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 欢迎您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
首页 > 学生活动 > 正文
解锁“黄河飞龙”非遗密码—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博士生宣讲团专访非遗传承人杨飞龙
发表时间:2025-02-26    点击:

  2025年1月28日央视春晚舞台上,九条金红交错的“黄河飞龙”以雷霆之势划破长空,将千年黄河文化与现代舞台美学融为一体。这支来自河南武陟县的表演团队,凭借百年非遗技艺“黄河龙狮”震撼全国,其幕后核心人物——焦作市级非遗传承人杨飞龙,也因此成为文化传承的焦点。为了进一步探索“黄河飞龙”非物质文化遗产,践行“古物新生,古韵今传”寒假社会实践,我院“考古中国”博士生宣讲团的团队成员李怡潼、王猛、徐馨悦以及台湾同胞郑博允等一行人对深入探访,揭开这项技艺从乡土记忆到国际舞台的破圈密码。

百年非遗的破圈:从黄河岸边到春晚舞台

团队成员跟随杨飞龙的脚步,来到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西陶镇黄河龙狮文化馆。在杨飞龙的讲解下,我们了解到黄河龙狮(原名西陶武狮)起源于清末民初,融合北派舞狮的刚猛与太极武术的柔韧,是焦作市当地有名的表演形式并于2015年被列入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初,黄河龙狮仅仅只在以焦作市为中心的一片区域的庙会活动展演,而作为第五代传承人杨飞龙则带领团队从乡村庙会走向国际舞台,他大胆创新,其创编的“飞龙九式”动作体系与独创的圆筒形灌风龙身设计,成为此次春晚节目的核心亮点

 

图1 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如意舞步》现场

在创建“飞龙九式”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蛇年龙头上的如意纹样改了23版,每条龙重达8斤却要舞出‘轻如鸿毛’的视觉效果。”杨飞龙在采访中透露,团队每天排练超5小时,通过五次严苛彩排才最终呈现“飞龙在天”的震撼画面。

图2 杨飞龙展示春晚上使用的飞龙  

   

图3 现场排练

守正创新:南北融合与科技赋能

参观过黄河龙狮馆的排练场地和飞龙的几版改造样式,我们不禁发问,这样熟练的舞步和新颖的想法,是如何达到的呢?杨飞龙便给我们讲起他传承之路是始于家族使命,2000年,14岁的他随祖父杨麦成赴广州学习南狮,历经七年磨砺,将南狮的灵动与北狮的刚猛融合,创编出“西陶武狮”。2015年,受“黄河飞龙”创始人和相英启发,他进一步改良舞龙道具,设计出圆筒形灌风龙身,使单人舞龙成为可能,并融入陈家沟陈式太极步法与武术套路,形成“飞龙九式”标准化动作体系。

他并没有将自己的“飞龙九式”束之高阁,而是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教学课程,吸引超5万名网友“云学艺”;与体育部门合作开发健身课程,让非遗成为全民健身载体;甚至引入AR技术,在表演中叠加虚拟龙影,增强视觉冲击力。“传统技艺不能困在博物馆里,必须用新语言讲述老故事。”杨飞龙表示。这给我们考古学子探索非遗传承提供了一条新时代的新路径,今后我们也会将非遗传承融入大众生活,融入新时代新的技术当中。

      

图4 团队成员与杨飞龙交流

文化出海:从黄河到世界的“龙脉”

非遗的活力在于传播,而杨飞龙团队正式这一理念的杰出践行者。他们以创新为翼,以传承为根,不仅在技艺上追求极致,更在传播途径上勇于探索,致力于将黄河飞龙这一传统技艺推向更广阔的舞台。从登上央视春晚的荣耀时刻,到在2024年亚冬会开幕式上的惊艳亮相,杨飞龙团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非遗文化的无限魅力和巨大影响力。他们的每一次表演,都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文化的传递,让观众在震撼的视觉体验中感受到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

为了更广泛地传播黄河飞龙文化,杨飞龙团队创立了非遗传承的新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培育了超过100个传承群体,涵盖了从小学生到老年人的全年龄段爱好者。通过这个平台,黄河飞龙的文化种子被播撒到了每一个角落,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上了这项传统技艺。这些传承群体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壮大,更在质量上不断提升,成为黄河飞龙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杨飞龙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他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到非遗传承的行列中来。他鼓励年轻人用新的语言讲述老故事,让黄河飞龙舞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一次深入的交谈结束后,团队成员们还进一步体验了黄河飞龙的舞动步骤。在一招一式中,他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亲身体验,不仅让他们对黄河飞龙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他们对非遗文化的传承有了更强的责任感。

“以前只是在电视上看到单人挥杆的舞龙,直到亲临现场,才真正感受到那种震撼,龙狮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认同。”台湾同胞郑博允在体验了舞龙的基础动作后,感慨地说道。他的感受,正是许多初次接触黄河飞龙的人的共同心声。杨飞龙表示,不少台湾朋友也找他购入飞龙,对中国黄河龙狮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种跨地域的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黄河飞龙文化的传播,也加深了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感

图5 郑博允体验舞龙                       

从黄河流域的乡土记忆,到央视春晚的文化盛宴,再到亚冬会的国际舞台,黄河飞龙的破圈之路,不仅印证了非遗传承的当代价值,更展现了其跨越地域、跨越文化的生命力。我们热切盼望,今后黄河龙狮能够走出中国,在更大的世界舞台上看到这条黄河龙的腾飞。作为非遗传承的坚定支持者,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将持续关注非遗活态保护,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力量。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黄河飞龙将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舞动,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图6 团队成员与黄河龙狮传人合影

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杨飞龙团队的努力,让我们看到了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的无限可能。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事业中,用新的语言讲述老故事,让古老的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我们期待着,黄河飞龙在世界的舞台上舞出更加精彩的篇章,让世界看到中国非遗的独特魅力。



关闭

版权所有 © 2023-2024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 

地址:郑州高新区科学大道100号  邮编: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