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研究人员
当前位置: 首页>>研究人员>>正文
研究人员

刘建华 副主任

2023年08月04日 17:14  点击:[]

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1、基本情况

刘建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郑州大学黄河生态保护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院首席教授、中德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美国马里兰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曾赴哈佛大学、麻省理工、普林斯顿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50多所国际知名高校访问交流,兼任嵩山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国中小城市发展委员会专家顾问、中国高教学会引智分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等。

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管理、经济增长理论与区域发展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农业科技创新等。

邮箱:ljh@zzu.edu.cn

在技术创新与管理研究方面,构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研发了河南区域创新体系效率评价决策支持系统,为河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完成的《河南区域创新体系效率评价决策支持系统开发研究》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将国家创新体系分解成科学研究网络、技术开发网络和技术扩散网络,从网络结构-要素行为-创新绩效的视角,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首次对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水平进行评价,论文《基于网络结构-要素行为-创新绩效视角的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水平评价》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引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方法,建立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DSGE模型体系,为国家及区域中长期创新政策体系制定、推动创新体系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在经济增长理论与高质量发展研究方面,所提出的经济增长共协理论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著作《The Synergy Theory on Economic Growth: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a and Developed Countries》由《Nature》集团旗下的世界知名出版社Springer(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提出经济增长的“中国方案”,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著作《新常态下创新驱动与转型升级:以河南为例》研究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及提升策略,获得了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演化研究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演化的“要素—结构—功能—成本”分析框架,主要成果《基于“要素—结构—功能—成本”视角的丰田混合动力汽车技术演化阶段研究》被新华文摘转载;运用投入产出网络分析方法识别出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分析了专利量、专利引用量和专利引用率等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建立了颠覆性技术演化的分析框架;研究丰田在混合动力汽车的控制领域、电池领域、系统安装与布置领域等核心技术开发领域占据的明显优势;基于转化理论的视角,构建包括论文比、专利比、引用比、专利网络密度与效率等十个指标在内的多维度技术成熟度评价模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管理等提供理论依据。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方面,先后承担和参与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河南省软科学重大项目,发表论文数十篇。通过中国工程院为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交“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研究报告;提出的加强山东半岛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对策建议,被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制定“黄河规划”采纳;主持参与的《河南省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印发;提出的构建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对策建议,被《河南省“十四五”深化区域合作融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规划》采纳。撰写和参与撰写了《以创新驱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快黄河滩区脱贫攻坚的对策思路》等五篇嵩山智库研究报告,报送河南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和省政协,得到省委书记等领导批示,所提出的建设“黄河实验室”和“农业安全实验室”等建议已作为重点工作在河南省级层面落实;关于黄河滩区扶贫建议已被河南省乡村振兴局采纳。

在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方面,既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理论研究,又有农业科技工作经历。曾在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滑县担任科技副县长,三年期间扎根农业生产第一线,撰写多份调研报告;对黄河流域农区牧区深度调研,研究科技创新如何驱动乡村振兴,提交给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的研究报告得到部分采纳;在河南省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濮阳市深化区域合作融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的研究中,提出保障粮食安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加强对口支援、建设农业强省(市)的战略举措,被河南省政府和濮阳市政府全部采纳;依托大学组织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和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训,培育“头雁”700余人;推进学校与国外10多所农业高校开展交流合作,熟悉了解国外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强国的建设经验。

2、主持及参与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DSGE模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研究,主持人;

[2]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研究,主持人;

[3]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研究项目(一期):黄河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发展战略,子课题负责人;

[4]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研究项目(二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5]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河南研究院重大战略咨询研究项目:河南省双碳战略与技术路线,子课题负责人;

[6]军工项目:战现场核生化快速定量检测及防护前沿技术演化研究,主持人;

[7]科技部创新方法专项:基于颠覆式创新方法的企业新产品开发,子课题负责人;

[8]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河南研究院战略咨询研究项目:中德校企联合工科硕士双学位1+1+1培养模式研究,主持人;

[9]河南省软科学重大项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对策研究,主持人;

[10]河南省科技攻关—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中原城市群创新发展战略研究,主持人;

[11]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人口资源环境和谐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主持人;

[12]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科技-经济长期发展规划的模型体系和关键技术研究;

[13]河南省科技厅攻关项目:河南区域创新体系效率评价决策支持系统开发研究,主持人;

[14]河南省教改重点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德双硕士学位智能制造方向产教融合“项目制”培养模式研究,主持人;

[15]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创新研究;第二主持人,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16]河南科技智库调研课题:河南省高校国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现状及对策研究,主持人;“翻译河南”特等奖;

[17]2019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双一流”建设与高等教育国际化专项课题:中西部地方高校引智工作研究及发展对策,主持人;

[18]郑州市科学技术局重大项目:郑州市科技进步贡献率分析研究,主持人。

3、代表性论文

[1]中国离科技强国有多远[J].科学学研究,2020,38(10):1754-176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重要期刊)

[2]基于“要素—结构—功能—成本”视角的丰田混合动力汽车技术演化阶段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7,12(38):26-36.(新华文摘转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重要期刊)

[3]基于DSGE模型的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发展的仿真与预测[J].系统管理学报,2016,25(5): 813-8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重要期刊)

[4]颠覆性技术的演化轨迹及早期识别——以智能手机等技术为例[J].科研管理, 2016, 37(3):13-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重要期刊)

[5]基于网络结构-要素行为-创新绩效视角的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水平评价[J].管理学报,2015,03:410-416.(“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重要期刊)

[6]基于共协理论的创新驱动—投资互动的中国经济转型战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02:25-3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重要期刊)

[7]我国区域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强度的模拟分析[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8,03:68-7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重要期刊)

[8]黄河流域科技创新与低碳经济耦合协调及障碍因子研究[J].人民黄河,2023,45(01):6-12.

[9]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Energy Efficiency on Green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n China. Energies 2023, 16, 3660. (SCI Q3)

[10]Evolution of CCUS Technologies Using LDA Topic Model and Derwent Patent Data. Energies 2023, 16, 2556. (SCI Q3)

[11] Research on the Coupling Evaluation and Driving Factors of WaterEnergyCarbon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Water 2023, 15, 2377. (SCI Q2)

[12]Analysis of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and Determinants of Energy-Related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 Frontiers in Energy Research, 2023, 11, 1231322. (SCI Q3)

[13]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o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Scenario Simul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Water 2022, 14, 3833. (SCI Q2)

[14]Impact of Heterogeneou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Manufacturing sector Green Transformation and Sustainability[J]. 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22: 933.SCI Q2

[15]构建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J/OL].人民黄河:1-8[2022-09-13].

[16]黄河流域水资源与产业升级互动关系研究[J/OL].水利水运工程学报:1-11[2022-09-13].

[17]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人民黄河,2021,43(07):7-12+23.

[18]黄河下游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水平评估[J].资源科学, 2021, 43(02):412-422.

[19]黄河下游城市群创新能力的空间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3(02):55-60.

[20]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河南省创新能力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0,39(04):35-40.

[21]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准则及量化研究[J].人民黄河,2020,42(09):26-33.

[22]黄河下游水资源利用与高质量发展关联评估[J].水资源保护,2020,36(05):24-30+42.

[23]基于“结构—动力—绩效”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以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09):96-104.

[24]Localization, knowledge spillover, and R&D investment:Evidence of Chinese cities [J]. Journal of Urban Management,2019 (08):303-315.

[25]物联网技术专利国际比较研究[J].知识产权,2019(07):75-84.

[26]基于修正引力模型的中原城市群创新空间联系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38(05):63-68+90.

[27]生态保护与协同创新助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N].河南日报,2019-10-29(6).

[28]构建黄河生态经济轴带放大国家战略叠加效应[N].河南日报,2019-11-15(14).

[29]加快推进黄河滩区脱贫攻坚步伐[N].河南日报,2020-06-17(009).

[30]基于转化理论视角的技术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例[J].情报杂志, 2017, 36(4):85-92.

[31]扎根理论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战略研究——以宇通公司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21):51-56.

[32]区域创新体系模拟与预测:多主体DSGE建模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 (14):33-40.

[33]基于动态投入产出网络法的生物制药专利技术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6(19): 178-183.

[34]河南省生态变化动态分析与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10:133-137

[35]基于CAS的创新人才培训机制及对策研究:协同创新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4 (20):113- 118.

[36]大力推进自主创新[N].经济日报,2007-01-08006

4、主编学术专著

[1]《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23

[2]The Synergy Theory on Economic Growth: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a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Springer, 2018

[3]《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共协理论方法》,科学出版社,2018

[4]《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共协理论方法(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20

[5]《新常态下创新驱动与转型升级:以河南为例》,科学出版社,2016

[6]《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的模型与测算:中美比较》,科学出版社,2014

[7]《中国地缘性商会治理与发展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14

[8]《区域创新与生态效率革命》,科学出版社,2012

5、获得奖励

  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翻译河南”特等奖、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特等奖、河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等。


上一条:丁成日 主任 下一条:丁成日 主任

关闭

版权所有,郑州大学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邮编: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