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 欢迎您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
陈翔
发表时间:2025-07-03    点击:

     


陈翔,男,1990年生,河南固始人。2016-2021年,就读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21-2025年,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现为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历史与考古、出土文献。曾在《考古》《文物》《江汉考古》《史学月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2022M72193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3CKG010)各一项。

邮箱:chenxiangzz@zzu.edu.cn


论文:

1.《殷墟骨笄的种类、源流与功能》,《考古》2022年第1期。

2.《殷墟骨镞形制与功能研究》,《文物》2019年第9期。

3.《田猎与晚商王权秩序的制度演进》,《史学月刊》2023年第11期。

4.《西司马墓地与殷遗民》,《江汉考古》2020年第1期。

5.Bone Hairpins at the Yinxu Site: Types, Origin &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s.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2022(17).

6.《河南省荥阳市小胡村M22、M28相关问题蠡测》,《南方文物》2015年第4期。

7.《殷墟甲骨及骨角牙蚌器概述》,《殷墟出土骨角牙蚌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

8.《从文本形态看清华简<保训>的文本性质》,《殷都学刊》2017年第3期(合著,第一作者)。

9.《效者与仓储保管——读睡虎地秦简<仓律>札记二则》,《殷都学刊》2018年第3期。

10.《陕西省华县南沙遗址1983—1984年发掘报告》,《三代考古》(七),科学出版社,2017年(合著,执笔人之一)。


书评:

1.《考古学是什么?考古学者在干什么?——读〈亚长之谜〉有感》,《中国文物报》,2021年7月30日。

2.《游牧与农耕的博弈:从长城看史前中国》,《新京报·书评周刊》,2023年7月10日。

上一篇:穆东旭

下一篇:刘庆柱

关闭

版权所有 © 2023-2024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 

地址:郑州高新区科学大道100号  邮编: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