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郑大故事”专题网站

故事报道
热点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故事报道>>正文
郑大故事:自强成就梦想 奋斗写意青春——记“河南省最美大学生”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2014级学生闫畅
来源:党委宣传部 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  日期:2018-11-06 11:42:26  点击:

近日,首届“河南最美大学生”评选结果出炉,郑州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2014级学生闫畅名列其中。此前,闫畅还获得了2017年度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奖。目前,他已保送至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直接攻读空气动力学博士研究生。

困难锻造百折不挠的品格

闫畅是郑州大学机器人实验室(河南省优秀本科生科技创新平台)的学生负责人,兼任水下机器人团队的队长。在实验室的桌子上,依次排开各种不同的机器人模型和器械。靠墙的置物架上分门别类地放置着数万颗螺丝。

实验室是闫畅带领的水下机器人团队日夜奋斗的地方。暑假里,为了使大家全身心投入水下机器人项目研究,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闫畅和同学们一起,不分白天和黑夜地泡在实验室里。“有时候全情投入,熬夜通宵也是常有的,困了就在实验室的凳子上休息一会儿,醒了就继续干。”闫畅回忆起那段时光,言语中带着坚定。

2015年暑假,闫畅只在家里待了两天,就返校跟着实验室的学长们开始了一款水下机器人的制作。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从三维模型的建立,到零部件加工,再到整机组装他都全程参与其中。谈到做项目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闫畅表示棘手的困难实在太多:怎么都抬不起来的机械手,一缕青烟白干十天的电路板,手一抖锉坏了的重要零件等等。“但是,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项目,而是一个团队的,代表着我们学校。遇到困难,从头再来,就是在这样不断失败的过程中逐步成长。”闫畅讲到。

正是凭着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脚踏实地的付出,2015年这支队伍在赴贵阳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的过程中,与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全国387所高校的1983支队伍同台竞技,最终荣获了水下对抗项目冠军。在闫畅的带领下,他们攻坚克难,在他担任实验室负责人期间,团队已经获得了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取得国家级科技创新奖励20余项。

感恩铸就自立自强的梦想

闫畅来自信阳固始的一个小山村,出生时手脚便带有先天残疾,4岁时他接受了矫正手术。生活的压力会消磨人的斗志,而闫畅却选择了自立自强、刻苦求知。也许是天生的求知欲使然,5岁时他就早早入学,开始了十几年的求学生涯,17岁参加高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郑州大学。

闫畅深知父母的不易,在郑州大学智能机器人实验室里,他申请了勤工助学岗位。闫畅说:“每天晚上同学们离开以后我开始打扫实验室的卫生, 11点左右我才离开实验室。”闫畅的班主任王小峰介绍说,闫畅在2016年在共青团中央主办的“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中获得提名奖。

闫畅也是一名郑州大学星级志愿者,参与过爱心敬老、爱心候车亭等多种志愿活动。同时,他还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科技馆进行义务讲解。“你会看到孩子们眼里求知的欲望,”闫畅笑着说,“在孩子们对未知事物有探索欲望的时候,我能给他们一些引导,这或许会对他们的未来产生影响。”

他说自己曾经受到过很多很多人的帮助,比如一位曾经资助过自己的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至今从未谋面,甚至不知道对方的名字。闫畅希望通过做志愿,将爱传递下去,回馈社会和帮助过自己的人。“做完志愿活动,心里会有一种轻松感。”闫畅说。

热爱写意精彩纷呈的青春

大二上学期的选修课让闫畅和太极拳结缘,如今,当时选修课的授课教师孙新成经成了他的太极拳师父。“可能是因为平时太忙了,所以很享受练拳时那种放松的感觉。”

除了太极拳,闫畅平时还喜欢在宿舍里养一些植物。回到家里,闫畅都会变着花样给自己的弟弟和家人做各种美食。做饭是他的爱好之一,也是他回报家人的一种方式。

“大一暑假那一年,因为参加比赛,我只回家了两天。想家是肯定的,但是妈妈在电话里说,让我在学校里安心学习,他们还没老,不需要我每天陪在身边。当时我听着很心酸,但同时也有了更大的动力,现在的努力是为了将来能更好地回报父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我的动力来源于两方面,一是作为长子对家庭的责任,一是作为工科生科研报国的情怀。”正是这样的动力,激励着闫畅一路前进。

今年九月份,闫畅将到中国科学院攻读空气动力学方向的博士学位,“我深知自主创新对于个人、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重要性,既然我选择了自主创新的道路,就不能停下来。今后我将继续秉承创新精神,自强不息,为科技创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闫畅说 (学生记者 张笑岩 邓新宇 撰稿 学生记者 李丽 摄影)

“河南省最美大学生”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2014级学生闫畅


关闭

版权所有 :郑州大学党委宣传部_设计制作:郑州大学数据与信息中心

访问统计: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