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04日 00:00
【编者按】
1986年12月,执政的越南共产党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越共检讨了以往的执政,承认犯了“严重而长期”的错误,强调必须立即、坚决纠正。大会确立了“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的,由国家管理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多种成分的商品经济”的改革发展总路线。这样,越南版的“改革开放”即“革新开放”起步。
革新三十余年来,越南经济成就巨大。2015年,其国民经济规模为三十年前的7000倍,达2040亿美元,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50,东盟第6;人均GDP从三十年前的100多美元增至2015年的2200美元。在政治方面,越共十大(2006年4月召开)以来,越共党内民主和越南的社会民主不断得到加强,在选举、信息公开、质询制度等方面有较为突出的表现。公民社会对党和政府的管理进行了较为有效的监督,国家公职人员实行了财产申报和一定范围内的公示。越共政治改革的决心普遍得到国内外舆论的正面评价。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希望越南革新三十余年来的成败得失可以为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大开放力度提供镜鉴。
本文原刊于《越南国情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本次重刊时由作者依据新的动态进行了改写。分上下两部分刊出,以下是上半部分。
始于1986年的越南社会主义革新至2016年走过了三十年。越南已从世界最不发达国家行列跃升为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50、东盟排名第6的中等收入国家。越南政治稳定、外交成绩显著、综合国力明显上升、人民幸福感增强,被世界多个评级机构认为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国家。这些成就充分说明,过去三十年来越南社会主义革新获得了巨大成功。与此同时,当前越南也出现了经济发展动力不足、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加剧和党的领导地位面临挑战等问题。
那么,我们该如何客观评价越南的社会主义革新?越南革新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功?又有那些不足?今后将如何发展?越南的经验是什么?是否可以复制或值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借鉴?本文将通过对越南革新三十年发展历程的回顾和总结,试图为上述问题找到答案。
一、越南革新的背景与原因
纵观世界历史进程,任何重大变革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启动的,注定将成为越南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阶段的越南革新也不例外。越南启动革新的历史条件和原因概括起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原有经济体制陷入困境,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在经历数十年的长期战争之后,1976年7月,越南完成国家的南北统一,并改国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此后,越南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一场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实行合作化 的运动,目的是迅速建立单纯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两种成分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旨在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即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和计划化,同时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在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1976年12月召开的越共四大继续保持战争时期的思维,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生产,决定要在五年内完成南方的社会主义改造。于是,大批人口被赶到条件艰苦的“新经济区”,大部分工厂停止生产经营,大片农田丢荒,商业凋零,西贡(1976年7月改名胡志明市)及其周边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资本主义生产被全面破坏,资本家、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等上百万人逃往国外。战争时期,越南主要依赖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和苏联减少了对越南的援助,导致大规模建设项目由于缺乏后续物资而成了烂尾工程。由于轻工业和农业生产被忽视,企业和工厂开工不足而纷纷关门倒闭,粮食也满足不了本国需要,每年需进口粮食100多万吨。粮食和生活用品严重缺乏。
第二,农业和工业领域萌动变革,基层闯关成功。
穷则思变。为了解决生活困难,一些地方开始偷偷寻求出路。在农业领域,20世纪70年代末,越南海防市永富地区的农民自发性地偷偷实行了土地承包。当事情被发现后,主管干部金玉受到了纪律处分。但时任越南国务委员会主席长征私下组织考察团到当地进行调查,并把调查结果上报中央。最后,中央肯定了海防市的做法。
1979年9月,在越共四届六中全会上,越共中央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调整,实行经营权和管理分离,引入市场因素。会议决定,推行以促进粮食生产和消费物资生产为中心,以物资刺激为主要手段的“新经济政策”。因此,四届六中全会被誉为越南经济体制革新的里程碑和转折点,开启了越南经济改革的探索之门。
四届六中全会后,越南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给农民、企业和非国营经济放权、松绑。农业方面,1981年1月,中央书记处发布第100号指示,允许农民以个人和劳动组的形式对农产品进行承包,这就是具有历史意义的100号承包指示。当时,把产品承包到劳动者个人的方式限于把一定面积的土地承包给合作社的社员。社员通常只承包三个环节:耕地、管理、收割,而整地、种子、肥料、排水灌溉和防止病虫害等五个环节进行合作。如果最后收割的产品超出了承包额,社员就可以自己享有。书记处的100号指示依然维持合作社的集体所有、组织生产和管理。
此后,1988年4月5日,政治局召开会议后,颁布了《关于革新农业经济管理的决议》(简称10号决议),确认了合作社作为自主、自管的经济单位,以农户家庭社员为单位从合作社进行承包。在落实10号决议的过程中,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工业领域,20世纪70年代末,时任胡志明市市委书记的阮文灵选择胡志明市的一些企业作为试点,允许这些企业在完成国家计划任务之外,可以到市场上寻求原料进行生产,之后将其产品在市场上销售。然而,阮文灵这一思路与时任越共中央总书记黎笋推行的方针政策相背离,1981年被逐出中央政治局。但阮文灵坚持自己的做法,他私下请长征到胡志明市参观考察。长征对阮文灵的做法表示赞同,之后阮文灵再次获得重用。1981年,越南政府颁发了第25号决定,允许把经营自主权下放到企业,企业的产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完成中央的指令性生产的产品、企业间自主性经营产品、可在自由市场上销售的产品)。
上述三份文件的颁布,大大地激发了农业和企业生产者的积极性,生产逐渐得到恢复。1981至1985年间,某些国民经济指标开始恢复到战争前的水平。
第三,流通和分配领域联动改革失败,经济陷入混乱。
从1981年开始,越南隆安省制定了按照协商价格进行买卖的政策,代替此前按照国家定价标准进行买卖的政策,废除了按票证供应的制度。之后,在越南其他一些地方开始实行价格双轨制,即生产资料除了按国家供给的较低价格购买以外,还有一部分按市场价格购买,二者的差价由国家财政进行补贴。这种补贴机制让国家财政难以为继。
1985年6月召开的五届八中全会决定,进行第二次价格-工资-货币政策改革。价格方面,商品价格从双轨制变为单一市场价格,取消国家配给价格;取消商品购买票证,对全部商品价格进行重新定价。工资方面,以1985年8月大米价格为基准,制定新的工资标准。货币方面,从1985年9月起进行新旧货币的兑换工作,以1000个旧币兑换1个新币。
上述价格-工资-货币联动改革是在很短时间全面铺开,造成了全社会从未有过的震动。1985年,通货膨胀率飞速上涨到191%,1986年更是飞升到775%。价格-工资-货币联动改革宣告失败,负责货币改革的政府副总理和其他官员受到撤职等纪律处分。越南经济陷入了严重的混乱状态。
第四,外交倍受孤立,经济遭到封锁。
越南在抗法和抗美战争时期,获得了中苏等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大力支持。然而,在统一后不久,由于黎笋执行反华路线,越南与中国关系恶化。越南还在1978年底出兵柬埔寨,其他国家也逐渐停止了援助,只有苏联给予每年不到20亿美元的援助,也主要用于购买武器弹药。军费开支占国家财政预算的50%以上。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越南实行了封锁和严厉的经济制裁。
1979年中越边界战争爆发后,越南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负增长(1979年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4.52%,1980年又比1979年下降了8.7%),经济几乎走到崩溃的边缘。在国内经济生产基础还未建立而又失去外援的情况下,越南人民生活比抗美战争时期还要艰难。
第五,外部改革风云波及,促越南领导层内思变革。
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动。苏联东欧等国家开始寻求变革。尽管此时越南与中国还处于敌对状态,但中国的改革开放通过间接途径对越南产生了触动。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被翻译成越南语上报给越共中央,有关中国设立经济特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问题等等信息,经香港媒体传入越南,对越南领导层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长征和阮文灵等越共党内高层领导越来越关注中国的改革开放,希望越南也能通过变革走出危机。与此同时,亚洲的“四小龙”在崛起。这些信息触动了越南有识之士的神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了变革的思考。
第六,领导层的更迭给越南革新带来重要契机。
1986年7月,越共中央总书记黎笋去世,长征出任越共中央总书记。8月,长征组织召开越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经济问题做出了结论性意见。会议提出必须从越南和世界的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制订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选择适合于越南国情的发展模式,并强调这是“新与旧”之间的一场斗争。此后,长征牵头改变黎笋的路线,重新组织撰写越共六大政治报告草案。1986年12月,越共六大召开。六大报告提出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尊重商品经济、市场规律、价值规律,可以说是越南开始新时期革新的宣言书。这被认为是越南革新正式全面开始的标志。
在越共六大上,长征主动退出越共中央总书记职位,把阮文灵推上了越共中央总书记职位,从而开启了越共领导班子任期轮换制的先河。阮文灵上任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调整人事、经济政策和外交路线,带领越南从危机和被封锁状态逐步走了出来。长征在六大上的全力引退,开启了越共领导班子轮换制度的先河,并且提出了干部年轻化的思想,从而奠定了越南政治革新的基础。
领导人的更替,长征和阮文灵等有改革魄力的领导人上台执政,可以说是越南革新的一个重要契机。
二、越南革新的阶段和特征
回顾越南社会主义革新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革新前的试点和探索阶段。本阶段起始于1979年8月越共中央召开的四届六中全会,结束于1986年12月召开的越共六大。在此期间,越南经历了发自于民间实践逐渐上升到中央并得到中央首肯进而形成国家决策的自下而上的探索路径,期间出现了一些反复,但最终推动了越南社会主义体制革新的整体进程。
第二阶段为1986至1991年的启动与转折阶段。1986年12月召开的越共六大到1991年6月越共七大召开前,越南革新开始正式启动,并随着苏东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和国际格局的变幻出现了重要转折。在此期间,越南的思维革新和思想理论经历了激烈的斗争,最终确定了继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革新道路,这对越南社会主义革新最终走向成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第三阶段为1991年至2006年的全面深化阶段。越共七大到十大在继承越共六大的革新精神的基础上,通过了许多决议,这些决议主要是把越共六大的革新路线加以具体化和落实,并做了一些补充和发展。在此期间,革新在各个领域逐步全面铺开,越南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阶段是越南社会主义革新的全面深化发展阶段。
第四阶段为2006年以来的积极主动融入国际阶段。2006年4月召开的越共十大提出主动融入国际,一年后越南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积极主动参加到地区和国际多边合作组织中,谋求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上发挥作用,不断提高越南的国际影响力。
2011年越共十一大以来,越南提出要更加主动而积极地融入国际。尤其是2012年后,在美国主动邀请越南加入其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后,越南开始按照TPP的标准来推进各项改革,积极投身到这项高标准的国际开放系统中。2016年1月,越共十二大召开,提出早日将越南基本建设成为现代工业国家。但一年后,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TPP,这对越南来说是一个非常意想不到的结果,对其原先积极推进经济自由化和民主化改革的进程产生了很大触动。
因此,越共十二大以来,越南革新的进程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调整趋势,尽管目前结果尚未明显。
回顾越南革新的三十年历程,从1986年的越共六大到2016年召开的十二大,越南革新的重点和政策措施虽有不同,但至今为止,革新的总体目标和方向依旧是对越共六大的坚持。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
第一,这是一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改革。
如前文所述,越南的革新经历了自下而上的一个过程。在革新前,一些地方的农民偷偷进行产品承包、家庭承包,直到后来越共中央书记处发布的第100号承包指示正式承认了地方举措的合法性。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领导集体和领导人个人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越共中央总书记,长征派人到基层调研,深刻把握形势,最终形成了越南党关于越南革新的路线和主张。可见,越南的改革进程,是群众的创见与党的主张互动的一个过程,从而使得越南革新进程具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特点。
第二,这是一场渐进式的全面综合革新和逐步融入世界的过程。
越南的革新是由点到面逐步全面推开的过程,是一场由点到面、由内及外的全面的革新。越共中央理论委员会前秘书长杨富协教授认为:越南的革新是全面而有侧重点的革新,符合每个阶段的情况,是逐步而有序进行的。越南的革新以经济革新为开始,发展到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是从路线到政策、从国内政策到对外政策的革新;是从思维、认识、思想的革新到实践的革新。总之,越南革新并非同时全面铺开,而是有重心、有重点,经过精心规划,有步骤地逐一推进。
与此同时,越南革新在对外关系方面也呈现出逐渐融入世界的过程。越共六大报告主张:争取有利的国际条件,在和平共存的原则上与世界各国发展关系。1988年5月,越共中央政治局13号决议提出“增友减敌”,在尊重独立、主权、互利的原则上实行多样化的国际关系。越共七大报告提出:越南希望成为世界共同体中所有国家的朋友,为和平、独立和发展而奋斗。越共八大报告强调:对外工作重心转向服务于经济社会。1997年12月召开的八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要最大程度动员和发挥内力,提高国际合作效率,提高自力自强的意志,在融入国际的过程中保持本民族特色,多样化、多方化发展对外关系,要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融入国际和进行国际合作。
进入新世纪后召开的越共九大(2001年4月)报告指出:越南愿意成为国际社会的朋友和可以信任的合作对象,为和平、独立和发展而奋斗。越共十大报告提出:越南要主动积极地融入国际,同时在其他各个领域扩大国际合作。越共十一大报告继续强调要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国际事务中,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越共十二大报告强调,“继续提高越南的威信和国际影响力,成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成员”。
可见,伴随改革的进程,越南一方面不断与各种国际规则接轨,同时越来越强调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这是一场在曲折中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
尽管在每次党的代表大会前,越南思想领域都会出现“道路选择是否正确”的怀疑和各种斗争,但越南共产党始终强调,越南的革新事业要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而越南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胡志明思想为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强调革新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而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在发展的每个阶段、每个时期,越南都提出具体目标以及实现该目标的具体措施。越南革新始终围绕着一个总体目标,就是在越南建成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社会。越共十二大继续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方向的市场经济,在政治系统革新方面,则致力于建立“社会主义法权国家”,最终目标是建立“民富、国强、民主、公平、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越共十二大对越南革新的经验总结
越南共产党每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都会对过去五年和革新以来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每次都有更新。2016年1月召开的越共十二大总结了三十年革新的经验,包括以下五点:
第一,在革新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的目标,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胡志明思想,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吸收人类文明的精华,根据越南的情况来借鉴国际经验,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
第二,革新必须始终贯彻“以民为本”的观点,为了人民的利益,依靠人民,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作用、负责任的精神、创造力和全部力量,发挥全民族团结力量。
第三,革新必须全面、协调、有步骤;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实践出发,紧跟实践,重视总结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集中、及时、有效解决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第四,必须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置于最高位置;坚持独立自主,同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主动而积极地融入国际;把弘扬民族力量和时代力量相结合,把建设和保卫越南社会主义祖国相结合。
第五,党必须经常自我革新,自我整顿,旨在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战斗力;要培养干部队伍,尤其是战略干部队伍,使之具有胜任工作的足够能力和品质;要提高国家机构、祖国阵线、各政治社会组织及整个政治系统运作的效力和效果;增强与人民的密切联系。
其中,第四点强调把国家和民族利益置于最高位置,这是十二大报告一个新的内容,而此前侧重于强调国际主义。(待续)
(本文原题:“越南革新30年:回顾与展望”。原载《越南国情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11月出版。本次重刊时由作者结合新的动态进行改写,略去注释并略加重新编辑。)
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郑州大学分中心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邮编:450001© 2015-2020 Zhengzhou Une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