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邀请,2025年5月13日上午,吉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杨溪副教授在学院教工之家为师生作了题为“AI可能带来的考古领域革新及案例”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是郑州大学“拥抱AI·智创未来”主题活动的一项内容,我院及相关专业师生80余人参加。讲座由副院长郜向平教授主持。
讲座中,杨溪老师结合自己在人工智能与考古学交叉研究领域的实践经验,系统介绍了AI技术如何推动考古学研究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并分享了多项前沿应用案例。
杨溪老师回顾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从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到深度学习技术的突破,生成式AI的爆发性增长。他强调,AI技术的每一次迭代都深刻影响着社会各领域的发展,而考古学作为一门依赖大量数据分析和实物研究的学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变革。
杨溪老师以青铜器智能断代为例,展示了AI如何赋能考古研究。通过与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合作,杨老师团队构建了包含数万件青铜器图像的数据集,并开发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断代模型。此外,还聚焦甲骨拼接与识别、陶器演化与分析,开展探索研究。杨老师指出,现有深度学习模型仅关注形状对比,缺乏跨时期演化分析。为此团队利用视觉语言模型(VLM)实现陶器线图的自动化提取与结构化整理。通过深度学习与可视化技术结合,为考古学家提供高效演化分析,大幅缩短研究周期,推动陶器文化演变的系统性、可解释性研究。
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领域,杨溪老师分享了团队开发的“虚拟博物馆”。通过3D扫描技术将青铜器数字化,构建了沉浸式虚拟展厅。引人注目的是,团队尝试将大语言模型与虚拟现实结合,打造“AI考古助手”。用户可在虚拟场景中与AI导游对话,实时获取文物背景知识。尽管目前仍处于测试阶段,但这一探索预示着未来考古研究与公众教育的新形态:知识获取将更动态、更个性化。
杨溪老师指出:“AI不会取代考古学家,但善用AI的考古学家将更具竞争力。”他认为,人机协同将成为未来研究的常态——AI负责处理海量数据与重复劳动,人类则专注于创造性解读与理论建构。这一过程中,考古学者需培养“AI思维”:理解技术的能力边界,掌握提示工程等交互技巧,同时坚守学术伦理与批判精神。
问答环节中,在场师生围绕AI工具开发成本、可复用性及考古学者应掌握的人工智能基础等问题与杨溪老师讨论。杨溪老师指出,跨学科探索需要兴趣基础上的倾情投入,只有不断进取才能持续领先。同时,“AI与考古的融合需要双向奔赴。一方面,计算机学者需深入理解考古需求;另一方面,考古研究者应主动拥抱技术,从简单的数据标注开始参与工具优化。”
最后,郜向平教授对杨溪老师的讲座表示感谢。他指出,郑州大学考古学科一向注重多学科合作,近期结合培养方案修订,也在推动人工智能融入教学。杨溪老师的讲座,为我们的跨学科研究和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
讲座后,杨溪老师参观了郑州大学考古学学科建设创新中心文物陈列室、“中华源”考古实验室,并与相关老师就考古学与人工智能教学进行了研讨。(供稿:吴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