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5次赴河南考察调研,多次作出重要讲话、重要指示。2021年5月13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市淅川县考察南水北调工程,来到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库和九重镇邹庄村,并在河南省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
7月24日至26日,根据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统一安排,郑州大学党委宣传部、校团委组织学校30余名青年师生参加“牢记嘱托践使命,行走中原看巨变”暑期行走大思政实践活动,走进南水北调展览馆、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库、邹庄移民新村,寻访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重温殷殷嘱托,在行走中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学有所知,感叹工程伟大
7月24日上午,校党委副书记吴宏阳为实践团队授旗,并作出征动员。他希望实践团队树立青春好形象,在基层一线发光发热;树立实践好榜样,上好实践大课,读好无字之书;树立团结好作风,强化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意识养成,确保活动见行见效。
郑州大学“南水北调分队”出征仪式
出征仪式结束后,郑州大学“牢记嘱托践使命,行走中原看巨变”南水北调分队向实践地整装出发。实践团队来到南水北调展览馆,跟随讲解员的步伐,参观学习南水北调工程发展成就展。
该展览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主题,决策篇、建设篇、移民篇、保护篇、效益篇、精神篇六大篇章一一呈现,雕塑浮雕、数字沙盘、声光电模型、文物展陈、4D影院、VR沉浸式体验等不断交织,赞叹与感慨不绝于耳,南水北调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春风化雨般地融进师生心里。
师生一行参观南水北调展览馆
学有所知,知其不足而后进。只有真正学习了解后,才能切实体悟工程的伟大。参观南水北调展览馆后,师生们席地而坐,分享了自己对此行的感悟与收获。
水利与交通学院教师葛巍说,“南水北调精神是勇于挑战的精神,面对地质恶劣、工期紧张、环境保护等问题,工程师们始终保持不屈不挠的精神攻克难关;南水北调工程是创新的精神,面对隧道开挖困难、盾构机技术垄断、大桥建设受阻等难关,建设者们采用创新的技术和方法突破重围;南水北调精神更是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豫鄂边界到黄河之滨,从豫北平原到燕山脚下,工程的建设需要多方配合,参与者们戮力同心将南水北调工程真正建设成为世纪工程、国家工程、精品工程。”
2020级水利与交通学院本科生高济权同学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南水北调工程中移民群众的奉献精神、科研工作者的精益求精、基层干部的高瞻远瞩都令我印象深刻。南水北调工程之所以伟大,不单单是因为工程本身的重要意义,也有南水北调精神的影响。这一项伟大的工程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是中华民族上下凝聚一心、共同奋进的具体体现。”
知有所行,感受时代巨变
丹江不墨千秋画,渠首无弦万古琴。25日上午,师生一行追寻总书记的足迹,来到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在渠首远眺一泓清水千里北上,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指示精神。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淅川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库视察,听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管理运行和水源地生态保护等情况汇报,动情地吟咏“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强调,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远望一渠碧波北向,近观两岸青绿风光,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似在师生们的耳畔回响。
葛巍老师为师生讲解渠首大坝的建设艰辛
在晨风的吹拂中,水利与交通学院葛巍老师站在渠首大坝的近处,将南水北调的故事娓娓道来,并从专业角度为师生们讲解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及施工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引导队员们真切感悟南水北调精神。对此,同学们纷纷表示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将自身的人生理想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洪流之中,以家国为己任,在中华大地上书写绚丽篇章。
在风波浪涌中,师生们在丹江口水库一同乘船感受库区风光,看一汪碧水映青天,于大船之上感受水之清澈。队员们共同品尝了从水库中心20米深度处打捞上来的丹江水,在品尝清澈甘甜丹江水的同时,感受“一泓清水润京津”伟大梦想实现的幸福感。
当20米处深的优质水源被打捞而起、冲出水面,一只只纸杯紧紧相拥,水喝了一杯又一杯、打了一桶又一桶。“这水甜不甜啊?”“甜!”问答在不断地重复,笑声从未断绝。
许昊老师在丹江口水库为师生讲解南水北调精神
在这样的氛围中,马克思主义学院许昊老师在这里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他说,“吃水不忘掘井人,南北人民是一家,南方为北方供水,北方全面助力南方发展,南水北调精神就是团结一心共渡难关,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道路上,可以在南水北调精神的感召下,不负时代,勇于承担,用青年人的责任顶起社会的脊梁。”
行有所思,感悟使命担当
25日下午,师生一行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邹庄移民新村路线,来到邹庄移民新村,走进荷花园,实地察看移民光伏产业,感受乡村的变化。邹庄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呈现出一片和谐美丽的乡村景象。
师生一行前往移民户邹会彦家进行座谈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市考察时,步行察看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的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村容村貌,并到移民户邹新曾家中看望,同一家三代围坐在一起聊家常。师生一行人前往移民户邹会彦家中进行交谈,邹会彦是移民户邹新曾的儿子,也是目前邹庄移民新村的村支书。邹会彦激动地为大家介绍习近平总书记走访他家的情况,他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说,‘衷心希望父老乡亲们日子过得越来越兴旺,芝麻开花节节高’,我现在的生活就是节节高!”时隔两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的每一句话、每一句嘱托仍然让他记忆犹新。
邹会彦就住房、医疗、教育等多方面详细介绍了邹庄村旧貌换新颜的大变化。看着移民新村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师生们更深刻地领悟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从远赴青海,到再迁荆楚,再到壮别家园,邹村移民有的经历三次搬迁,有的父子兄弟分居两地,丹阳古城更是长眠于丹江口水库之下。聆听着南水北调移民迁安的感人事迹,师生们感动不已,在一句句的“舍小家、为国家”中,将“顾全大局、爱国奉献”的移民精神牢记于心。
思有所获,汲取奋进力量
“忠诚担当、大爱报国”,这是南水北调的精神内核所在。2天的行程虽然短暂,但带给师生的精神触动却是永恒的。
师生草坪座谈感悟南水北调精神
校团委书记王景涛说,“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其精神更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我们不仅要弘扬这种精神,更要将其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在行走中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要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当代青年生逢盛世,肩负重任,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展现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争做强国先锋,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许昊感慨道,“当代青年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就像本次活动,同学们走出校园,在实践中多走多看,才能切实感受南水北调惠及沿线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工程效益,才能在学思践悟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希望大家既要能擦亮红色底色,更要能结合所学专业知识,正确认识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和个人理想之间的关系,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参观南水北调展览馆与历史对话,走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大坝,我感受到了工程建设的不易与万千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明白了什么是‘勇于挑战、团结协作’的南水北调精神;采访南水北调移民邹会彦,我切身体会到了16万淅川移民的伟大付出,了解到了党和政府在移民安置工作方面所做的努力,明白了什么是以‘忠诚担当,大爱报国’为核心的移民精神。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孕育和催生的南水北调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充分体现。让我们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续写青春华章!”2021级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苏文皓如是说。
伟大时代造就伟大工程,伟大工程凝聚伟大精神。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指示,要求加强运行管理,深化水质保护,不断造福民族、造福人民。守护好一渠清水,成为一个新的时代课题。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更是我们的责任担当。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郑州大学组织学校青年师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时的足迹,以“水”为主线路,采取“走、访、拍、讲、写”等形式,通过现场教学、体验教学、交流讨论等环节,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重要讲话精神的学思践悟,加强对南水北调精神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的亲身感悟,重温总书记殷殷嘱托,感受一渠清水背后的“人民力量”,用脚步丈量红色土地,用双眼见证时代巨变,用耳朵倾听人民心声,用心灵感悟使命担当。在实践中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在行走中将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知行合一中不断提高立德树人实效,引导青年学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担起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自觉与国家和民族共奋进、同发展,更好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文:刘迎 李雪娟 马欢欣 图: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