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确诊,必须通过咽拭子标本。但患者一个张嘴的动作,将产生大量携带病毒的气溶胶,这是采集人员必须面对的风险。
就在2月3日下午,河南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刘晓静,一口气为15位患者做了咽拭子的采集工作。
从临床经验来看,正常人群的咽峡部培养应有口腔正常菌群,而没有致病菌生长。咽部的细菌均来自外界,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机体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下降和其他外部因素下可以出现感染等而导致疾病。
因此,咽部拭子细菌培养能分离出致病菌,有助于白喉、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等的诊断,更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非常重要的检测手段。
临床上,采集患者咽拭子时,需要用压舌板压住患者舌头,叮嘱患者张口发“啊”音,从而暴露咽喉部位,用培养管内的消毒长棉签以灵敏而轻柔的动作擦拭两侧腭弓和咽、扁桃体上的分泌物。
这一过程,由于咽喉部有异物刺激,患者极其容易控制不住自己,从而做出咳嗽、打喷嚏等应激动作,从而造成体内的飞沫喷发而出。
面对这样一个被感染的风险,去采集每一份标本,就意味着要去承担这样的一个风险。
但是,身材娇小的刘晓静主动请缨,承担起了这一危险的工作。
采集咽拭子,刘晓静必须穿好防护服、戴上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乳胶手套、防护靴套,全副武装。采集结束,裹得严严实实的她全身就汗透了。
刘晓静说:“我们来到武汉,就是为这些患者解除病痛、为广大民众护佑平安的,无论哪个岗位需要我们,我们都会义无反顾地顶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