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院管理 > 正文

郑大故事:临床导向的科研,让心肌梗死早期预警更准,治疗效果更好——记一附院张金盈团队

发布人:   资料来源:郑州大学   时间:2022-05-23   阅读次数:

3月22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关于2021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郑州大学一附院张金盈教授团队“心肌梗死早期预警精准防治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赫然在列,荣获2021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拿这个奖我们很高兴,付出的劳动也非常艰辛。我们前期有深厚的积淀,相关科研成果发表的文章已经达到国内国际领先水平,又付出大量心血进行凝练总结提升,形成项目成果上报,最终才荣获这个奖。”张金盈说。10余年来,团队围绕心肌梗死早期预警和精准防治进行了一系列全方位多维度的系统研究,在心肌梗死高危患者早期预警和精准防治关键技术创新方面实现了众多突破。

“我们获得的荣誉称号、奖励,都是一点一滴干出来的”

“我开始心脏疾病的研究始于读硕士研究生之时。”硕士研究生时,张金盈就开始进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L-精氨酸”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以及如何遏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这是一个动物实验研究,他在图书馆里一查资料就是一天,在实验动物中心购买了几十只兔子做动物实验,在潜心研究下,克服了诸多困难,一口气发表了五六篇文章。

“L-精氨酸是一氧化氮的前体,1992年一氧化氮被称为‘明星分子’。”一氧化氮能有效地降低血压、预防中风和心脏病,这是震惊当时医学界的新突破。1998年,美国的三位科学家罗伯·佛契哥特、路易斯·伊格纳洛和费瑞·慕拉德“因发现一氧化氮在心血管系统中起信号分子作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同年,张金盈在该方向的研究也获得了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年轻的张金盈已展露出犀利的科研眼光。

直到今天,张金盈始终坚持从事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熟悉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急危重症的诊治,擅长冠心病支架置入、快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起搏器和CRT-D置入、心脏瓣膜狭窄球囊扩张以及先心病封堵等介入诊疗技术等关键词表述,是他个人简历的缩写,也是其精湛医术的凝练概括。张金盈还曾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以及河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获河南省高层次人才、中原领军人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医德医风标兵、河南省优秀医师、郑州大学学科特聘教授等称号。

虽然之前也获得了很多奖项,但这次获奖背后付出了更大心血、更多辛苦。100多页的标书内容包括:心肌梗死发病的过程、可能治疗的靶点,未来可能在临床上实现应用的一些治疗方式探索等,这是一个团队多年奋斗的集中呈现和系统总结。

申报材料早在2021年年初就开始准备了,他们把团队发表的所有相关的中英文论文都搜索出来,按照不同的方向进行分类,支撑材料有140余篇文章。“刚开始整理材料,我们对获奖不是很有信心,越整材料越有信心。论文的发表、专利的申请、参与的指南,无论从科研还是临床,都是很有成绩的。我们对心肌梗死有扎实充分的研究。”团队成员唐俊楠说。

作为项目的第一责任人,张金盈是教师也是临床医生,他基本上每天都要进行门诊、做手术,此外还担任行政职务,肩负学术任务等,非常忙碌。在这种情况下,他很多事情还是亲力亲为。让团队成员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幻灯片的修改。“我们是白天改好发给他审阅,常常凌晨三四点他往我的邮箱里回邮件。由于邮箱设置有提示铃声,每到这个点我就能听到来信提示铃声。”

“光标书文件就修改了几百遍,答辩幻灯片改了几十遍。我们获得的荣誉称号、奖励,都是一点一滴干出来的。”张金盈强调。

“发现疾病的发生机制,才能研发新的关键技术,来遏制它的发生或进展。”

心肌梗死是最常见、最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全球范围内人类死亡的头号杀手。我国现有心血管病患者3.3亿,心肌梗死患者高达2000多万人,每年约有250万人死于心肌梗死。“我们不是专职的科研人员,我们是把临床和科研结合起来做研究,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我们就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探索,我们做临床导向的科研,是应用性基础研究。”张金盈说。

长期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研究使张金盈团队注意到,目前,早期发现心肌梗死的临床技术和防治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仅能延缓疾病的进展,无法修复已经受损的心肌组织。基于此,探索心肌梗死早期预警及更好的防治方法,成为国内外心血管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针对心肌梗死早期预警精准防治关键技术,团队进行了系统研究。历经十余年,团队发现,发生心肌梗死跟人的部分基因有关。

心肌梗死的早期,是血管形成斑块,这是血液中脂质类物质的沉着,随着斑块的增加,逐渐发展到动脉粥样硬化。团队在研究中发现,人的部分基因会促进斑块的形成。

发现这种基因之后,对基因或蛋白合成过程进行干预,就能减少斑块的产生,能提前很早就对心肌梗死进行预警。如果人身上有这种基因,这个人发生心梗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对其进行早期干预,比如戒烟、限酒、低盐、低脂、清淡饮食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几率。

在心肌梗死早期预警方面,团队取得了多项突破:率先明确了Soat1等基因与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密切相关,是精准预测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标志性基因,为早期预警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提供理论支撑。

团队首次证实一种物质——钠氢交换体1通道蛋白(Nhe1),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酸化,据此创建了非侵入性、无放射性、高灵敏性的pH探针技术。这种技术为心肌梗死早期筛查提供了新方法,还可用于监测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发展进程,创新性研究成果发表于权威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

团队还发明了一种心肌梗死检测新技术——谷胱甘肽分子检测新技术,实现了血管内皮微环境的实时监测。这项技术操作简单快捷,检测时间仅需10分钟,且检测准确性高,也为心肌梗死早期筛查提供了新方法。

从临床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技术新方法,最终服务于临床、服务于病人,这是张金盈团队的科研终极目的。过去,人们通常以为做小白鼠是科研,实际上小白鼠实验只是一个验证,最终还是解决临床问题。”

“病人的信任是做好工作的最大动力。”

支架寿命多长,会不会很快就堵住了?冠心病能活多长时间?得了高血压了,啥时候会出现脑梗死?啥时候会出现心脏问题?……工作中,门诊坐诊量一上午能看七八十个病人,有时预约百人。患者会有各种各样的疑问,张金盈都会一一耐心解答。“要给予恰如其分的答复,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

张金盈说,“作为医生,实实在在地站在病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张金盈经常教育团队人员,“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既然病人这么信任你,一定要把病情搞清楚,尽最大的努力往好处治。有些病人跟着张金盈团队看病一跟就是一二十年。“尤其很多病人全国查了一圈,查了一堆数据,来找我们看病的时候,我都非常感动、非常自豪。病人的信任是做好工作的最大动力。”

心肌梗死一旦发生,就会造成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或坏死,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康复。如何减少心肌受损面积,降低疾病对患者的影响?这是团队的一个主攻方向。对于心肌梗死的早期治疗,团队还研发出来一套“绿色疗法”。“目前,这些新型技术手段,还处在理论创新阶段,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还没有人临床应用过。目前进行的是细胞水平的的动物实验研究,未来就是力求实现临床转化。”团队成员王小芳说。

“作为一个医生,如果只会做手术,那就是‘手术匠’。医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手术,更要有问题意识,潜心研究发病机制,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尽最大努力减轻患者的痛苦,使治疗效果最优化。”张金盈表示。

“团队氛围就像酱缸,打造一流团队培养一流人才”

回顾团队10余年的科研历程,张金盈感慨万千。“一个萝卜你把它放到这个酱缸里,它是这个酱的味,把它放到另一个酱缸里,它就是另一种味。一个酱缸就像一种氛围、一种文化。”张金盈对校党委书记、校长刘炯天在医学院调研时说的这句话印象非常深刻,也非常认同:氛围影响人、环境塑造人。

在兼顾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张金盈带领科研团队对心血管疾病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尤其重视人才培养。目前团队共有成员80人,研究方向涵盖缺血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及遗传性心血管病等常见心血管疾病的损伤修复机制研究,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0余名,荣获“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常常教育学生,现在科研条件好,有实验室有平台,一定要珍惜时光抓住机遇,多注重选择创新点,得出创新性结果。团队学术氛围浓厚,创新意识强烈,部分学生跟随导师一年多便已开始发文章。他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千方百计把学生送到国外去深造。学生们以国际视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创新科研意识更强,思维更加活跃,再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所学所研服务社会贡献国家。公派沈德良博士去美国Cedars Sinai医学中心留学两年,此后沈德良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公派唐俊楠博士到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留学,唐俊楠已逐渐成长为一名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方面的业务骨干。此外,还公派刘琮琳博士到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留学,公派海祺旻博士到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留学,他们目前还在国外深造……

亦师亦友,是团队成员对张金盈的评价。学生出国留学时,不管多远,张老师只要有机会就不辞千里去看望学生,关心其生活心理、学业进展。“一个人在国外很孤单,老师能跑去看看你,哪怕是领着你出去吃顿饭,都觉得是非常幸福的事。这给我很大的鼓励,也是一直坚持下来的很大动力。”回忆起在美国留学时,张金盈老师的看望,沈德良深有感触地说。

王小芳是张金盈招收的第一个博士。当时条件非常艰苦,还没有实验室,做实验“费了非常大的劲”。张老师一直鼓励她,指导她先做实验设计,然后论证,论证之后觉得实验能做,再去别人的实验室做实验。张老师不断地给予她鼓励,随时沟通联系,并帮助她联系相关资源,最后发表高水平论文,并顺利毕业。“张老师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会随时查看我的原始数据。很多实验要反反复复去做,反复论证,才得出最后数据。”

团队运行实验室包括:河南省心脏损伤修复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心脏疾病研究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心血管病研究医学重点实验室、郑州市心血管病研究重点实验室、郑州大学先进医学研究中心心血管防治和转化研究中心等。在研究过程中他们会不断遇到新的棘手问题,每周一的科研组会是一步步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行动。团队一直强调“一天一计划、三天一反思、一周一规划”,从而保证科研想法与前沿技术的接轨。比如在选择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发病基因的时候,需要对特征基因分别进行预实验,来验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可能性。

目前,该团队的科研成果使心肌梗死的预警、诊断与防治有了科学规范的方法,为心肌梗死的早期预警与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关键技术。已累计召开研讨会50余次,累计培训进修和规培医师数千人。此外还通过举办的“心苑月月谈”推广相关成果,提高了心血管医务人员对心肌梗死的诊疗水平,大大减轻了社会负担和经济压力。

对于研究的未来前景,团队人员表示,随着近几年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的快速发展,这些科技的多重组合与临床诊疗相结合有望实现临床诊疗技术的新突破。围绕这些先进科技领域,团队将进一步深入布局和探索,进一步完善心肌梗死早期预警精准防治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引领并推动相关研究,并助力研究成果在临床中的转化应用,同时也为其他同类研究提供范例和借鉴,为健康中国作出更多更大贡献。

记者手记:

欣闻张金盈教授团队荣获2021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采访约在了一个下午。三点,先采访团队人员。三点半,张教授打电话说到了,刚从南院区门诊赶回来,先去吃饭再进行采访。下午三点半才挤出来一点时间吃点饭赶场子!经常听人说医生忙,但第一次亲身感受医生到底是如何忙。团队人员介绍说,张教授又是坐门诊、做手术、管理病人,又是上课、做科研等。他的病人河医院区、东院区、南院区、惠济院区各个院区都有,同时还要奔波到各校区上课。如此匆忙是张教授的常态。

本以为他疲惫不堪,然而见到张教授,又是出人意料。他身着便装,干净沉稳,往桌前一坐,周围的空气仿佛一下子安静了,气场立刻也沉稳下来。桌面的正前方挂着一幅别人送给他的“桃李天下”匾额,仿佛那一间大约10平米的办公室也开满了灿烂的桃李,洋溢着硕果累累的景象。

刚到办公室,护士长也敲门进来了,喜气盈盈地拿着一面锦旗:“有患者给您送锦旗来了。”那锦旗上分明写着几个大字:“医德至高无上,医技精湛俱佳。”

采访的问题,他不急不缓,娓娓道来。从硕士时期开始心脏疾病研究,一路走来读博士、留校、做科研、带学生,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每个时间点发生的时间、人物乃至很多细节,都如数家珍,宛如昨日刚刚发生般历历在目。

病房里病人人来人往,秩序井然,医护人员从容应对,沉着冷静。在总是面对突然死亡的特殊医疗环境中,能有这样的氛围,记者心里也从容了很多。团队人员挤出来时间跟我们讲述了很多,让人颇有收获。他们特别提醒,急性心肌梗死很凶险,抢救的黄金时间为120分钟,从发病至开通梗死血管如能在120分钟内完成,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看病一定要注意避免一些误区,谨记两点:不挑医院就近治疗,争抢时间不挑大夫。否则,可能会延误最佳救治时机。

跟团队人员道别时,团队人员说张教授又已经进入手术室了。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时刻怀揣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张金盈用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坚持,坚守着当一名好医生的人生追求。团队人员胸怀大局、业务精湛,他们牢记初心,甘于奉献,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矢志奋斗,勇攀科技高峰。采访时间虽然短暂,但在一个下午的时光里,从一个个细微的片段中,张金盈团队让我们看到了当代医生的精神和风范。(李艳丽 撰稿)




张金盈教授


张金盈教授团队项目获奖证书


上一条: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援沪医疗队圆满完成抗疫任务平安返郑
下一条: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援沪医疗转运队力保一位孕妇平安转运

郑州大学医学院校友会官方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郑州大学医学院官方微信
累计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