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2022年9月14日,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河南研究院2022战略咨询研究项目:《河南省双碳战略与技术路线》启动会在郑州大学主校区召开。
河南省政协副主席、郑州大学党委书记刘炯天院士,郑州大学中德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侯正猛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大学侯立安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李根生院士,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河南研究院韩一帆主任、古新副主任,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张古彬院长,郑州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院长汤建伟教授,郑州大学中德学院院长侯维岩教授,郑州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韩丽、窦明教授,以及项目组的老师和同学等出席,相关单位负责同志以及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的3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会议。会议由郑州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刘建华教授主持。
(主持人刘建华教授介绍参会嘉宾)
刘炯天致辞。他代表学校向中德专家学者及各位领导来宾表示欢迎,祝贺《河南省双碳战略与技术路线》咨询项目顺利立项,对侯正猛院士回馈国家、回馈河南的情结表示感谢。他指出,“双碳”战略是一个国家战略,对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立居世界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包括对能源转型,甚至整个产业和制造业的转型都具有战略上的意义。河南省2021年全省GDP居全国第五,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农业、工业、经济大省以及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处连通京津冀绿色能源走廊和鲁氢经济带的关键位置。但其能源结构较单一,能源对外依存度持续增长,高碳能源结构造成严重环境和气候问题,所以该项目对河南省乃至全国实现双碳战略有着非常强的针对性,将河南省双碳的技术路线政策建议提交省委省政府乃至国家,有助于开展研发和示范工程。同时,他希望,中德双方的专家可以亲力合作,在侯正猛院士的带领下,把项目做好。
(省政协副主席、郑州大学党委书记刘炯天院士致辞)
韩一帆表示河南省“十四五”规划提出要积极践行绿色发展方式,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力争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刚性目标,该项目针对河南省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其关键技术和实现路径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的咨询研究,以期为破解河南省能源转型瓶颈问题、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对河南省乃至全国“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他希望,在各位院士和专家的辛勤付出下,这一战略课题能够产出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河南研究院将为各位院士和战略咨询项目提供必要的协调服务和保障支持。同时预祝此次项目启动会圆满成功,祝各位院士和专家工作顺利!
(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河南研究院韩一帆主任致辞)
侯正猛从立项背景依据、项目研究任务与计划、项目绩效指标、下一步研究计划四个方面进行了《河南省双碳战略与技术路线》开题汇报。项目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河南省双碳战略与技术路线综合研究、绿氢制-储-运-用一体化建设潜力评估、地下空间大规模储能技术研究与发展潜力评估、二氧化碳封存和碳转化利用研究四个部分。他提出了中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的战略、技术路线和行动方案的22条建议,以及针对双碳技术路线的“六大优先”原则。创新提出三种发展情景下的智慧氢能产业“制-储-运-用”一体化建设方案,多功能氢能盐穴储库的构思,对多功能氢能盐穴储库关键技术调研与方案设计,为氢能安全稳定大规模储存提供理论基础。
(郑州大学中德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侯正猛院士开题汇报)
李根生对该项目的数据调研和整体规划表示了肯定,他建议在项目成果的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中结合河南省碳排放及其特点,给出针对性的分析。第一,针对河南煤炭大省的特点,给出调整能源结构、降煤减碳的技术路线。第二,针对河南人口大省的特点,要将减碳的工作落实到每一个人。第三,针对河南农业大省的特点,要从农业上寻求新的技术路线,发展清洁能源。第四,针对河南省地热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挖掘地热潜力。第五,对河南省老旧废弃油田进行综合利用,以实现清洁转化。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李根生院士汇报)
侯立安表示,侯正猛院士在该项目启动会上提出的光伏发电、地热应用、绿氢制储运用一体化及二氧化碳封存和转化的概念令人耳目一新。这些理念不仅切合河南省现状,也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三点建议:第一,积极引入国外,尤其是德国在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绿色制造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技术。第二,针对河南省双碳目标的实现,要积极落实国家提出的“双绿社会”概念,即绿色社会和绿色生活。在末端治理和源头控制两方面双管齐下,以最高的效率和最低的成本减少碳排放。第三,要将该咨询项目落实到可行性报告、针对性建议和示范性项目三个方面,为河南省乃至全国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及示范性经验。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大学侯立安院士汇报)
随后,张古彬、汤建伟、侯维岩等针对项目研究进行了讨论。
启动会的成功举办,加强了学者们的交流互动及高校间的密切合作。下一步,课题组成员做好分工和规划,持续课题推进,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同时将充分发挥郑州大学、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在绿色能源、低碳产业、生态环境、循环经济等多学科的研究基础和优势,促进中德交流合作,为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