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经个人申报,学院和学校评审委员会评审,本课题组张飞博士、李高强硕士、梁雨润硕士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荣获2023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我们向其表示热烈祝贺!
张飞个人事迹
个人简介:
张飞,男,中国共产党党员,郑州大学物理学院(微电子学院)2020级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0篇,其中中科院一区论文8篇。荣获国家奖学金、河南省三好学生、河南省研究生创新之星、第五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全国三等奖、2023京东方(BOE)校园创新挑战赛全球总决赛二等奖。
立志如山 坚定不移
医疗影像设备元器件被《科技日报》发文列为“卡脖子”技术,并被纳入“中国制造2025”、科技部变革性技术等国家发展战略。X射线成像元器件在医学诊断、材料分析等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传统技术存在成像速度较慢、辐射剂量过高等问题。攻克这些问题,提高X射线成像元器件的性能,对于推动医学、科研和工业领域的进步至关重要。闪烁体材料作为X射线影像元器件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X射线影像的成像质量。然而,国内市场上的闪烁体材料主要依赖于国外进口,这就导致我国的医疗影像设备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攻读博士学位之初,张飞同学了解到我国在X射线成像技术方面的发展短板,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深入研究X射线成像技术领域,特别是关注闪烁体材料的性能瓶颈。这个决定源于张飞同学对医疗影像学和材料科学的浓厚兴趣,以及对技术革新潜力的坚信。因此,张飞同学在导师史志锋教授的指导下,确立了“研发新型大面积柔性闪烁体屏用于X射线成像”的项目课题。该项目攻关旨在打破国外在闪烁体屏方面的技术封锁,替代国外进口,为国内医疗影像设备生产保驾护航;对标商业闪烁体屏,产品性能多指标显著提高,推动国内柔性闪烁体屏行业整体升级;解放下游设备制造技术封锁造成的行业妥协困境,刺激下游可穿戴医疗设备、移动检测设备、智慧医疗等医疗设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行道如水 力破万难
张飞同学的研究开始于对现有X射线成像元件的深入了解。他查阅大量文献,做了大量笔记,与医疗影像企业进行多次交流。他系统地研究了各种X射线成像技术和材料,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尤其是在成像速度、空间分辨率和辐射剂量方面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套研究计划,旨在攻克大面积柔性闪烁体屏用于X射线成像的卡脖子技术。为了开发具有发光效率高、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化学产率高的新型闪烁体材料,张飞同学每天扎根在实验室,采用不同的合成工艺制备出近二十种新型闪烁体材料,这些材料表现出优异的闪烁性能。然而,受限于复杂的制备工艺,这些闪烁体材料不利于大批量制备,这便为其制备大面积柔性闪烁屏增加了难度。因此,张飞同学进一步优化实验开发了室温溶液法制备了纳米闪烁体材料。该合成方法极大的简化了制备工艺、缩短了制备成本,实现了在室温下的大批量合成,非常适用于工业化生产。张飞同学进一步开发了一步旋涂工艺将制备的纳米闪烁体制备成大面积柔性闪烁体屏,这一成果的研发将推动智慧医疗影像行业的转型升级。
为了验证制备的闪烁体屏的X射线成像性能,张飞同学搭建了一套实验平台,开始进行闪烁体材料的X射线成像性能测试。在实验过程中,张飞同学不仅要解决技术上的问题,还需要克服实验设备的限制。张飞同学曾经面临着数据采集和分析的困难,实验室设备的维护和升级,以及与合作团队的协作挑战。但这些困难并没有让他气馁,相反,它们激发了张飞同学更加坚定的毅力。
左右采获 不负韶华
通过三年的努力,张飞同学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首先,他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型大面积柔性闪烁体屏,能够实现更高的探测效率、更低的辐射剂量和更优异的空间分辨率。这一材料的研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过程,涉及到材料合成、结构优化和性能测试等多个环节。但他不懈努力,最终成功地解决了关键技术问题,实现了材料的量产。
目前,张飞同学已在Advanced Materials、Nano Today、Nano Letter、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10篇SCI论文,其中中科院一区论文8篇,包括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6篇,影响因子大于20的论文2篇,总影响因子为149.485。这些丰硕的成果离不开他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及勇于探索、吃苦耐劳的精神。
为了推动大面积柔性闪烁体屏的商业应用,张飞同学参加比赛进行推广,并且获得了2023京东方(BOE)校园创新挑战赛全球总决赛二等奖、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荣获全国三等奖、郑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荣获一等奖、郑州大学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荣获二等奖、第十八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华中赛区二等奖等奖项。在2023京东方校园创新挑战赛中,张飞同学带领的参赛团队制备的大面积柔性闪烁体屏获得了京东方原烽副总裁的充分肯定。他的研究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还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攻克X射线成像元器件的卡脖子技术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但也是一段充满成就感的旅程。面对未来,张飞同学将继续致力于X射线成像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努力推动技术的进步,为人类健康和科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李高强个人事迹
个人简介:
李高强,男,中共预备党员,2000年8月生,郑州大学物理学院2021级凝聚态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围绕半导体发光材料与器件开展研究,以第一作者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论文一篇,影响因子29.4。获得2023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3年京东方校园创新挑战赛全球总决赛二等奖、2023年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等奖项。
脚踏实地,造炬成阳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读研初期,是积累专业基础知识的时期,李高强在此期间认真学习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每一门课程并结合研究课题,进一步将课程理论知识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并且从文献阅读中发现问题,在课程学习上解决问题。李高强善于总结,将基础知识、科学研究、科研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归纳总结。在专业课程学习期间,该生认真研读文献,从文献中获取最新科研进展以及所在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且积极沟通交流,勤思好学,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李高强认为在科研工作中,遇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是常态,要能够忍受孤独,内心强大。其次,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能够具备独立探索、调查、思考、总结问题的能力。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科学研究是长期且具有挑战性的过程,李高强在研一初期便开始了实验学习。首先便是跟随老师、师兄师姐学习实验方法,实验室仪器的使用,并熟悉实验室承担的科研项目。在实验方法的学习过程中,李高强勤思好问,对实验细节进行详细记录。在实验方法上,每一个步骤都很关键,因为实验的成功或者是材料的成功制备都离不开严格的步骤,在此过程中,每一步都显得尤为关键。科研并不是一帆风顺,挫折和失败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初期的实验学习训练中,李高强遇到一些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合的现象,这种情况便需要回顾实验条件和实验步骤。但是复杂的实验过程则需要一步一步的对比检验,因此该学生进行大量实验,进行对比研究。慢慢积累经验,熟悉了实验方法。
有了自己的研究课题,该学生开始探索实验方法和实验条件。在研一、研二期间,该学生进行大量实验以及测试。并且经过多次失败和尝试,推进了课题研究进度。在导师的指导下,该学生的课题从尝试到起色,慢慢转换为成果。在此过程中,大量的实验次数以及实验数据最终才得以使课题的顺利进行。李高强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发表SCI论文一篇(Regulating Exciton De-Trapping of Te4+-Doped Zero-Dimensional Scandium-Halide Perovskite for Fluorescence Thermometry with Record High Time-Resolved Thermal Sensitivity, Adv. Mater., 2023, 2305495)。回顾过去的科研生活,李高强认为在科研中,取得成果是在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刻苦钻研、勤思总结、老师指导、交流合作,每一个因素都可能对最终的结果起到巨大影响。
追光逐梦,勇于创新
在过去的两年研究生期间,李高强积极投入学科创新竞赛。在老师的指导以及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获得了郑州大学第八届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李高强以及其他团队成员总结比赛,共同讨论,改进作品。在之后的郑州大学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经过激烈角逐获得了该比赛的特等奖。后来参加了2023年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了三等奖。在此期间,李高强积极进行比赛作品的改善、呈现效果的改良以其计划书的完善等工作。经过不断打磨作品,该生所在的团队参加了2023年京东方校园创新挑战赛全球总决赛,与全球各地高校进行比拼较量,最终荣获全球总决赛二等奖,排名第三。学科竞赛与科学研究一样都是不要不断创新和进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该生发挥了专业优势,结合团队其他成员积极交流合作,最终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心怀感恩,砥砺前行
初入郑大南校区校园,兴奋和紧张并存,李高强慢慢熟悉了研究生生活。大量时间投入到课程学习以及科研实验上,忙碌于实验室和自习室。在日常生活中,运动锻炼是他的爱好也是他生活的一部分。运动带给他的不仅是健康,还教会了合作的意识,能够有更加充足的活力和更加向上的心态参与到科研中。并且在疫情期间,该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响应政府动员,积极参加了家乡当地的抗疫志愿者活动,为这次的全民防控战役奉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些经历对他来说宝贵无比,更加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为他进一步认识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李高强感谢郑州大学、感谢物理学院提供的平台,给予该生不断进步的条件。在科研道路上,该生感谢他的引路人,导师陈旭副教授,感谢陈老师的培养和指导。研究生生涯李高强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许多收获和成长。在科研的道路上,这样的困难和挑战总是不可避免的,不能害怕更不能逃避,要做的就是迎接挑战、克服困难,无论是否成功,在这个过程中都能够得到成长,甚至可能在困难和挑战中产生新的有意义的想法和发现。他将沿着郑大前辈的求学足迹,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探索,一步步追寻属于自己的科研高峰。
梁雨润个人事迹
个人简介:
梁雨润,女,1998年11月生,中共党员,郑州大学物理学院凝聚态物理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围绕硫化物钙钛矿的制备及应用展开研究,发表论文两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一区论文一篇,二区论文一篇。作为申请人,获得授权专利两篇,获得2023年郑州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
不懂就问,坚持不懈
在研一初进实验室时,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带着兴奋与紧张。作为一名逐梦者,为了探寻自己的研究方向,在课程学习之余,她跟着实验室的师兄师姐认真学习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并熟悉实验室承担的科研项目,之后她意识到文献的阅读也必不可少。随着对科研方向理解的进一步深入,认识到实验室的研究大方向为钙钛矿,涉及到光,电,器件等领域的综合知识。在如此庞大的体系中确定研究方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研一的一年期间,她不断尝试,在导师的帮助下,经历的失败,尝试,最终确定了研究方向及目标——硫族化物钙钛矿的制备及光电性能的研究。
追光逐梦 勇往直前
“比别人多一点执着,就会创造奇迹”是梁雨润一直坚信的人生态度。就像一颗璀璨无比的珍珠,必然经受过蚌的肉体无数次肉体以及无数风浪的打磨,才能熠熠生辉。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追光者”必须要能忍受漫长的“黑暗”。
梁雨润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合成方式是一个重点,难点,需要大量的实验,合成耗时长,经常需要两到三天的时间才可完成一种最简单的尝试。在导师的指导下,她设立阶段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先是调研文献,后续对实验仪器,测试仪器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制作表格设定实验任务,学习绘图软件的使用,慢慢从一个新手小白,到熟悉实验室。虽然有时会过于心急,过于焦虑,但是该生能够积极调整心态,明白焦虑也是实现梦想的一种方式。当面对这种焦虑的时候,人们总是无限怀念儿时不用动脑子的生活,身边的老师,家长,会帮你做出对于你而言正确的选择。但是现在的焦虑才让人真正明白,这是在为自己做选择,在实现最真实的梦想。焦虑过后,她总结失败的经验,取得好的结果。初初撰写文章,她对如何将理论具体化为学术语言表现的手足无措,因此初稿不够简练,不够学术,在韩老师的指导下,她能够追求上进,努力提高学术思想,最终取得进步。得以在中科院一区期刊Nano Research发表文章,除此,第二个工作:稀土掺杂硫化物钙钛矿发光,也被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期刊接收。
在繁重的科研工作中,梁雨润一直以严谨的态度做好每一件事。她经常告诫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时刻保持着永不服输的精神和破釜沉舟的干劲。在生活中,她热情开朗,乐于助人,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她认为科研并不能完全充实自己,而丰富多样的学术活动为她平凡乏味的生活又注入了一些不一样的色彩。因此,求学期间,她也积极参加运动,闲暇时间,会与课题组的同学一起去操场、健身房运动,比如打羽毛球,跑步等。梁雨润认为,运动不仅能够放松心情,调整心态,也能够促进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通过这些,能够让其更加充满活力,心态更加向上。
除此之外,她也在积极拓展其余兴趣爱好,平时会在闲暇时间阅读课外书,认为一方面能够提高写作水平,另一方面能够使内心更加平和。
感悟生活,激励人生
硕士研究生生涯的学习,是人生中一份宝贵的财富。也许科研并不是每个人人生的必由之路,也许有人毕业之后即转行,再也不会用到所学知识。但是这三年的经历绝不是毫无意义的,虽然会有弯路,但是科研对于每一个求学的学子来讲是一个磨练意志,学习技能并深化世界观的过程。她认为,研究生期间的系统的学习教会了她在一个陌生领域从无到有探索的方法,让其具有了不惧未知的勇气,不怕失败的毅力。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科研是一个磨练意志的生活,在遭遇困难时保持耐心,不急躁,不懈努力,厚积薄发。望每一位学子都能够大胆假设,勇于探索,在科研的道路上,相信终究会苦尽甘来。
正确认识焦虑,怀着平和的心态参与科研生活。西方哲学史上,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曾说:“焦虑是自由的眩晕。”简单来讲,做选择时会焦虑,同时也说明了在选择方面的广泛。当我们怀着平和的心态,认识到有舍有得,不惧选择,承担结果。我们也将具有无限的勇气去面对人生。能够迎接一个有一个挑战,不断向前。
无奋斗,不青春,做不被定义的自己,在未来的科研和工作道路上,梁雨润仍将和大家共同配合,一起努力,脚踏实地,共同向着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