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韧性城市”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城市(群)重大工程及基础设施防灾减灾重大需求,全国韧性城乡与防灾减灾博士后学术论坛于2023年10月13-15日在河南郑州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郑州大学主办,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等单位承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吕西林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杜修力教授、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郝洪教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李宏男教授、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王君处长、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郑州大学胡少伟副校长、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术李伟华副校长、华南理工大学韩小雷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吕大刚教授、长江学者、清华大学陆新征教授、长江学者、沈阳建筑大学孙丽教授、国家杰青、北京工业大学许成顺教授、国家杰青、天津大学师燕超教授、国家杰青、深圳大学周英武教授、国家优青、重庆大学王宇航教授、国家优青、同济大学鲁正教授、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负责领导及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的近300名专家、青年教师、博士后和研究生们参加了本次论坛。开幕式由郑州大学特聘教授、论坛执行主席钱辉教授主持,王君处长和胡少伟副校长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博士后与留学人员工作处处长王君在致辞中指出,河南省高度重视博士后队伍建设,高质量建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提升博士后培养质量;不断健全政策体系,持续打造工作平台,广泛开展招引培育,吸引一大批省内外博士后人才留豫来豫创新创业、谋求发展。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本次论坛的召开,是聚焦“韧性城市”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城市(群)重大工程及基础设施防灾减灾重大需求。本次论坛在河南郑州召开,充分体现了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各位院士、各位专家对河南省特别是对郑州大学的关心和支持。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河南省人社厅将一如既往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注重产学研教深度融合,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精神,鼓励科研人员“将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郑州大学副校长胡少伟代表郑州大学致欢迎词,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院士专家的支持表示感谢。他在致辞中提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郑州大学确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定位,加快转型发展与内涵建设步伐,形成了以“一流建设”和“部省合建”为特征的内涵发展新格局,办学质量、人才培养水平、创新与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升。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人才。博士后科研人员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人才“蓄水池”的“尖子生”,学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博士后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建立健全学校、流动站和合作导师的三级管理机制,发挥流动站主体作用。学校博士后群体的发展做到了提质进位,博士后制度建设逐渐走出了深具学校特色的发展之路,为服务现代化河南建设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在主旨报告环节,同济大学吕西林院士以《我的学习和研究经历—工程需求驱动的研究与应用》为题作了报告。报告结合吕院士的自身研究经历,从研究生阶段到成长为顶尖学者、教授的科研和发展历程,为广大青年学者、博士后们提供了借鉴和指引,鼓励青年研究人员基于实际工程需求开展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杜修力院士因故未能亲临会场,杜院士委托赵密教授代他以《核电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技术研究》为题做报告,报告结合工程实际,介绍了团队在核电结构抗震分析与减震技术方面的最新成果。

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郝洪教授以《基于计算机视觉和可移动车辆感知的结构健康监测》为题做了大会主旨报告。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李宏男教授以《结构多灾害作用几个问题》做了大会主旨报告。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郑州大学胡少伟副校长就《大口径高性能ABR管道研发与工程安全保障技术》向参会院士、专家、学者们进行了报告。

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术副校长李伟华做《高氯盐环境混凝土结构钢筋锈蚀机理与高效治理》主旨报告。








论坛现场交流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为“韧性城乡新进展、防灾减灾的新理念、新进展、新应用”。具体主题包括:韧性城乡建设新理念、韧性城市及防灾减灾、村镇综合防灾与减灾、土木工程先进传感技术、结构健康监测数据科学等。会议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澳大利亚、俄罗斯、欧洲院士4人,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及知名专家十余人。共举行主旨报告6场,大会报告10场,分会场报告56场,报告专家分享了他们最新研究成果及经验,进行了充分交流与讨论,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本次论坛的成功举行有利于我校在韧性城乡与防灾减灾领域开展更广泛的国内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我校博士后群里的科研水平和视野,有力提升我校土木工程防震减灾学科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