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站在黄河湿地植物对生境退化的适应策略中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5-06-18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湿地作为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碳固存、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多种重要生态功能。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影响的不断加剧,湿地生态系统面临巨大退化风险。湿地退化通常伴随着环境条件(如水分与养分有效性)与植物群落结构(如物种多样性与组成)的剧烈改变,这些变化将可能引起湿地植物群落功能性状与生态策略的调整,从而更好的适应湿地生境与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因此,探究退化背景下湿地植物群落的生态适应机制与驱动因素,对于深入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机制以及退化湿地的保护与恢复至关重要,并一直是生态学领域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

叶片与根系是植物重要的资源获取器官,在植物适应环境变化及生长和进化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针对变化环境下叶片与根系性的状变异规律与生态策略开展了大量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仅关注叶片或根系,很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同时涉及两者,特别是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因此,关于叶片与根系如何协调适应湿地生境的退化,以及哪些因子主导叶片与根系性状的变化?等问题上缺乏清晰的认识。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以黄河下游处于不同退化程度(轻度、中度和重度)的河岸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湿地植物叶片与根系性状、群落特征(组成、多样性、地上生物量)以及环境因子,系统探讨了退化梯度下湿地植物群落叶片与根系性状及功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关键环境驱动因素(图1)。

图1 研究区与调查样点分布图

研究发现,随湿地退化加剧,群落水平叶片与根系性状向更保守的资源策略转变(即较低的比叶面积、比根长和较高的叶干物质含量、根组织密度);对功能多样性的分析发现,群落内不同物种间叶片性状的差异随退化加剧的变化较小,而根吸收性状(组织密度与氮浓度)的差异则呈现增加趋势,即表现出较高的功能互补性。研究同时发现,退化引起的土壤养分有效性变化在驱动叶片与根性状变化中发挥主导作用,具体表现为随养分有效性的降低,植物群落内的叶片和根系均倾向于采取更为保守的资源策略(图2)。

图2 叶和根性状对河岸湿地退化梯度的响应的概念图

以上研究结果系统揭示了湿地植物群落对生境变化的适应机制与驱动因素,深化了对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过程与机制的科学认知。研究成果近期以“Degradation-induced changes in soil nutrient availability alter leaf and root traits and their coordination in a riparian wetland ecosystem”为题发表在生态学领域国际著名期刊Plant Soil (2025)上。该论文第一作者为郑州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丁俊祥博士,通讯作者为中国气象科学院周广胜研究员与郑州大学尹越副教授。合作者包括郑州大学的窦明教授、郭笑盈副教授与河南农业大学的孔德良教授等。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联合资助,也是继研究团队揭示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格局与维持机制以来(Ding et al., 2025,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在该领域取得的又一研究进展,同时也是研究团队近年来持续关注黄河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与调控机制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原文链接: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104-025-07544-x

https://academic.oup.com/jpe/article/18/2/rtaf028/8078953?login=true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陆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