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故事:空中“飞人” 与硬核刀具 郑大学子妙手创利器
——记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郑州大学代表队
2019年10月12日至15日,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浙江杭州举行,来自124个国家和地区、4093所学校的457万名大学生、109万个团队同台竞技。大赛分为“高教、职教、国际、萌芽”四大板块,以“敢为人先放飞青春梦,勇立潮头建功新时代”为主题,在“更全面、更国际、更中国、更教育、更创新”办赛目标的驱动下,实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深入探索,促进产教融合孵化器的加速发展。
在此次大赛中, 郑州大学代表队表现不俗,捷报频传。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生李剑带领,李强、苏捷、王昱涵、赵鹏博、陈知博共同参加的项目“万创智造——全球领先的新一代超高精密超硬刀具制造商”成功入围大赛决赛,获得了本届大赛“高教主”赛道金奖。由领队段向南与队员张泽仁、王冰玉、翁怡丹、赵薇完成的“用卫星和飞机去种田——阡陌农服”项目获得了该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银奖。
革新高端精密刀具 打造民族一流品牌
刀具是现代工业的基础,超硬刀具则是高端先进制造的根基。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刀具应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补齐我国在“刀具设计与制造”方面的短板这一问题亟待解决。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大环境下,带着“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超硬刀具供应商,跟诸多世界级企业一起同台竞技”的美好愿景,“万创智造”应运而生。该项目负责人李剑介绍,该团队主要致力于打造新一代超高精密超硬刀具,推动我国高端精密制造的发展。
“万创智造”既着眼大局,又注重细节。超硬刀具有3个核心要素。一是材料性能。该项目团队注重材料研发,通过独有的超细粉体分散分级技术,提高显微硬度、抗冲击性能、耐高温性能,实现超越对手的刀具材料性能。二是刀具结构设计。根据材料性能及客户要求,自主设计刀片形状及刃口参数,造就极锋利、高耐冲击、高耐磨、高精度刀片刃口。三是严苛标准和顶级技术。把细致落实到超硬刀具制造的始终,这是该团队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也是取得竞争力的关键。
团队的队员们均来自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相近,又有着比较丰富的课外活动竞赛经验,就这样聚到了一起。作为团队的主心骨、行业的领军人,李剑将自己多年来积攒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队员们,每周都会在办公室开会,为队员们答疑解惑,共同推进项目的实施。“师兄阅历比较丰富,经常会跟我们分享他的经历,像长辈一样带着我们。”队员李强说道。在实验室里加班熬夜已经成为了队员们的家常便饭,在他们眼里,付出的辛苦都是不值一提的,因为这是取得成功的必经之路。将以理论为基础的实验课题转换为真正可以投放使用的产品,成为激励他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而对于队长李剑来说,“十年磨一刀”更为恰当。李剑创立“万创智造”公司近三年,本科时期与超硬刀具结缘,从此便一直关注着这个行业。对他来说,他不仅在“磨刀”,打造出新一代超高精密超硬刀具,更是在打磨出这份“工匠精神”。源于对超硬刀具行业的热爱与自信,李剑在比赛中不惧怕评委的任何提问。“我们做好自己就行,好好发挥,我们一定能拿金奖!”他的自信感染了每一个队员,在比赛过程中大家都很放得开,把它当作一个平台来向投资人展示自己的项目。
“万创智造”是国内唯一做到“五位一体”的超硬刀具企业,材料和刀具完全基于自主知识产权,围绕“五位一体”模式进行相关专利和商业机密布局。未来,他们将在“市场、产品、技术”等几方面进行升级,持续提升核心关键技术和工艺,在众多世界级厂家都无法覆盖的球墨铸铁等领域形成新产品突破,打造下一个世界级超硬刀具的民族品牌,继续“磨好”这把“刀”。
而此次获奖实现了郑州大学在该项赛事上国家金奖零的突破,实现了河南省首次入围全国30强的新突破,创历史最好成绩。这份荣誉属于整个团队,更属于整个郑大。“能拿到金奖,离不开学校给我们的帮助,张倩红副校长此次亲自带队参赛,全程观看了我们的比赛。当知道项目入围金奖时,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路红显主任、张红英副主任和我们院党委书记王瑞波老师眼眶也有些湿润,对我们取得的成绩表示很满意。”李强激动地说。
升级传统农田模式 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用卫星和飞机去种田——阡陌农服”项目,通过使用地理信息服务和无人机,实现了软件、硬件的结合,助力农民从传统人工植物保护(以下简称“植保”)工作中解放出来,迈向无人机植保,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收。
厚积薄发,段向南三年来的心血没有白费,除了欣喜,更多的是平静。他说:“这么多人相信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也让我变得更加坚定。”2012年,段向南刚刚踏入大学校园,学习通信工程专业的他很快就对航空模型产生了兴趣,经常自制、把玩无人机模型,大学时的爱好就此为段向南的未来埋下了种子。
“偶然间,我在看新闻的时候才知道无人机还能用于打农药。”得知无人机可以和农业相结合,段向南开始接触植保无人机。段向南清楚地意识到当前农村缺乏大量劳动力,对农田的照料不足会导致农田减产,而自动化的农业工作将造福百姓,促进农业发展。想到这里,他的脑海中浮现出田间阡陌交错的景象。“东西、南北延伸的一条条小道象征着地图上的东经北纬,寓意着数字农业,”段向南回忆地说道,“阡陌农服”项目由此诞生。
在研究“阡陌农服”的过程中,段向南及其团队不断追求提高无人机作业效率,力求延长作业时间,他们创造了三个“第一”的好成绩:使用国内首款轴双插拔方案,实现无人机3秒换药;推出国内首家高清地图飞行系统——阡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作为无人机的“眼睛”,帮助无人机勘测飞行轨迹、确定灌溉范围等,实现精准定位,误差仅在厘米级;首家大规模应用实时监管系统,实时监管无人机,实时记录、提醒。段向南说:“相比于传统人工植保,无人机植保在保证产量的同时,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具有明显优势。”
商学院2016级翁怡丹负责团队的财务分析、项目风险评估及策划书的撰写工作。谈及本项目,她感叹:“作为一个全本科生的团队,我们一步一步磨合、计算,能走到国银实属不易。”若希望项目在比赛中得到青睐,队员们就必须从评委视角出发,审视项目投资点,突出项目优势。在最终结果“板上钉钉”前,队员们还要经过多次商讨,各抒己见,分析每一个方案的优、缺点,即使想法有分歧,团队成员们始终目标坚定,“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段向南说。
如今,“阡陌农服”项目运营已满三年,也有了六、七年的技术积累。 “农业最重要的就是实在,我们也一直脚踏实地地做事。”段向南说。迄今为止,团队踏过16个省份,服务过近千个村镇。从16年刚开始的3架飞机,到18年的150架飞机,从16年的几百亩到现在的几百万亩,他们一步一个脚印,不断用自己的技术和努力为农业现代化作出贡献,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张红英老师是两个团队的带队老师之一,参与了团队的前期筹备工作,在学生团队和导师之间扮演着沟通协调的桥梁角色。谈及参赛初衷,张老师坦言:“参与这次比赛,对于学生、老师与学校都是一次成长。”首先,大赛作为一个资源平台,帮助毕业生得到更广阔的平台与更雄厚的资金支持,“万创智造”项目通过投资路演,目前已得到约5500万的投资。同时,毕业生可以借鉴成功的经验,而在校生接触了学科前沿的信息,学习会更有方向性,也会有更清晰的学科发展目标。
两支队伍取得的佳绩,让郑州大学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上更显风采,传来了可贵的郑大之声。张老师满怀信心与期待:“希望以后学校科研部门能够加大对老师优秀项目的挖掘,用一流的科研带动一流的团队,培养一流的学生,为学校一流大学建设添砖加瓦。”(学生记者 刘海慧子 杨京琪 徐杭艳 撰稿)
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郑州大学代表队
“万创智造”团队进行现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