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2日至13日,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与郑州大学哲学学院老子学院联合举办的“东西心灵模式及自我转化概念”笔谈虽因疫情因素而以腾讯会议的线上形式开展,但并未影响参与此次笔谈的全体师生享受由名师所奉献的精神盛宴的热情。
为期两天的笔谈各分四场,共八个场次。
8月12日第一场次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聂敏里教授的主持下,伴随着北京大学哲学系韩水法教授的致辞,“东西心灵模式及自我转化概念”笔谈拉开了帷幕。韩水法教授以“汉语-秩序的构成”为题开始了第一场的笔谈报告,韩教授以汉语哲学的意义与问题为切入点,分别从汉语的语法秩序、思想秩序与社会秩序三方面展开论述;其间结合乔姆斯基生成语法、普遍语法、最佳方案等语言学理论,对汉语语法秩序与人类普遍语法之间的关系、汉语语法结构与其他语言语法结构的共性与殊性等问题展开讨论。接着,南京大学哲学系刘怀玉教授以“论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儒’、‘法’、‘道’”为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再中国化”问题出发,通过关联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人物形象,揭示两者间共性的深层内,并分别从哈贝马斯的现代公共政治“仁学”之建构与儒者、葛兰西的无产阶级“现代君主”之霸权策略与法家、列斐伏尔的都市社会日常生活之“逍遥游”与道士三个方面展开详实的论述。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刘丰研究员围绕“从《儒行》到《儒效》”阐明其义。在强调对《礼记·儒行》与《荀子·儒效》的联系研究有助于把握战国儒学发展的脉络以及转向的基础上,刘丰研究员分别从《儒行》的思想渊源与定位、《儒行》对儒家主流思想的某些背离、《荀子·儒效》对儒之理解与超越展开论述,并分别从儒家发展脉络、思想史、儒家发展不同面向与对汉代儒学的影响多方面做出总结。
8月12日笔谈第二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刘丰研究员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聂敏里教授以“Idealism:古典与现代的思想转换”为题,围绕“idealism”的古今思想变化与思想意涵展开论述,从巴门尼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井上哲三郎等思想家出发,不仅区别了古典哲学与现代哲学,而且指出两者之异在于前者总体上是无主体的哲学,后者总体上则是主体性哲学。由是而知,现代哲学永远处于思维与存在的紧张关系中,我们的思维永远存在着主观性限度且处于自我克服的辩证运动之中。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赟教授则紧扣“气化哲学与先秦思想中的自我观念”分别从四个方面详加阐述:以轴心时代与气之关系为视角论述原初宇宙体验的突破与气在中国思想中的显题化,结合《春秋繁露》、《荀子·王制》等文本论述气化无常与流动性自我,围绕“尽心”到“践行”的路径考察宇宙节律与身心平衡,以及从“丧我”到“心斋”的维度探讨了对精神与意识底层运作的自我之开掘。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陈声柏教授围绕“孟子之‘四端’看其‘内外’之辩”分别从“生之谓性”与“人之为人”阐述了孟子的“性”义,进而从食色、敬、义的角度论述了孟子与告子的“仁义内外”之辩,并结合具体文本考察孟子从“仁义内在”到“四端”的提出过程。同时,他既分析了孟子“四端”说的心学意蕴,又通过从“四端”到“四德”的探讨阐释了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8月12日笔谈第三场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赟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姚新中教授以《生成论视域下的中西自我观》为题,分别从“自我”在中西哲学中的重要性、差异性与趋同性,及产生原因、后续影响和古今比较等问题展开讨论。姚教授既返本儒家经典去论述儒家“自我”的多重属性和概念,又阐述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认识论、心理学和伦理学四种意义下“自我”的含义。通过比较中西哲学视域下自我观的异同,他阐述了生成论视域下的自我建构、自我一致等问题,而尤以“自我”的生成问题为核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匡钊副研究员的讲义是“早期儒家‘为己之学’以‘心术为主’的意义——以心观念的起源和身心关系为线索”。他指出,儒家的修身工夫虽然从“博文”、“约礼”向“心术为主”的转变,但是关键在于重审儒家思想谱系内心德关系与身心关系的逻辑发展,并以心字用法在早期文献中的演变为线索,进而展开对作为自身反思标志的“心”的论述,最后则分别从内外两方面解读“心术为主”的内涵,前者是在儒家思想谱系内推进对心德关系的再审视工作;而后者则结合诸子典籍开展对身心关系的对照研究。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陈之斌副教授围绕“早期中国‘心’的概念隐喻模式及其多样性”展开论述。通过研究以隐喻方式构建起来的早期中国的“心”概念,他试图重构早期中国“心”的概念框架体系。在列举和分析孟子、荀子、庄子和管子等有关“心”概念的隐喻的基础上,他指出,以隐喻模式构建概念恰为中国哲学的显著特征之一;而早期思想中对“心”的探讨也是通过隐喻模式实现个体精神修炼和社会秩序和谐的链接。
8月12日笔谈第四场由郑州大学哲学学院杨伟涛教授主持。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李巍教授紧扣“‘心’的譬喻与精神修辞——以道家为例”的主题,立足于早期道家经典文本,列举水、镜、鉴、宫、舍、室等意象在内的譬喻,在考察用以描述精神领域的术语如何发展成为描述精神状态的修辞时,李巍教授以早期道教思想为线索总结归纳了用以描述内在领域状态的不同精神修辞,指出考察譬喻的意义在于深入理解早期中国哲学的说理策略,而对词汇含义的挪用和扩展也是精神修辞构建的生动展示。中央党校乔清举教授则以“儒家生态哲学思想研究及其当代理论价值”为题在阐述国内外儒家生态哲学研究现状与特点的同时,列举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课题与成果。乔清举教授通过梳理儒家生态哲学研究思路,从基本原则、理论维度、范畴体系、理论框架四个方面系统性地展示儒家生态哲学研究的整体情况,并回顾自先秦到明清时期的儒家生态哲学史,指出生态哲学研究对于当今中国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王正副编审做了主题为“‘知’为何需‘止’?——先秦诸子的‘知止’论”的报告。王正老师认为,先秦诸子在认识论上之所以持有一种“认知当有界限、不可无尽发展”的态度,原因有三:“知止而后有定”,即道德性的“知止”理由;“知止所以不殆”,即生命性的“知止”理由;“知止”作为政治手段,即实用性的“知止”理由。基于此,他认为,在先秦诸子看来认知的道德性、生命性和实用性决定了只有通过“知止”将其限定在真正的生命价值和现实意义上,认知才有价值。
8月13日第一场笔谈由郑州大学哲学学院潘中伟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哲学系唐正东教授以“唯物史观视域中的反贫困思想及其学术意义”为题,首先指出思考贫困问题对当代中国的重要性;其次从贫困问题的实质—劳动机会问题出发,结合马恩经典文本《资本论》和《克罗纳茨赫的笔记》梳理了西方应对贫困问题的历史的同时,既从五个方面讨论了理论界如何理解贫困问题并分析其中的困难,又解释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贫困观。最后,唐老师以唯物史观为出发点从三个不同维度揭示了当代中国治理贫困的意义。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邹诗鹏教授做了“存在论差异与全球现代性的困局”专题报告。邹诗鹏教授以存在论差异为切入点,论述了西方哲学关于自身文化传统的批判史与对东西文明差异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置于全球现代性的视域下讨论其近百年来发展的历史与当今面临的困局,而此困局主要表现在西式普遍主义及其存在论类型难以破除、西式政治哲学及其一元论设定固化等方面。为此,邹诗鹏教授向我们展示了面对此一困局时学者们应如何从理论层面思考并采取相应措施。郑州大学哲学学院潘中伟教授的报告是“马克思思想转向过程中的‘真正的民主制’问题”。潘中伟教授以“真正的民主制”概念为线索,综合分析和阐述了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的思想转向问题。他不仅指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以“真正的民主制”为尺度对德国君主制的内在批判,还把“真正的民主制”的实现问题与当时具有特殊性的德国的社会状况关联起来。总之,对“真正的民主制”这一概念的考察揭示出:马克思在这一时期的思想转变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辩证的建构过程。
8月13日笔谈第二场由南京大学哲学系刘怀玉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哲学系仰海峰教授报告的题目是“消费社会中的需要与欲望概念”,仰老师首先以消费社会的概念为基点,从古典经济学、马克思、鲍德里亚和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等视角解读了消费概念的不同内涵;其次以需要与欲望的关系为研究视角,结合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与拉康欲望理论解释其以何种方式与新时代下的消费社会相联系;最后,仰老师从欲望主体形成的角度出发呈现了消费社会下的主体图景。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刘森林教授报告题目是“自我与反讽:早期浪漫派的自我概念”,刘老师认为,尽管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于多重视域的整合、交叉、对话中,但也受到早期浪漫派中自我观念的影响,而保持自我的本有样态是早期浪漫派在面对生态、社会等诸多问题时应采取的主要解决方法,所谓的自我的本有样态又可以从恢复到未被分裂的自我、恢复到未被世俗化的自我两方面去理解。可是,对于早期浪漫派而言,检验自我回到原我水平的基本标志就是反讽与艺术创作。为此,刘老师总结了早期浪漫派存在着难以与现代化社会相协调的问题。郑州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魏长领教授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共同体思想研究”为切入点,在与“集体”概念的区别中解释了共同体的含义。魏老师在参照《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的前提下,分别对前资本主义共同体,资本主义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进行分析,旨在通过从思想史的重要地位、解决认同危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分析,强调《德意志意识形态》共同体思想的当代启示。
8月13日笔谈第三场由清华大学哲学系陈壁生教授主持。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吴根友教授的报告主题是“‘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本主义解读”。吴老师以《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代表的传统道家思想中所蕴含的民本思想可以纳入哲学的视角,在考察《老子》“百姓心”与“心”的概念和意义的前提下,梳理了老子对“民心”持有信赖态度的前后思想脉络,并由此区别了“百姓心”与“众人之心”。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郑州大学哲学学院兼职特聘教授王中江教授以“早期儒家的‘自我’和‘身心’模式’为主题,从梳理“自我”的概念出发,通过对战国时期早期儒家与道家“身”、“心”概念的讨论,他提出了身为从属、心为主导的身心主从论。并通过比较于柏拉图时期的身心关系,强调中国哲学视野下所谓的“身”是肯定其存在的合理性,而早期儒家的“心”在逐渐被赋予道德价值与道德意志的同时,身心主从论也随之发展成为一种道德判断。所以,王老师指出,在研究儒家心性论时,既要注意中西比较的角度与可能性,更要注意到其主导思想、复杂性和特点。郑州大学哲学学院杨伟涛教授以“黑格尔对道德自我基础的社会伦理转向”为主题。从康德道德自我观论证的困惑和矛盾、黑格尔对道德基础的普遍性价值构建、黑格尔道德观社会伦理取向的精神特征三个部分展开论述。杨老师认为,康德实践理性的认识论基础与道德自我的个体性,自然法和契约论形式研究的原子论特征,以及绝对命令的抽象空泛和纯粹应当的软弱乏力是其道德自我观论证矛盾所在。黑格尔着重道德自我基础的普遍性价值的建构,即对近代启蒙人性论的摆脱,确立自我意识的互主体性原则,以及自由价值的历史性和社会性。黑格尔的道德观的社会伦理取向表现为历史主义和时代感统一,立足于实践和现实社会的客观主义,以及普遍主义和整体主义的精神特征。
8月13日笔谈第四场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陈之斌副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哲学系陈壁生教授以“两种‘六经皆礼’”为报告主题,陈壁生教授认为,曹元弼礼统六经的思想旨在构建以人伦为核心的经学理论,后有刘师培明确提出“六经皆礼”的观点,即用礼来理解“先王政典”,从而使“六经皆史”变成“六经皆礼”。面对“六经皆礼”的两条路径,陈教授认为,曹氏把“礼”的概念从三礼文献中独立出来用以贯通群经;刘氏则是利用“六经皆史”的框架以礼训六经,进而认为典礼就是一切政治学术的总称。清华大学哲学系赵金刚副教授以“列文森的‘刀’:传统文化与普遍性”为题。费正清的“冲击-回应”说认为中国近代化的失败既是统治制度的失败,又是封建士大夫的思想意识无法与西方文明融合导致的失败,沿此思想路径推演,列文森提出了“情感—理智”与“历史—价值”的二分法,认为“每个人都在情感上忠实于历史而在理念上则信守价值,并总欲使二者相结合。”列文森对儒家中国及其近代命运的关注和解读,核心在于对传统的讨论。赵老师认为,尽管列文森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其背后潜藏的仍是西方普遍性的叙述。所以,在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普遍性的浪潮中,普遍性的建构是值得人们深入探究与思考的。郑州大学哲学学院崔增宝副教授的报告主题是“从精神分析到精神分裂分析”。崔老师首先从精神分析的性质、理论构建和显著特征阐明精神分析的家庭主义立场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并不同步,由此所产生的精神分析家庭主义的危害,基于此,德勒兹提出精神分裂分析与之对抗,并围绕精神分裂分析的意义和价值展开论述。崔老师认为,精神分裂分析比精神分析更接近欲望的真实情况,前者肯定了欲望的生产性与社会性。在解析关键概念的基础上,崔老师深入比较精神分裂分析与精神分析的不同之处,并指出精神分裂分析所呈现出后现代哲学的典型思维模式,以及对传统形而上学许多核心概念的颠覆。
八场笔谈,每场三个报告主题共计二十四个报告主题,精彩纷呈。每场报告的自由讨论环节总能迸射出思想的火花,互动热烈,参与笔谈的师生与专家均表示受益匪浅。
笔谈进入尾声之际,郑州大学哲学学院魏长领教授对此次笔谈活动做了总结。他代表郑州大学哲学学院全体师生感谢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的对此次活动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感谢与会专家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参与,感谢来自全国各地积极参会的师生们的热情支持。魏院长表示,今后仍将组织类似的学术研讨会,关注学术前沿问题,增强学术交流,期待各位再次光临。
撰稿:杜雪赟、韩江雨
统稿:曾令巍、李晓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