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创赛”后勤建设项目系列报道之一:
校园道路是维系校园运转的“血管”,承载师生出行便捷与安全,更关乎校园整体风貌。郑州大学主校区道路系统提质升级工程,作为学校20余年来首次大规模道路改造项目,既是惠及全校师生的民生工程,也是后勤保障中心以实干践行“服务育人”初心、以匠心赋能校园发展的生动实践。工程覆盖12条校内主、次干道及支路,总长约14公里,改造面积15.2万平方米,从启动到竣工,后勤保障中心全程环环相扣、高效推进,以“郑大速度”交出亮眼答卷。
精准规划,锚定“时间表”
为确保工程扎实落地,后勤保障中心成立专项工作组统筹负责。2025年2月,正式启动项目申报后,各环节严格按节点推进筹备:4月5日完成勘察设计,5月8日挂网公示接受社会监督,5月22日完成招标确定施工单位,5月29日召开方案汇报暨开工动员会,6月3日备妥全部开工条件,6月6日正式进场施工,7月30日圆满竣工——从筹备到完工的百余天里,各个时间节点精准衔接,尽显郑大后勤的高效执行力。
严控质量,筑牢“安全线”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徐东升高度关注工程质量,多次深入施工现场指导,在检查中明确要求:“既要严控材料、工艺等关键环节质量,也要紧盯工期节点,确保工程既优质又高效,不影响师生正常出行与校园秩序。”后勤保障中心以“绣花功夫”构建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施工期间组织召开22次项目建设推进会,20余次监理例会,聚焦材料供应、施工工艺、安全防护等核心环节,精准查摆问题30余项,建立“问题清单-责任分工-限时整改-验收销号”闭环机制,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工程按照既定计划稳步推进。为实现管理透明化,中心组建了由中心领导、施工单位、监理方及师生代表参与的“道路改造工作群”,累计接收验收及工作照片1600余张,全程记录工程节点,形成可追溯、可核查的质量档案。同时坚持“领导带队巡查”制度,深入施工现场及时纠偏,为工程质量保驾护航。
攻坚克难,突破“硬难关”
紧张施工周期内,挑战重重。施工体量庞大——12条道路、15.2万平方米改造面积涉及道路路面翻新、路基加固、排水系统疏通改造等多项复杂工序,对施工组织提出极高要求;施工高峰期正遇小学期,还要确保6万余名在校师生安全正常出行,这无疑让施工难度再上新台阶;期间,30余天35℃以上的高温炙烤,极其考验施工人员健康;几场暴雨突袭,严重阻碍施工进度;此外,为避免干扰师生休息,施工时间严格限定在7:00-12:00、14:30-22:30。为兼顾进度与安全,中心采用“分段、分时、分幅、分层”错峰作业原则,实现施工与师生出行的有序衔接。同步设置硬质隔离围挡、交通锥及专职安全员巡查,对施工车辆和机械严格管理,规范操作流程,确保师生安全出行。同时,通过校园网、公众号每日发布《道路施工提示》,在关键位置设置温馨提示牌,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妥善处理校长信箱26封投诉建议,回复满意度达100%,及时回应师生的关切。
针对校园道路积水问题,本次工程逐一排查积水点并严抓落实。共计清掏雨水口548个,疏通雨水管道4165米,新增截水沟35米、雨水收集口122个、雨水检查井28座、排水主管2152米,雨水井加固59座。在解决主要道路积水问题的基础上,着力解决了师生反馈的松园3号楼附近、碧玉桥等区域共计13处积水点。中心还建立“雨前排查、雨中值守、雨后整改”机制,领导带队现场督导,整体排水系统排水能力有效提升,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一条条焕然一新的道路,不仅是校园交通的“动脉”,更是郑大人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信心路”。后勤保障中心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耕后勤服务,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后勤力量”。(徐家美撰稿)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徐东升深入施工现场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