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来自郑州大学不同学院的学生组成“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卢氏县,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色,开展实地调研、法治理论宣讲、红色寻访、墙绘宣传、爱心支教、教育关怀及文化艺术下乡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实地寻访红色文化,普法共建和谐社会
跨越300多公里,队员们正式踏上了卢氏土地,分批抵达各自的实践目的地,在当地负责人的带领下参观卢氏县,了解卢氏县脱贫攻坚的曲折道路,感受浓厚沉重的红色文化底蕴,同时实现自我成长,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乡村振兴,法治同行。由法学院组成的小分队来到官道口镇,利用自身所学知识进行普法宣讲,推动当地居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进程,让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深入人心,以法护航助力乡村振兴。
激活红色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赋能。在中共卢氏县委诞生地旧址纪念馆、马湾村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等地,来自网络与安全学院的队员们进行参观学习、开展党史教育、缅怀革命先烈,感悟卢氏红色革命的内涵,传承红色基因。
网络与安全学院21级本科生张琦同学有感而发,“‘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我在参观卢氏县红色教育基地时最深的感受。一幅幅泛黄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位为光明而战的英烈们,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时代的凯歌。我不禁为红军战士们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所折服,也深深感叹“我是干部我先上”的抗洪抢险精神和“拉一把站起来”的新时代扶贫精神能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蓬勃发展。”
星火课堂助力成长,支教服务点亮未来
乡村教育的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希望所在。在卢氏县兴贤里街道办事处和共青团卢氏县委联合组织开展的“星火课堂”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小分队队员们将特色课程、手工制作和心理小游戏等活动融入课堂,将知识灌输和兴趣培养有机结合,帮助小朋友接纳新鲜事物,鼓励他们探索自身特长。“浅予深深,长乐未央,”队员们以小我之能量助力孩子们的发展和成长。
为深入了解搬迁后社区青少年受教育情况,对少年儿童进行重点关怀和“多对一”“一对一”结对帮扶,化工学院实践队队员在老师的建议下,采取组队家访的方式,分别与家长和孩子进行沟通。在深入了解情况并征得双方同意后,队员们确定了帮扶对象,为后续线上的长期陪护奠定良好基础。
2021级水利与交通学院本科生李秋叶同学分享了自己的感悟,“这次卢氏县支教让我在真正付出之后实现了自我的价值,也认识到一次的支教仅仅是责任感的体现,但并非责任感的实现。要真正实现我们的社会责任,需要更多的人一起努力,需要更多的人前赴后继来到这里,将支教事业传递下去,将爱心留存下去。虽然几次支教教课的时间,并不能给孩子们带去多少知识,但是我知道,我们建立了友谊,收获了感情。我们的支教给他们带去了不仅仅是快乐,更多的是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主题墙绘扮靓乡村,学践结合激发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在狮子坪村,美术学院实践小分队的队员们发挥专业所长,用色彩记录当地的风土人情,将党史教育融于墙绘设计,以更加生动的方式开展宣传。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墙绘彰显了乡情乡韵,为乡村振兴增添了靓丽色彩。
建筑学院与化工学院实践小分队在兴县里社区农贸市场的墙面上勾勒墙绘,用跳动的画笔,绘出乡村的美丽天地。一位六旬奶奶被“市井”主题的墙绘上的文字所触动,主动提出帮助改进墙绘细节,在绘画过程中讲述当地风土人情、社区里的教育现状和卢氏县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队员们也因此了解了更多社区里的情况。
在这样的氛围下,化工学院赴卢氏县实践小分队2021级成员常思然同学有感而发,“来到卢氏县,来到兴贤里,我切身感受到脱贫攻坚对当地居民生活带来的巨变。我们通过画笔传递青春力量,在白墙上留下属于我们的记忆,为乡村新风貌铺就新画卷。墙绘不只是表面的靓丽、乡村的美化,更是对乡村的宣传和推动。美丽乡村,我们正在行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队员们在学院老师的指导下,分组协作、默契配合,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中,为乡村带来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墙绘作品不仅改善了村容村貌,也加强了青年学生与乡村的联系,帮助队员们专业技能和审美素养的提升,激发青年学子走进基层、服务民生的动力。
“社会是最好的实践课”,实践团从实践中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亲身感受到乡村振兴的成果,并通过实地调研、法治理论宣讲、爱心支教等实践活动,亲身感受到卢氏县从“贫至深”到“变至切”的巨大变化。未来,同学们将进一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坚定前进信心,躬身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