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来源: 日期:2015-04-16 浏览次数:426
由我校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中心承办的我校研究生“名师名家讲坛”,将邀请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韩克利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东琪研究员,为广大研究生做题为“基于π堆积体系中电荷迁移理论方法”和“理论计算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的专题学术报告。欢迎广大师生积极参加。
报告题目:基于π堆积体系中电荷迁移理论方法
报告时间:2015年4月17日(周五)下午15:00
报告地点: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学术报告厅(化学馆208)
报告题目:理论计算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报告时间:2015年4月17日(周五)下午16:00
报告地点: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学术报告厅(化学馆208)
研究生院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中心
2015年4月15日
韩克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支持;1999年“激光束与分子束反应动态学研究”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1999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家奖;2000年与美国纽约大学的张增辉教授一起获海外青年合作基金(杰出青年基金B);2000年获大连市十大青年科技标兵;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四届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00年度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突出贡献青年科技专家;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大连市优秀科技专家;2002年辽宁省优秀科技专家;2005年“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几个前沿问题研究:理论与实验”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主持与参加十多项“973”等国家重大重点项目。主要研究方向是分子反应动力学理论与实验研究。理论上主要从事非绝热量子动力学、阿秒分辨的量子动力学、氢键参与的电荷转移动力学以及生物酶催化动力学,发展针对不同分子体系的动力学方法,研究化学过程的能量传递、电荷转移、自旋轨道耦合和锥形交叉对化学反应的影响以及电子态之间的碰撞跃迁等非绝热过程,最近的兴趣是分子激发态动力学,如分子荧光或磷光的机理,以及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在JACS、Angew. Chem.、PRL、Nature Commun.、Nauture Protocols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16篇, 被引用11000多次。应邀在Acc. Chem. Res.、Coord. Chem. Rev.等杂志上发表7篇综述或“前瞻性”文章。应Wiley、Springer、英国皇家化学会(RSC)出版社的邀请,主编了《Hydrogen Bonding and Transfer in the Excited State》、《Protein Conformational Dynamics》、《Reaction Rate Constant Computations》3部英文专著。
王东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计划”入选者。2000年北京大学物理系硕士毕业,2004 香港大学化学系 博士毕业,2004-2007年在德国马普所做博士后,2007-2008年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化学系做访问学者,2008-2011年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化学系任研究助理,2011年起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主要从事复杂分子体系的理论计算工作,曾将QM/MM方法用于研究 P450 催化反应中质子传递的机理及其重要性:提出了过氧键断裂的均裂-异裂特点和质子通道的专一性。曾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蛋白质微晶中水的运动性质,分析了生物体系中及纳米约束空间中的水的运动性质,并在分子水平上解释了在低温下微晶中水并不冻结的性质。至今在Chem. Soc. Rev.,J. Am. Chem. Soc.,Nanoscale,J. Chem. Theory Comput.,Inorg. Chem.,Organometallics,Phys. Chem. Chem. Phys.,RSC Adv.,J. Phys. Chem.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