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报道 >> 正文

“隋唐大运河沁河故道河道走向与考古发现” 学术论证会在武陟县召开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1-10-19 [来源]: [浏览次数]:

(通讯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 陈丹丹)

2021年10月16日,由郑州大学黄河生态保护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院与武陟县政府联合主办的“隋唐大运河沁河故道河道走向与考古发现”学术论证会在武陟县成功召开。来自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河南研究院、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河南博物院、郑州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及学者,河南省市文物系统领导、武陟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40余人出席会议。

会上,郑州大学黄河历史变迁与大运河文化传承研究团队主要负责人陈隆文教授作了主题报告,将隋唐大运河沁河故道河道走向的研究背景、缘起、过程及其取得的重大发现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研究过程及其成果的创新性得到了与会专家、领导的一致认可与高度评价。陈隆文教授运用历史地理的研究方法,结合历史文献学、空间考古学、历史水文学、遥感影像等多学科成果,通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严密论证,初步确定了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沁河故道的具体方位、基本走向、河道遗迹与标志性地物,获得了新发现与突破性进展。除了严谨的文献考证,自2015年起,陈隆文教授及其团队在武陟及周边地区做了大量的实地走访和考古调查,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包括当地村民耆老的访问、邀请黄河水利专家、考古学家、考古技术专业人员共同调查,多次召开考古与调查现场会,将专家意见融入下一步研究工作,不断推动项目深化研究。采集到的材料与文献相互印证,从而复原了武陟境内沁河故道周围的古代地理环境,重新定位了沁口、洛口、板渚口等重要渡口的位置范围,揭开了沁河故道作为隋唐永济渠首段的原始走向与重要功用。沁河故道的研究作为陈隆文教授黄河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过程中还不断生发出新的问题与课题。例如,陈隆文教授发现,沁河故道不但是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明清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研究成果将极大地丰富和深化河南省黄河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的内涵。

现场的专家学者与相关部门的领导对于主题报告和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学者们普遍认为,此次的项目成果材料扎实,逻辑严密,方法科学,结果真实可信,充分体现了学术创新精神。且所取得的成果可以为世所用,现实意义强。

与会专家表示,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是如何通过沁河故道从黄河引水的问题,从上世纪开始就是学术界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个研究项目解决了这个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将极大地促进河南大运河研究的推进,对于推进全国性的大运河生态环境研究也是非常有价值的。这项研究成果不仅是运河史、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也是隋唐史研究的重大新成果。成果的取得源自于学术创新精神,也得益于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说历史地理学、考古学、遥感影像等等。隋唐大运河的研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且值得称道的是,这个项目不是高校的教师坐在书斋中想出来的,是与地方政府、地方科研单位广泛合作的成功范例。取得的成果和重要发现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对于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具有巨大价值。中国历史地理三大奠基人之一的史念海先生曾经强调,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必须坚持文献考证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学术研究必须“有用于世”,“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几十年过去,历史地理学科在老一辈学人奠定的坚实基础上不断创造着新的辉煌,这一科学严谨的研究体系依然迸发着旺盛的生命力。今天的这一研究成果也正是对老一辈学者留下的宝贵思想最好的诠释与回应。

中共武陟县委书记秦迎军表示,“总书记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对大运河文化的保护还有多次的批示,在当前这样一个重大历史机遇的关键时期,我们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果,达到了县委县政府的最初的预期,并且超出了预期。武陟作为黄河文化之乡,核心的文化在于治黄兴水,这个项目的成果丰富了我们的黄河文化之乡的内涵,为我们下一步的大运河文化发掘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最后,郑州大学黄河生态保护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院左其亭教授表示,高校研究机构要和地方开展更为广泛的合作,把黄河文化保护好、挖掘好、保护好、传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