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为河南省临床医学重点学科、省重症肌无力特色专科,设有郑州大学胸腔疾病研究所、国家卫计委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胸外科分中心、全国肺康复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开放床位47张,教授7名,副教授3名,主任医师8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2名,博士学历4名,硕士研究生学历9名;护理人员共21名,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9名,技术力量及梯队省内领先。
胸外科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设立肺、食管、纵隔疾病三个专业小组,并成立了河南医科大学(现郑州大学)胸腔疾病研究所。自1999年以来,连续被省卫生厅评定为“河南省临床重点专科”,食管、贲门癌防治术式改进,术后五年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均处于全国同专业领先地位。科室目前广泛开展各类胸腔镜下肺、食管及纵隔手术治疗,尤其在微创肺叶切除及精准肺段切除术、食管癌微创及规范化治疗领域居领先水平。科室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和多项省级科研项目,获得多项省级科技成果奖并被广泛推广应用。我科是全国各三甲公立医院首批获得国务院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科室之一,并被卫生厅评定为“河南省临床重点学科”和“河南省重症肌无力临床特色专科”,至今已连续三届获此殊荣。近年来,科室对重症肌无力的基础研究已连续两次获得国家自然基金资助;科室率先在省内开展的胸腔镜和小切口微创手术,带动了我省胸外科由普通手术向微创手术过渡的变革;经过综合治疗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综合治疗重症肌无力研究、复杂胸部疾病的外科治疗研究及各种腔镜微创手术研究等均处于省内、国内甚至国际领先水平。我科所开创的手术方法被国内外广泛采用,许多高龄、高难度的在其他医院无法进行手术的病人在此获得根治。我科在我省最早开展气管肿瘤切除手术、支气管成形术及支气管、肺血管成形术治疗肺癌,近年来开展的高龄、低肺功能病人的手术治疗使众多肺癌病人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肺癌手术切除率达95%左右,许多病人获得了长期生存的机会和良好的术后生活质量。
科室科研实力雄厚,2010年“小切口治疗食管、贲门癌技术”荣获河南省医学新技术科技成果二等奖;2014年“协同刺激分子B7-H1与重症肌无力发病机制关系的研究”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4年“胸腺异常与重症肌无力外科治疗”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6年“非神经元胆碱能系统对重症肌无力的异常调控”获批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2016年“烟碱型非神经元型胆碱能系统对胸腺细胞免疫功能的调控”获河南省烟草局科技攻关项目;2017年获河南省教育厅科研一等奖;2022年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科室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创新人才工程项目,取得的科研成果被广泛推广应用,如“新型的肌层内隧道食管胃吻合术”、“不断胃左动脉治疗食管下段癌和早期贲门癌”、“肺围手术期高压氧治疗临床和实验研究”、“胸腺摘除加前纵隔脂肪清扫术治疗重症肌无力”、“脊柱旁沟置管术后镇痛”等。
我科护理团队临床经验丰富,护理工作始终同步于医疗专业的发展,加强护理队伍建设,了解专科前沿知识,注重年轻护士能力培养,鼓励护士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与课题申报和论文撰写,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及时更新护理流程及围手术期护理常规等,适应专科快速康复的需要,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作为国家级心肺康复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我科已完成两批学员的培训任务,并收到大量好评。我科在全院率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将青丝带作为服务标志,所到之处充满付出的行动和奉献精神。青丝带走过的地方花香满地,真爱永存,护患同心协力、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共建温馨和谐的健康乐园。我科同时提出了“握着我的手,和我一起呼吸”的优护服务口号。我们秉承青丝带精神,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并推出一系列举措:配备可移动输液泵和肺康复器具;制作健康教育展板;设置6分钟步行实验地标线等,这些举措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构建了更加和谐的护患关系。
当今,随着医学边缘学科目新月异的高速发展,我科在档次和规模上会有新的突破,以点及面,定会为推动我省卫生事业的发展发挥巨大作用,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技术和服务,为建设健康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