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 欢迎您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
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维骏讲坛”第五期讲座纪要:新时代条件下发掘简报的编写
发表时间:2025-11-07    点击:

20251027日下午,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维骏讲坛”第五期在学院教工之家顺利举办。本次讲坛特邀《文物》杂志执行主编杨冠华担任主讲人,围绕“新时代条件下发掘简报的编写”主题开展深度分享。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陈钦龙主持本次讲座。

一、讲座核心背景:新时代考古简报编写的机遇与挑战

讲座开篇,杨冠华结合当前考古工作发展态势指出,我国考古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重大考古发现层出不穷,但与此同时,考古发掘简报整理滞后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制约考古成果及时转化与学术价值传播的关键瓶颈。

杨冠华强调,及时、科学地编撰并发表考古发掘简报,不仅是考古工作者履行学术责任的核心要求,更是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增强国家文化自信、向世界讲好中国考古故事的重要实践路径。在新时代语境下,考古简报编写既面临多重挑战,也迎来发展机遇。

面临挑战:新媒体传播形态挤压传统纸质简报的学术空间;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学术原创性构成潜在冲击;不同发掘单位编撰的简报质量参差不齐,学术规范执行度存在差异;考古发掘成果持续增长与学术期刊版面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发展机遇:考古学科影响力提升推动人才队伍扩容,为简报编写提供人力支撑;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催生对高质量考古简报的需求;学术研究对深度阅读与系统性考古资料的依赖度不可替代,为规范简报编写提供价值基础。

针对上述机遇与挑战,杨冠华提出四项核心应对策略:一是加快积压考古资料的系统性整理,建立简报编撰“绿色通道”,确保重要成果及时刊布;二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与专业人员投入,保障简报编写的时间与资源需求;三是强化考古简报编写专项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学术规范意识与编撰能力;四是推动考古科研院校、发掘单位与学术期刊的深度协作,打通考古成果从发掘到发表的转化链条。

二、考古发掘简报编写规范:要素解析与问题规避

在讲座核心环节,杨冠华系统阐释了考古发掘简报的本质属性与编写规范。他指出,考古发掘简报是考古报告的“基础版”,具有体量精简、时效性强、受众覆盖面广的特点,其核心功能是快速、高效地呈现考古发掘的核心成果,完整反映考古工作的主要发现,为后续学术研究与成果传播奠定基础。

(一)简报的分类与写作模式

从内容性质划分,考古简报可分为四类:发掘简报(侧重主动性与抢救性考古发掘成果)、调查简报(侧重区域考古调查与文物普查结果)、修复简报(侧重文物修复技术与修复成果)、清理简报(侧重小型遗迹或突发情况的考古清理工作)。在写作模式上,考古简报通常采用两种规范范式。

1. 按遗迹单位逐一描述:以单个遗迹(如墓葬、灰坑、房址)为基本单元,同步记录该遗迹的形制特征与出土遗物情况,适用于遗迹单位独立、遗物关联性强的考古项目。

2. 先概述后分类详述:先对考古发掘区域的整体遗迹分布、地层关系等进行宏观概述,再按器物质地、用途等类别对出土遗物进行系统分类描述,适用于遗迹分布密集、遗物数量较多的考古项目。

杨冠华强调,无论采用何种写作模式,简报编写均需严格遵循四项核心要求:意识形态导向正确,符合国家文化政策与学术规范;逻辑体系严谨一致,确保内容前后连贯、无矛盾;语言表达简练精准,避免冗余表述;行文风格正式书面化,杜绝口语化表达,且上述要求需贯穿简报编写的全过程。

(二)简报的构成要件与编写要点

以墓葬考古发掘简报为例,杨冠华详细拆解了简报的基本构成要件,并针对各环节常见问题提出规避建议。考古发掘简报的基本构成要件包括题目、作者署名、正文、结语、附记、注释、中文提要、关键词,各部分编写规范如下:

1. 题目

题目需完整包含五项核心要素:省份、乡村(或具体地点)、时代、遗迹名称、“简报”标识,通常采用“三级命名法”,确保信息精准、一目了然。示例:《北京延庆西屯墓地北魏家族墓发掘简报》。

2. 作者署名

作者署名仅限考古发掘单位,可由单个发掘单位独立署名,也可由多个联合发掘单位共同署名。需特别注意:若发掘单位在简报编撰期间发生名称变更,仍需使用考古发掘实施时的单位旧称,以保证学术记录的真实性与溯源性。

3. 正文

正文是简报的核心内容,需包含概述、地层堆积、遗迹介绍、出土器物分类四部分,各部分编写需严格遵循学术规范。

1)概述:需明确包含遗址或遗迹的具体地理位置、地理地形特征、发掘缘起(如抢救性发掘、主动性科研发掘)、发掘工作开展时间与过程、探方布设方案(含探方编号、尺寸、布方原则)、发掘工作的核心收获。概述中附有的示意图需简洁清晰,若涉及国界线,需严格按照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发布的标准地图绘制,确保疆域表述准确无误。

2)地层堆积:优先选择层位完整、遗迹现象具有代表性的探方壁面进行重点介绍,通常以单个壁面的剖面图为主要解释对象;若发掘区域遗迹现象复杂(如多层叠压、打破关系频繁),可选择两个至三个代表性壁面进行补充说明。需特别注意:生土作为自然形成的地层,不属于人工堆积范畴,一般不纳入地层堆积描述范围。

3)遗迹介绍:按遗迹类型可分为综合类与专题类。综合类遗迹适用于遗迹现象丰富的遗址,涵盖墓葬、灰坑、壕沟、道路等;专题类遗迹适用于单一类型遗迹集中的发掘项目,涵盖城址、墓葬、房址、窑址等。以墓葬遗迹为例,介绍内容需完整包含:墓葬在发掘区域的具体位置(如位于某探方的具体坐标)、开口层位(明确所属人工堆积层)、整体形制(如长方形竖穴土坑墓、砖室墓)、墓向(以磁北为基准的角度)、墓道(长度、宽度、坡度、形制)、甬道(尺寸、结构、封堵情况)、封门(材质、砌筑方式)、墓室(平面形状、尺寸、高度)、棺椁(数量、材质、尺寸、摆放位置)、墓室四壁(砌筑方式、装饰情况)、墓顶(结构类型如拱券顶、平顶)、人骨葬式(如仰身直肢葬、侧身屈肢葬)、人骨头向、随葬器物的种类与具体摆放位置;若墓葬内有壁画,需详细描述壁画的分布区域、内容主题、绘制技法、保存状况。

遗迹介绍需严格把控“三个一致性”:一是文字描述的一致性,确保数量、尺寸、形制等信息的前后表述一致,总述与分述无矛盾;二是图片资料的一致性,检查指北针是否标注、绘图方向是否统一、平剖面图是否对应、插图说明是否准确;三是图文对应的一致性,确保文字描述与图片资料(含线图、照片)的信息完全匹配,无偏差遗漏。

4)出土器物分类:按器物质地(如陶、瓷、铜、铁、玉、石、骨、角等)进行分类介绍,通常先描述数量占比高的大宗器类(如陶器),再依次介绍其他器类,且器物介绍顺序需在全文中保持统一,总述与分述的分类逻辑需一致。器物插图(含线图、照片)需规避背景杂乱、拍摄角度不当(如器物特征未完整呈现)等问题;同时需严格核对正文描述与插图的一致性,重点检查器物尺寸、数量、剖线的有无与位置等细节,确保图文对应、文文对应。

杨冠华特别强调,遗迹与器物描述的一致性是简报编写的核心准则,编写者需通过“三重核对”保障信息准确:一是核对遗迹平剖面图与文字描述,二是核对文字描述与插图说明,三是核对不同插图(如遗迹剖面图与器物线图)之间的关联性,做到“瞻前顾后”,避免信息偏差。

4. 结语

结语需包含四项核心内容:一是遗迹或遗址的年代推断(需结合器物类型学、碳十四测年等多学科手段,确保断代依据充分);二是遗迹或遗址的性质判定(如聚落遗址、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三是遗迹或遗址的自身特点(如在同时期同类遗迹中的独特性、反映的文化特征);四是发掘成果的重要学术意义(含解决的学术问题、对相关研究领域的推动作用、未来的研究方向)。结语表述需与正文内容严格一致,编写者需重点检查前后表述是否存在差异、引用的对比遗址或器物是否准确、学术观点是否有充分的考古资料支撑。

5. 附记

附记是简报的补充说明部分,需完整包含:考古发掘证照编号(如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发掘许可证号);考古发掘队伍的构成与具体分工(含领队、执行领队、发掘人员、摄影人员、绘图人员、文物修复人员等);鸣谢单位或个人(如提供技术支持的科研机构、协助发掘的地方文物部门);相关科研课题名称及编号(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简报执笔人信息(需明确具体编撰人员)。

6. 注释

注释需严格遵循学术引用规范,所有引文均需核对原文献,确保作者姓名、文章名称、书籍名称、出版信息等无错误遗漏。

7. 中文提要与关键词

中文提要需简明扼要地概括简报的核心内容,涵盖发掘背景、主要发现、学术意义,字数控制在300左右;关键词需选择能反映简报核心主题的术语,通常为3-5个等。

三、高质量考古简报的核心基石:专业担当、逻辑凝练与长期积累

讲座尾声,杨冠华总结指出,高质量考古简报的核心基石在于逻辑的统一性与表述的严谨性,简报整理过程需始终秉持“回归考古初心”的原则——即通过精准、系统的资料呈现,为学术研究提供可靠的考古基础资料。

从考古发掘到简报发表,需经历多轮校对与内容提炼,这一过程对编写者提出三项核心要求:一是具备强烈的专业担当,充分认识到简报编写对考古成果传播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以严谨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细节;二是具备缜密的逻辑思维,确保文字描述、图像资料、数据信息(如尺寸、数量)在整体上保持统一,无逻辑矛盾;三是具备规范的学术表达能力,行文需做到“要言不繁、文从字顺、告别口语”,通过标准化的学术语言,使简报既具备资料的准确性,又兼具学术价值。

针对简报编写能力的提升,杨冠华提出三项实践建议:

1. 加强优秀简报研读:广泛阅读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的高质量考古简报,学习其结构设计、内容组织与语言表达,总结编写经验。

2. 深耕经典考古报告:系统研读考古学大家的经典报告(如宿白先生《白沙宋墓》等),深入理解考古资料整理与成果呈现的学术逻辑。

3. 拓展知识视野与学术交流:除考古专业知识外,广泛阅读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著作,实现触类旁通;积极与优秀考古学者交流,学习其学术思维与研究方法,提升综合素养。

四、问答互动与总结

在问答环节,在场师生围绕“单个重要墓葬的简报发表前景”“简报结语写作的重点把控”等问题与杨冠华展开深入交流。针对单个重要墓葬的简报发表,杨冠华指出,核心判断标准是墓葬的“独特学术价值”——若墓葬在年代、形制、出土器物等方面具有填补学术空白或解决关键学术问题的价值,即使是单个墓葬,也具备优先发表的条件;针对简报结语写作,他强调,结语需精炼总结发掘成果的学术意义,避免冗余表述,体量不宜过长,重点突出“解决了什么问题”“推动了哪些研究”。

陈钦龙副院长在总结发言中对杨冠华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他指出,本次讲座不仅系统梳理了考古发掘简报编写的规范体系与实践方法,为在场师生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指导,更重要的是,杨冠华贯穿讲座始终的认真态度与富有担当的学术精神,为考古工作者树立了典范。陈钦龙副院长强调,考古发掘简报的整理与编写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环节,其质量直接反映考古工作者的学术素养与专业品质,希望全体同学将本次讲座的所学所悟运用到未来的学习与研究中,以规范的学术实践推动考古成果的高质量传播,为我国考古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关闭

版权所有 © 2023-2024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 

地址:郑州高新区科学大道100号  邮编: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