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一线科研人员,期望尽快运用科技的力量研发出狙击病毒的“利器”。作为其中一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物细胞治疗中心主任张毅摩拳擦掌,为国请战,临床救治,攻坚克难,把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抗“疫”第一线,以实际行动践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医者仁心。
历练勤苦方成才 学成归国馈乡梓
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来说,“中国”二字,从来都是记忆的刻骨铭心,是血脉的融为一体,是心的归属,是魂的依存,是生命的烙印。
上世纪80年代,针对我国乙肝、肝癌患者治疗领域 “患者数量多、采取不同的医疗手段的过程中存在困难”的现状,本科就读于河南医科大学(现郑州大学医学院)的张毅,在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取得硕士学位后,毅然选择了前往比利时最顶尖的癌症研究中心继续深造。时至今日,比利时的肿瘤研究技术以及在该领域的先进治疗手段仍是国际上相当前沿的。此后,张毅接受芝加哥大学的offer,并在那里接触到“运用动物模拟出模型,进行免疫治疗实验”的实验动物学,当时这项方法还未传入国内,因此,这段经历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收获,弥补了自身在临床医学研究技能的短板。
有的人出国深造是为了更好地报效祖国,他们身上激荡着爱国情怀,他们心中坚守着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张毅就是这样的人。自2011年回国至今,张毅接收到的“橄榄枝”不胜其数,然而他却决定回到河南造福乡梓。“我是地道的河南人,对于母校郑大也是感情很深厚的。”用张毅自己的话来说,就像每一位医学生一样,入了医学院的门,就必须守住医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河南作为一个人口大省,病人数目不在少数,将自己学习到的先进方法和技术用以造福更多需要治疗的病人——对于张毅来说,这就是对自己的医学道路最大的肯定。
“人生总会有困境需要我们思索下一步怎么办,但在做选择的过程中,不应考虑结果如何,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而是要选择与自己长期目标一致的,对追求有帮助的,然后义无反顾地去追求。关键时期的选择,是需要谨慎做决定的,选择了错误的途径,可能之后会需要很辛苦地‘走弯路’。” 说到这里,张毅不禁陷入了思考。日常中的张毅同你我一样,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从而更让我们体会到平凡之中的伟大。
攻坚克难勇创新 坚毅踏实成果硕
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战胜疾病的第一法宝。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那天,张毅接到河南省科技厅通知,同其他专家同行集中研究讨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高危人群和患者免疫功能评估和免疫治疗手段”,该项目系河南首批新冠病毒防控应急科研攻关项目之一。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严峻形势,张毅及其团队临危不惧、扛住压力,承担了国家下达的科研任务,并取得了有助于疫情防控的临床效果。
“通过数据,我们发现,新冠肺炎患者中病情发展迅速的,往往是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因此,从‘免疫力’出发进行研究,是最好的切入点。我们运用自己的知识,为疫情做出贡献,这是医者使命,也是对于国家和人民信任的最好回馈,我们必须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我们的时刻挺身而出。”张毅说。
风雨如晦,爱国之心不改;家国多难,报国之志弥坚。将近3个月的时间,张毅及其团队始终保持着紧张的工作状态。相较于研究前期的无所适从,现在情况已经明朗很多,团队克服了“不确定传播途径”、“防护设备比较贫乏”、“不可避免地近距离接触患者血液样本”等种种风险和困难,初步揭示了新冠肺炎患者特异性免疫功能变化的规律,并探讨痊愈患者血浆用于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今后,张毅与其团队还将深入后期研究,努力形成全球抗“疫”应用手段,并着手发表新冠肺炎疫情治疗经验。
能够一次次攻坚克难、拨开科研道路上的迷雾,不仅源于扎实的学业基础,更离不开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品质。此前,张毅及其团队实现了国内首次、全球第二例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髓细胞里的白血病,死亡率很高,耐药复发的病人很难治愈)取得完全缓解的案例,为有效治疗该类疾病提供了宝贵经验。
尽力攻关,施展才华,铸出科技“尖兵利刃”。无论何时何地,张毅始终坚守科学研究的使命担当,以坚如磐石的决心,分秒必争,用血肉之躯为人民健康筑起“钢铁长城”。
医者仁心担当志 牢记使命守敬业
作为教师,张毅以德为先,言传身教,将爱抛洒给三尺讲台;作为医生,张毅救死扶伤,杏林春暖,以心为灯守护患者。当谈及如何平衡教师与医生两个角色时,张毅说道:“我个人一向精益求精,努力追求完美,每一件事都要做得尽量让人满意,所以心理压力、精神压力是有的。在多重身份中,我一直以临床科研工作为主,其他身份与工作都是以‘临床工作研究者’这个身份为中心展开的。”
在张毅20多年的生物细胞治疗经验过程中,有很多这样的病人,他们或是家里的顶梁柱,承担着一家人的重担;或是家里的幼童,满载着一家人的希望。他们往往目光坚定,传递出一种对医生的信任。看着他们疾病缠身,随时都有可能被病魔剥夺去生命,张毅感到非常心痛。“我们作为临床研究者非常渴望能通过临床医学研究,延续更多家庭的幸福,病人与其家属对我们的信任,更加激发了我们的使命感,赋予了我们加紧研究的动力。” 凭借着这种信念,张毅一直在临床医学研究、尤其是重症难症的治疗研究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坚守医学规律,开发更加有效的临床医学技术,并取得丰硕成果。2011年回国后,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项、发表文章270余篇,主编或参编学术书籍10部;获得2项国际专利及多项中国专利。
而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张毅及其团队成员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高危人群和患者免疫功能评估和免疫治疗手段”项目中各司其职、加班加点、不计得失、尽心尽力,加速推进项目的进度,不仅投身于承担的应急科技攻关任务,还积极响应和支持医院的抗“疫”号召,力争为感染患者争取治疗的时间和治疗的机会,让最先进最前沿的技术和方案早日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作用。
医生并不是无坚不摧、刀枪不入,他们只是与死神赛跑,拼命守护生命。作为临床工作研究者的张毅,在多年的研究生涯中,不畏坎坷,始终秉持着治病救人的初心,坚信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美好誓言。不管身处何种困境,他依然扮演着“为患者保驾护航”的角色,永远冲在战役前线。不畏惧“疫情无情”,只因为“人间有爱,更有责任”。(学生记者 刘乐乐 虞仪 撰稿)
张毅教授为患者诊断
张毅教授及其团队进行科研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