚且没有保洁人员到岗,医疗队除了医疗护理工作之外,还要承担照护、清洁、消杀工作,工作量是平时的2-3倍,张卫青在关键时刻挑起大梁,带头投身工作,“本来4个小时的班,一大早不到8点就进去了,下午5点才出来。”她的同事这么回忆道。
从队员的镜头中,我们看到年过半百的张卫青趴在会议室的办公桌上,头戴天蓝色的工作帽,额头抵着双手,正酣然午睡。这是她在将近20天的连轴工作后难得的休憩时刻。虽然每日的睡眠时间不超过5个小时,但疲惫无法击垮意志坚定的最美逆行者,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敦促着张卫青以最佳状态投入战“疫”,绝不能“掉链子”。
家国情怀热忱心 母亲恩情未敢忘
接到驰援武汉的任务时,尚未从丧母伤痛中走出来的她,亦深知身为医者,参与疫情防控,既是使命、也是担当,于是便主动请缨驰援武汉。
张卫青在写给母亲的家书中,深情地倾诉道:“妈妈,您在天堂还好吗?我想您了。这两天虽然我天天都会和家人报平安,但我也知道有些话再也讲不出来了。因为21天前您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按照咱那儿的习俗,今天是您的三七,按理说我应该去看看您。但在前线的我,只能面向家乡的方向为您祈祷。妈妈,我有时会想,如果您知道我要来一线,您会不会同意。想起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您都同意我前往一线了,我想这次您也一定会同意,会为女儿感到骄傲的。不过遗憾的是,这次离别,再也没有机会和您挥手告别了。”正是内心深处对于伟大母爱的感念之情,一直激励着张卫青奋勇战“疫”,勇往直前。
一颗爱国心,一片助人情。作为专业人士,张卫青何尝不知晓病毒的感染后果,她们或许畏惧过、或许犹豫过,但最终她们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勇敢前行,选择了“将风险留给自己,将安全留给他人”。隔着厚厚的口罩,密闭的隔离服,我们也许看不清她们的面容,但她们“舍小家、顾大家”,迎难而上“逆行”,我们看得见,感受得到。
温柔女子亦坚强 医者仁心护健康
在同事们眼中,张卫青性情温柔、身材高挑,与人说话、打招呼之前总会先露出典雅而真诚的笑容。正是这样一位“娴静时如娇花照水”的雅致女人,却屡屡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最美逆行者的勇敢在她柔弱而坚强的身影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2月2日晚,中国教育电视台《长安街》栏目电话连线了张卫青,谈及一线工作强度等信息,她坦诚地说:“工作强度还是非常巨大的。我们接管了2个病区,一个病区30张床位,另一个病区32张床位。所有医疗护理治疗的工作包括保洁工作、病人的吃喝拉撒和其他交叉工作,悉数由医护人员完成,工作量还是非常巨大的。”面对艰巨的工作现况和不小的工作压力,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支持着张卫青和郑大医护人员们奋战在一线,成为“生命的守护神”。
面对防护物品紧缺的现况,张卫青与队员们严谨调配,杜绝浪费。眼镜、防护眼镜、N95口罩,还有消杀物品,比如“八四消毒液”等医疗防护必备品都必须进行严格管理。
除了物资的紧缺,“长时间穿着全套防护用具”这件事本身对于医务人员的身体素质也形成了极大挑战。张卫青说:“由于大家需要穿防护服,帽子口罩防护眼镜穿得非常严密,在工作时难免闷热、汗流浃背。半天下来,眼镜上都是雾气,看不清楚,整套内衣都会湿掉。疫情传染性非常强,每个人都要保护好自己才能为病人服务。所以在整个过程中间,防护是重中之重。”
医者仁心守护生命,付出的是汗水,承担的是责任,面临的是风险。在疫情的危急时刻,在患者的生死攸关的时刻,包括张卫青在内的许多郑大医护人员勇往直前,不曾退缩。用行动践行了郑大人“求是 担当”的精神。他们勇敢驰援武汉的英雄壮举,激励着全体郑大师生共克时艰,为抗击疫情做出更大的贡献。(刘乐乐 虞仪 撰稿)
张卫青在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通稿的照片中
张卫青在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