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郑大故事”专题网站

故事报道
热点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故事报道>>正文
郑大故事:一个瓷碗见证一家人跟党走的决心——记郑州大学教职工袁升兴捐赠的红色文物
来源:  日期:2021-08-21 20:35:46  点击:

1959年2月,中共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委员会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了一只瓷碗,是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纪念品。2007年7月4日“七七事变”70周年纪念日前,中国国家博物馆收到了一只由民间捐赠的同样来源的瓷碗。这只瓷碗碗口直径14.5厘米,高7.8厘米,釉呈淡红色,外壁烧有朱红色字样:“民主团结1943.1”。该瓷碗由毕业于郑州大学的袁升兴捐赠,已深埋于地下77年之久。

一个瓷碗与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

1943年1月15至21日,于1940年民主大选中选举产生的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在阜平县温塘村召开。会议决定把中共中央北方局提出的《双十纲领》作为边区施政纲领,并通过了《政府组织法》等14个重要法令。这次会议进一步联合了各党派,各阶级、各民族和各界人士,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于团结一致渡过最困难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只瓷碗的主人是出席过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参议员袁泮宫。“我父亲对那瓷碗是爱不释手,平时舍不得用它来吃饭,逢年过节才愿意用它来喝茶。”袁升兴说。袁升兴是袁泮宫的第六个儿子,在他的眼中,父亲是一位十分可敬的人。在成为议员之前,他是当地有名的中医,还当过小学教员。阜平县全境为山地,地势陡峭。他给当地官员问过诊,也给住在山崖边的人家治过病。“不管是政府的领导人员还是老百姓,我父亲都是全心全意为他们看病。”

为了挽救身处抗战前线的战士的性命,袁泮宫组建了阜平县医生抗日救国会,为此也赢得了村民们对他的信任。在逃亡时期,他们可以在村民家里“蹭饭”。袁升兴说:“在谁家吃的饭,我父亲就在谁家留个条。他们可以凭着这个条,等日本人扫荡结束后到政府去领粮食。”因此,逃亡时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我们一家基本没有大饿着”。

会议后的第二年,袁泮宫病逝。他的孩子们谨遵他去世前反复的叮嘱,将瓷碗放入其棺椁中,将这段故事和父亲一起埋藏于地下。

乱世下的执念

在袁升兴的记忆里,他的童年生活便是当时全国抗日及内战局势的缩影。“我有五个哥哥、三个姐姐,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袁升兴介绍道。

我们在逃亡时,夜里只能睡在山间,在坑坑洼洼的地方过夜。“山里的昼夜温差是很大的,也没有被子可以盖。”袁升兴说。1940年,他的母亲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患了感冒,没有足够好的医疗条件能治病。最终,一个小小的感冒,葬送了母亲的性命。

如果说母亲的去世让这个家庭出现了一道裂痕,那么四年后父亲的去世,“整个家就散了”。双亲亡故的袁升兴,当时年仅九岁。这之后,袁升兴就跟随着自己的哥哥姐姐生活。他的哥哥姐姐遍布全国。袁升兴便随着中国浮浮沉沉的命运,从阜平到了张家口,又重回阜平,再跟随着前往北京。槐树庄光明小学、高阜口小学、白纸坊小学、中央重工业部职工子弟温泉中学……这里都曾有过他的身影。

实际上,不论是哪一位哥哥姐姐的就业选择,还是袁升兴自己的发展抉择,都离不开父亲的影响。“各行各业全民族全体人民都动员起来抗战”,此话是袁泮宫坚守的圭臬。“我父亲非常坚决,一定要让孩子们都来参加革命工作。”袁升兴回忆道。早在边区还没成立时,他的哥哥姐姐都已经上学了。二姐十五岁便前往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三姐十三岁便跟随二姐前往抗大附中学习,之后的几个兄弟姐妹在晋察冀边区政府工作,也都离不开父亲的指引。

“因为父亲,我们才能受到边区的教育。”时至今日,袁升兴仍然能背出当年小学一年级课文的第一册:“军民团结起来抗战,打日本救中国。我们第一课是哥哥大弟弟小;第二课是哥哥骑木马,弟弟玩木刀;第三课是木马换真马,木刀换真刀,去到前线杀强盗;第四课是哥哥的枪打得准,一枪打死个小日本,妈妈知道笑嘻嘻,爸爸知道笑哈哈。”他笑着说。“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这样的,保家护国思想深入人心,一辈子也忘不了。”

父亲的教诲,让袁升兴及其姊妹深受革命思想的影响。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者,同时受到父亲的影响,他们意识到,自己也要担起责任,让爱国爱党的思想影响后人。

一段历史的捐赠

2007年,袁泮宫的坟墓因修路需要进行迁移,二姐袁林兴提出坟中有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纪念物品,可以将其取出,留作纪念。考虑到随葬品的重要性,当时袁升兴等人以为是一个较大的瓷缸。后来迁坟时大家才发现,原来是一个小碗。“这只是只小碗,可他却一定要‘带走’。”袁升兴叹道。

因碗深埋于地下多年,除了泥垢,外表仍是崭新。迁坟结束后,该瓷碗由袁升兴的外甥带回北京。不久,外甥表示袁林兴想将瓷碗捐赠给博物馆,来征求袁升兴的意见。“二姐当时是想着,这个碗放在家里,最多也就是家里几个人看。但是捐出去呢,那就是大伙看,让全国人民都受到教育,这可比放在家里强得多!”袁升兴激动地说。

他对二姐的想法十分赞同,于是欣然同意。当时家中同辈人除袁林兴与袁升兴外皆已去世,晚辈人数较多。后袁升兴给晚辈们一一发送微信消息,询问他们关于捐赠瓷碗一事的意见。晚辈们同样支持,无人反对。

考虑到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纪念瓷碗在许多博物馆都有收藏,城南庄革命纪念馆藏有两只,石家庄革命纪念馆亦藏有两只,但国家博物馆仅有一只。最终他们决定将该碗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院。

中国国家博物馆对他们的捐赠行为表示非常欢迎,并表示只要袁泮宫的亲属说出亲属关系,什么时候来看都行。他们还表示,虽然院内藏品众多,但现今互联网发达,可以通过国家博物馆的线上查询系统查找藏品于馆中的位置及相关信息。

2007年7月4日,“七七”事变70周年前夕,袁升兴与袁林兴将这一珍贵的革命文物——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纪念瓷碗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边区民主政权建设的实物见证。2009年,国家博物馆馆藏赠予二人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编纂,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近代捐赠精品》两份。

距离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召开,已经过去了78年。1958年,袁升兴根据中央三部委,国家科委、教育部、中科院联合签发文件精神抽调到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工作,1962年至1964年重回郑州大学复读,毕业后分配到郑州大学工作,于198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如今早已退休的他,回忆起过往的点滴,仍能清晰表述。父亲去世时,他不过刚刚记事。那瓷碗,承载了父亲最珍贵的记忆,亦饱含了父亲带领全家永远跟党走的决心。“见此瓷碗,如见父亲仍坐于会中侃侃而谈的模样。”(学生记者 季心瑜 撰稿)

瓷碗

袁林兴(袁升兴二姐)手捧瓷碗

袁林兴、袁升兴(中间)同家人


关闭

版权所有 :郑州大学党委宣传部_设计制作:郑州大学数据与信息中心

访问统计: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