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周资讯第十期

发布时间: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学术动态:

5月12日,应我院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公共传播研究所所长胡百精教授,做客我院“名师名家讲堂”,以《通往拉里萨之路》为题与同学们就“公共讨论中的对话理性”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胡教授首先就以“现象不是问题。”开篇明义,引发同学们对“现象”与“问题”的思考,提出现今“边缘议题不时引发社会高度关注”这一社会现象。并且还诙谐生动地向同学们介绍了“泛娱乐化”、“泛道德化”以及“泛政治化”的异同,并引出讲座谈及的对象“公共舆论的非理性现象”。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经过此次的讲座,在新时代下的我们应该明白,在书中思考,在思考中追寻意见之路应当不懈努力,勤于思考,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复杂多面的事物。

高校动态;

2008年,地震第二天,远在汶川千里之外的清华园,C楼外绵延数百米等待献血的师生甚至排队至凌晨1点,捐献913单位热血,贡献北京血库支援汶川灾区近六分之一血量。

今天一大早,同样的清华大学的C楼(换PPT),一样的长队,学生红十字会发起“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无偿献血专场。(换PPT)

有人说:十年前,每颗跳跃的心在祈福生命,举全校之力支援抗震减灾工作,是清华师生的共同心愿。十年的时间,不变的诺言。清华人用热血传递爱与奉献。

而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高校动态: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各高校积极创新,利用多种形式纪念这位“千年第一思想家”。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策划并推出沙画MV“遇见北师大——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用时代语言致敬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用沙画艺术演绎百年学府北师大的赤色芳华。

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开展共青团组织共建活动,两所学校百余名团员青年共同开展主题为“担复兴大任做时代新人”的团日活动,以点带面,持续深化青年学生思想引领,汇聚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的青春正能量。

武汉大学则举办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经典著作吟诵会。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些经典语录一次次被人们重温,唤醒了时代的记忆。

中山大学推出系列展览,学校珍藏的马克思手稿也是首次对外展出。

在马克思诞辰的200周年之际,这些高校的纪念方式有没有“潮”到你呢?

街访:

进入五月份,我们这个学期的学习和生活就进入了倒计时状态,让人心驰神往的暑假也在不远处等我们了。你的假期是什么样的呢?是西瓜、空调、WIFI三件套,还是不惧酷暑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再或者是沉迷学习无法自拔?但其实在校园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选择和大多数同学都不一样,他们利用暑假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暑期支教!我想支教这个词对于很多同学来说是陌生的,并不理解支教背后的故事,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郑大的支教志愿活动吧!

面对艰苦的条件,他们毅然决然;面对社会的质疑,他们毫不动摇。郑大学子利用暑期支教的时间虽短,但却诚意满满,他们在用行动支撑着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好样的!投身支教活动的郑大学子们!

好书推荐:

《亲爱的安德烈》是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之后推出的一本人生之书。

故事里的母子通过书信的方式跨越了误解与隔阂,使母子之间变得更加了解。

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着东西方文化。为了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母子俩用三年的时间互相通信。

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收入此书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读者,为家人们减少代沟、跨越文化阻隔、加强两代人的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编辑:李林翰 徐阳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郑州大学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