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经个人申报,学院和学校评审委员会评审,本课题组曹晓琳、邓小威、方娇硕士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荣获2024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我们向其表示热烈祝贺!

个人简介:曹晓琳,女,共青团员,郑州大学物理学院2022级凝聚态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围绕晶圆级二维半导体薄膜可控制备及其光电探测器性能展开研究,发表论文一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于《Optics Letters》期刊。2022至2024年均获得研究生国家“A类学业奖学金”。
曹晓琳的研究生生活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成长的旅程。从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她就深知自己肩负着探索学术前沿、提升自我能力的重任。在科研领域,她深耕细作,致力于探索未知的领域,每一个实验、每一张组图都是她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结晶。在实验室里,她熬过的夜晚、反复试验的耐心,都绘就了她科研道路上的充实与精彩。这段时光里,每一天都是新的挑战,每一刻都充满期待,她在科研与生活的舞台上,书写着青春的蓝图。
格物致知,持之以恒
在学术研究方面,曹晓琳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刚进实验室时,师兄师姐带着她进行实验室的介绍和研究方向的阐述。在那时,她的心底就埋下了一颗努力科研的种子。平日里,除了上课时间,她便在自习室里阅读文献并进行标注,将读不懂的地方虚心向师兄师姐和老师请教。同时,她也会主动去学习实验室各仪器设备的操作流程,并且会及时复盘,记好实验笔记。面对科研,她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研二上学期时,她的实验遇到了困难,怎样使二维薄膜的晶粒尺寸变大成为了困扰她的难题。她的导师给她提出一些建议方法的指导外,她自己也进行查文献和搜索一些学术报告,来相应地去思考该实验应作出怎样的调整以及参数的改变。在她不断努力试验,总结失败经验下,在该学期的中下期,她的实验结果有了突破。那种喜悦让她更加坚定了努力科研的信心。之后,曹晓琳有条不紊地继续着她的研究工作,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第一作者身份在《Optics Letters》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除了独立思考外,坚持不懈也是她的科研准则。由于研究课题所需,她需要熟练掌握光刻工艺技术来开展下一步工作。她便在网上学习相关软件的使用,以及通过网络上教学视频进行Klayout画图软件的学习。在熟练掌握光刻工艺后,她便开始实践操作。起初,她光刻完之后发现,在剥离去胶的过程中,会将她的材料一并带走。遇到问题,就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通过改变衬底材料和退火温度等方法,她最终找到了一个最优的温度条件,在不影响薄膜质量的同时,能把残余的光刻胶去掉。
对于科研,曹晓琳的人生信条就是: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她会继续踏实认真做科研,始终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热心实践,以身作则
除了学术研究,曹晓琳还注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她积极参加各类学术讲座和研讨会,与同学、老师们交流心得,拓宽自己的视野。同时,她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为社会做出贡献。在物理学院第七届科普开放日中,曹晓琳到新乡市原阳一中给学生们开展科普工作。她到校之后根据安排布置会场,摆放海报,展示出课题组的实验成果。学生们在休息时间里踊跃地投入进来,她便积极地给学生讲解每一项成果的原理以及可应用的领域,看到学生们充满好奇的探索以及理解之后的顿悟,更加明白了科普的意义。此外,她还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封控期间为宿舍楼的同学们提供帮助,争取有一份热,发一份光。这些经历让她更加明白,作为一名研究生,不仅要有深厚的学术功底,更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提升自我,锤炼意志
在生活中,曹晓琳喜欢通过跑步、打羽毛球来锻炼身体。除了身体上的健康,她也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她始终保持冷静和乐观的态度,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她相信,只有具备坚韧不拔的心理素质,才能在逆境中保持冷静,迎接更大的挑战。通过长期的锻炼,她不仅拥有了健康的体魄,更培养出了坚毅的品格。这种品格让她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时,都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回顾从入学到现在,曹晓琳深感自己在学术和个人品质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她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如何与人合作。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将伴随她一生,成为她不断前行的动力。
展望未来,曹晓琳通过不懈努力,在学术上追求卓越,在科研创新中展现才华,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中体现责任与担当,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学子应有的风采。她将继续秉持初心,深化专业学习,拓宽研究视野,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力求在个人成长的同时,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她坚信,每一份荣誉都是新的起点,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的契机。因此,她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国家的期待与培养。

个人简介:邓小威,男,1996年12月生,共青团员,是郑州大学物理学院2022级凝聚态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其研究方向聚焦于稀土离子掺杂对无铅钙钛矿材料光电性能的调控,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物理期刊《Journal of Luminescence》成功发表了两篇论文。
跬步千里,水滴石穿
在研究生的求学过程中,积累专业基础知识这一环节有着非凡的意义,如为科研旅途点亮指引方向的明灯。研一阶段的课程学习,是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核心关键。对于专业培养计划所涵盖的课程,邓小威全身心地投入,不忽略任何一个知识点。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后续科研探索之路能否顺利推进息息相关,承载着科研梦想启航的希望。同时,在课余时间,进行研究课题的实验开展工作,通过将课程内容与研究方向的结合,让理论转化为实践并进行对理论的验证,推动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的结合。
科研研究的首要是对相关领域的信息有所了解,掌握课题的发展背景、现状和前景,可在文献、课程知识和学术报告中汲取,为科研之路夯实根基。当在科研的进程中遇到问题,能即刻做出反应,凭借自身扎实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敏锐机智的头脑,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用快速且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在科研工作中,困境总是难以避免,而忍受孤独的能力不可或缺,它能锤炼内心,让其变得坚韧且强大。孤独就像科研之旅中如影随形的常客,在那些独自钻研的漫长黑夜里,唯有具备忍受孤独的能力,内心才不会被孤独所侵蚀,才能在孤独中奋勇向前。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科研研究宛如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其间更是布满了重重挑战,犹如荆棘密布的崎岖之路。而邓小威在研一伊始,便早早地开启了他的实验学习之旅,怀揣着对未知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在他的实验学习之旅中,向着科学的奥秘奋勇前行。在导师和师兄师姐的介绍下,对课题组的实验环境有所了解,紧紧跟随老师和师兄师姐学习实验方法,逐渐掌握实验室仪器的规范使用操作。在研习实验步骤的过程中,邓小威善于钻研,对每一个细微的实验要点都做了周全记录。在实验中,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以及材料的顺利合成都取决于对这些环节的精准把控,在整个实验流程里,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不可忽视的价值。科研征程从来都布满荆棘、崎岖坎坷,挫折与失败宛如科研之路上的常客,是每位科研人都无法逃避的考验。在早期的实验操作时期,邓小威就遭遇了实验结果与预期大相径庭的棘手状况,对实验条件和步骤进行复盘就成了当务之急。邓小威开展了数量繁多的实验,并对每一组实验结果展开深入细致的对比研究。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逐渐积累起丰富的经验,对实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也更加得心应手,向着科研成功的彼岸又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尽管经历了数次挫折,也进行了反复的尝试,每一次的失败都化为了珍贵的经验财富,推动课题研究的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在导师和师兄师姐的指导下,课题从最初的摸索阶段逐渐呈现出预期的发展趋势,并且一步步朝着预期的成果迈进,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整合,邓小威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物理期刊《Journal of Luminescence》发表论文两篇。
回顾往昔的科研历程,邓小威深切地领悟到,在科研这片广袤天地里,获得成果是多种要素相互交织的产物。勤奋钻研是打开科研宝库的钥匙,它意味着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世界里,去挖掘隐藏在深处的奥秘。导师凭借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能够在关键时刻为学生拨开云雾,让他们看到希望的曙光,避免在科研的道路上误入歧途。团队的交流合作仿若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将不同的思想汇聚在一起。在这里,各种观点相互冲击、相互启迪,如同江河汇聚成大海,掀起创新的浪潮,为科研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每一个要素都恰似一座雄伟建筑的基石和支柱,相互支撑、协同作用,对于最终科研成果的呈现发挥着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共同铸就了科研成功的丰碑。
心有暖阳,乘风破浪
相比刚来到郑州大学的懵懂状态,经过两年的学习生活,逐渐习惯了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课程学习和实验研究中,成天奔波于教室和自习室之间。在平常的生活中,网球既是他的兴趣爱好,也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球给予他的不只是良好的身体素质,更培养了他坚韧的毅力,让他能以更充足的精力和更乐观积极的态度投身于科研事业。在研究生的求学生涯里,邓小威对郑州大学和物理学院满怀着深深的感恩之心。学校和学院就像是一座坚实的桥梁,为他构建了通往知识殿堂的康庄大道,赋予他在学术之海中破浪前行、持续进步的无尽动力与优越条件。
在科研的漫漫征程中,他尤其要对自己导师陈旭副教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陈老师就如同一盏熠熠生辉的明灯,在科研的黑暗中为他照亮方向;又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引领他在学术的汪洋中避开暗礁、乘风破浪。陈老师的悉心培养和耐心指导都成为他前进路上的宝贵财富。
无论最终的结果是满载而归还是铩羽而归,在拼搏进取的过程里,自己都毫无疑问会收获成长。甚至在磨难与坎坷的不断砥砺下,有可能孕育出新奇且极有分量的思想和突破。他将沿着郑州大学先辈们的求学踪迹,在科研探索的征程中持续发力,坚定不移的攀登科研之巅。

个人简介:方娇,女,1999年6月生,中共党员,郑州大学物理学院凝聚态物理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围绕硫化物钙钛矿的制备及应用展开研究,截至目前发表SCI论文两篇,其中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发表论文一篇以及在《Energy Material Advances》发表论文一篇。荣获2023年及2024年郑州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
学术科研:热爱与坚持
在科研领域,方娇深入硫化物钙钛矿材料这一神秘而充满潜力的领域。她的研究重点围绕着围绕硫化物钙钛矿的制备及应用展开研究,这类材料因其独特的光电特性和在太阳能电池、光电探测器等前沿领域展现出的巨大应用价值,吸引了方娇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在硫化物钙钛矿材料的研究过程中,方娇深刻体会到科研工作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同时也感受到导师在这一过程中给予的宝贵支持与指导。硫化物钙钛矿材料的合成条件苛刻、稳定性差等问题使得相关研究充满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方娇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优化展开,而韩老师的指导则为方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方向。首先,在材料的合成与表征方面,方娇通过大量实验探索了不同投料比、反应温度和时间对材料晶体结构和光电性能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方娇遭遇了无数次的失败。实验合成的材料性能不稳定,数据波动大,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然而,她始终坚信“失败乃成功之母”。每一次失败后,她都会重新审视实验方案,从各个方面深入分析问题,这一过程需要极高的耐心和细致的观察能力。但是韩老师在实验设计上的建议帮助她避免了诸多可能的误区。例如,韩老师提醒她在高温反应中注意硫源的挥发性和反应容器的密封性,这一细节直接影响了实验的成功率。此外,在这个过程中,她熟练掌握了多种先进的表征技术。比如: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光致发光光谱(PL)等。这些技术的运用确保了对材料结构的全面分析,更体现了她对科研细节的极致追求。其次,不管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学术交流方面,韩老师都耐心解答了她的诸多疑问,帮助她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提升了研究的深度。值得一提的是,方娇在科研项目中的表现也非常卓越。在过去的一年里,她在国际知名期刊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深刻印记。以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知名期刊《Applied Physics Letters》发表了SCI论文一篇,又在《Energy Material Advances》期刊上发表SCI论文一篇。发表成果不仅是对她个人努力的认可,更是一个新的起点。方娇明白学术之路没有捷径,唯有坚持和专注才能有所收获。同时,她也深知自己的研究还存在不足,这激励着她在未来要更加严谨地探索。
多彩日常:平衡与责任
方娇始终认为,科研的突破离不开扎实的专业基础。在研究生期间,她认真学习每一门专业课程,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她尤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参与实验,将课堂所学应用到科研中。在科研与学习之间找到平衡并非易事,她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科研实验,她都能全身心投入,做到高效专注。她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不仅让她在学业上表现出色,也为她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障。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她善于与同学合作,共同解决科研难题。在实验室中,方娇同学毫无保留地向师弟师妹们分享自己在科研之路上的宝贵经验。她以自身的经历为蓝本,将科研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一路走来的心得体会,细致且全面地呈现给师弟师妹。在分享过程中,方娇同学不仅传授了实验操作的技巧、文献查阅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一种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她让师弟师妹们明白,科研并非坦途,失败是常态,但只要保持对科研的热爱和执着,不断尝试和总结,就一定能取得进步。方娇同学的分享,减少了他们在科研探索中可能遇到的迷茫与挫折,帮助师弟师妹们快速成长。此外,方娇还热衷于参加志愿者活动。她曾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以及社区组织的科普宣传活动。她认为,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不仅要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还要肩负起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未来展望:创新与探索
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中,方娇感谢郑州大学以及物理学院提供的平台和资源,这些给予她不断进步的条件。在科研道路上,她感谢史志锋教授以及韩炎兵副教授对她工作给予的巨大支持和悉心指导。对于未来,方娇有着清晰的规划。她计划开始深入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研究,对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科研工作她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她希望怀揣着对科研的热爱和追求,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探索创新,脚踏实地,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