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郑大故事”专题网站

故事报道
热点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故事报道>>正文
郑大故事:青春熔铸于创造 热爱深潜于水下——记“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获得者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17级本科生荆宏政
来源:  日期:2021-03-12 15:13:41  点击:


 2020年11月14日,全国最具知名度的教育奖项之一“宝钢教育奖”评审工作会议在湖南长沙举行。全国共有25人获得“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经过专家评审,郑州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17级本科生荆宏政位列其中。至此,郑大学子已连续9年获得特等奖。

 荆宏政,本届“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的获得者之一。斩获大奖的他是一个典型的“斜杠青年”:8项授权专利持有者,2019中国机器人大赛冠军团队和2019·International Underwater Robot Competition冠军团队成员、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深蓝科技部科技带头人、郑州大学机器人实验室成员、郑州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班”学生。但荆宏政在介绍自己时,最常用到的一句话是“我是郑州大学2017级本科生荆宏政”。

 “你这不行啊”—— 没成功的小车模型

 似乎每一个男孩对机械制造天然有好感,但并不是每一个男孩都会真的去尝试制造机器人。而荆宏政就是那个愿意为了自己的热爱而探索的人。

 高二时,他自学了C语言,在老师的帮助下尝试制作蓝牙遥控小车。虽然结果以失败告终,但他对机器人的兴趣不减反增。正是出于对机器人制作的热爱,荆宏政高考志愿的第一专业全和机械相关。

 如果说高中的独自试水只是为荆宏政开启了发明创造的大门,那么进入大学之后在机器人实验室的经历则让他真正体验到广阔的创新世界。而让荆宏政奉献了三年青春的机器人实验室,正是培育众多英才的温床。

 郑州大学机器人实验室的成员来自全校各个院系,他们需经过综合培训和层层选拔。实验室成员在机器人制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各个学科专业知识的交叉应用能力。2018年4月,荆宏政以极高的分数被机器人实验室水下组录取。但他却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前辈们的知识储备极为丰富,其他专业的同学又拥有荆宏政未曾涉及过的新领域。这让他备受打击。“‘你这不行啊’,这是我当时唯一的想法。”荆宏政笑着回忆道。

 之后,他努力自学其他专业知识,就是为了让自己“什么都懂一点,创新能力再强一点”。积极的自学能力和实验室浓厚的学习氛围相互作用,荆宏政在这里学习到了终身难忘的知识,而他也为机器人实验室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你这不行啊”,这句话不仅仅出现在荆宏政刚入实验室的日子里,还贯穿了他的整个大学生涯。在荆宏政的学弟、同为机器人实验室水下组成员的卢航宇看来,这恰恰体现了荆宏政对待实验项目的高标准。“每次和学长在一起做项目的时候都非常有成就感。因为学长对每一个步骤都会严格要求。”

 “像纪伯伦一样反思”——张弛有度的计划

 为了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郑州大学设立“卓越工程师”班,面向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和软件工程三个专业学生进行选拔培育。

 在大一下学期,荆宏政便被选入“卓越工程师”班。在他看来,班级的课程设置呈现多元化特征,涵盖机械、电路和信息工程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同时,班级的课业要求也更加严格。“我们班画图要用电脑,虽然比手绘做起来更方便,但要求也更严格。”荆宏政苦笑着说道。为了画出一幅完全精确的图纸,荆宏政必须时刻全神贯注,连手都不敢松劲,就怕鼠标一滑,线条出现偏离。因此,他的鼠标上常常会留下深深的手印。

 尽管忙于发明创新,荆宏政的学习成绩却始终名列前茅。他认为做好一切事情的秘诀在于反思与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掌握并调整自身的状态,实现效率最大化。

 “第一次,当它本可进取时,却故作谦卑。”荆宏政常常用纪伯伦的诗《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来督促自己进行反思,他对这首诗的理解就是“人要严于律己”。荆宏政说,有时候,人难免会因为害怕遇到困难或者贪图享乐而放弃对自己来说比较重要的机会,或者是“半吊子”做事情。因此,他常常用这首诗来鞭策自己探索新的知识领域,挑战新的科创项目,尽力不给自己的大学生活留下任何遗憾。

 “我不希望让自己闲下来,一闲下来就容易荒废,但我也不会把自己逼得特别紧,松弛有度这样才能长久。”荆宏政这样总结自己的规划心得。他习惯每天做个计划,把一天要做的事情都写下来。但他并不会给每个事情安排到具体的时间段内,希望给自己一些松动的空间。“这样,有时实在学累了,就看看科幻小说、古典小说,换换脑子,心情一下子就会好很多。”荆宏政说道。

 连续多年获奖——“深蓝”人的“传帮带”

 截至2020年,郑大学子已经连续九年获得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完善健全的机制无疑为郑大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创造平台。在九年的获奖者中,2016年获奖者宋纪元、2017年获奖者赵健壮、2019年获奖者王凯甬以及荆宏政,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郑州大学深蓝科技部成员。

 曾于2018年获得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的深蓝科技部,积累融合了“深蓝人”代代相传的经验与成就。大四、大三学生担任部长、副部长的职务,科技带头人则由高年级同学担任,带领大一的新部员进行发明创新。这种“传帮带”的模式深深感染了荆宏政。因此在成为前辈后,他总会将自己的所思所得倾囊相授。“深蓝科技部最大的特点就是‘自主性’,学生们拥有极大的自由开展创新活动,拥有优秀的学长学姐分享的经验。”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杜社娟说,“同时,学院也会经常组织学生们前往高新技术企业参观学习,多次邀请优秀学者前来演讲分享,使学生们开拓眼界、启发思维。”

 除了学生前辈们的无私分享,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同样使学生们乐于创新、敢于创新。“老师们的学识特别渊博、经验特别丰富,对我们的想法特别包容,对我们的指导特别细致。”荆宏政用连续四个“特别”表达他的感受。对老师们的敬仰化作荆宏政前行的动力,支持着他潜心创造。“荆宏政是一个沉下心去研究去科创的孩子。”他的辅导员崔超老师回忆说,“2019年挑战杯全国总决赛冲刺阶段,他几乎把自己‘埋’进了数据试验中,更逐字逐句地完善作品说明书。”

 近些年,郑州大学各科创实验室实行互动机制,不同的实验室可根据需求借用相关设施和人才,这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科创效率。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旧到新,实验室设备的更新总能给荆宏政带来惊喜。发明创造的需求和学校的大力支持精准对接,“真行啊”是荆宏政对于实验室变化的直观感受。

 当初那辆没成功的蓝牙遥控小车,在大一时被荆宏政轻松搞定;那个总把“你这不行啊”挂在嘴边的男生,已经成功保研至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在过去的三年里,荆宏政因为成功而欢喜,因为挑战而奋进,因为困难而紧张。但他始终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他见证了学校发展给创新带来的极大便利,遇到了耐心宽容、精诚授业的老师,认识了无私分享的学长学姐和并肩作战的伙伴。

 荆宏政对所剩本科生活的规划,依然和“实验、创新”紧密相连。“做创新的、有实用价值的、高完成度的创造”,他将坚守这份初心,保持这份热爱;“希望和学长学姐们一样,将自己的发明创造应用到更广阔的实践中去”,他将肩负郑大期许,不忘“郑大人”的担当;“希望将来能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将深耕创新创造,继续热爱之旅。(高雨琪 梁国宏 刘乐乐 撰稿)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17级本科生荆宏政

荆宏政及其团队参加机器人大赛


关闭

版权所有 :郑州大学党委宣传部_设计制作:郑州大学数据与信息中心

访问统计: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