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 欢迎您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寻根商都三千年,踏响文明传跫音
发表时间:2025-05-14    点击:

寻根商都三千年,踏响文明传跫音
——《田野考古学》课程郑州商都考古实践教学纪实

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宏大叙事中,考古学不仅是破解历史密码的钥匙,更是构建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石。作为郑州大学考古专业的学子,我们深知,那些凝结在文献典籍中的古老文明,唯有通过田野发掘的实证与博物馆的系统阐释,方能真正焕发生机。2025年4月26日,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郑州商代都城3600年前的夯土城垣上,郑州大学2023级本科生及部分研究生在《田野考古学》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授课老师张建副教授的带领下,踏上了一场从商代早期王都到旧石器展厅的文明溯源之旅。在书院街墓地的探方中触摸青铜时代的余温,在考古博物馆的展柜前对话八千年前的粟粒,在商都遗址博物院的光影中与商王的车马并辔而行——这堂沉浸式“城市考古课”,以郑州地区考古发现为教科书,用三个地点、数千件文物、千年积淀,书写了一部“活着的文明史诗”。

一、探方之内见乾坤:解码田野考古的科学密码

1 书院街城市考古体验课堂赵福乐老师向学生讲解状况

郑州商城书院街墓地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作为全国首个城市考古体验课堂,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围绕田野考古、科学研究与活化利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将最新的考古成果融入市民生活,打造成为商都文化传承展示的新地标。师生们跟随赵福乐老师的脚步,对整个书院街墓地有了全局了解,他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关于M2和M24两座贵族墓葬及最早贵族墓地兆沟的情况,其中M2是书院街墓地规格等级最高的墓葬,发现有殉人和殉狗,随葬黄金覆面、青铜礼器、玉器等各类文物200余件。

活动最后张建老师在一处剖面向我们介绍地层堆积情况,将课堂上的地层学理论,切实搬到了我们的眼前,让考古知识看得见、摸得着。面对如此真实的剖面,同学们也提出了疑惑:剖面上为何会有一列如此整齐的竖洞?张建老师也为我们做了答复:原来是科技考古对剖面进行取样而专门打的洞,通过科技考古手段,对采样的古土壤运用光释光等分析,能看得到许多肉眼所看不见的信息,对于商代的古地貌复原和古环境重建,具有重要价值。

2  书院街城市考古体验课堂合影

二、展厅之间溯文明:五千年文明演进图谱

第二站我们来到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郑州市考古博物馆聚焦郑州地区的考古发现,全方位呈现出土文物以及研究成果,借助文物的展览与活动,向公众传递着郑州以及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在“商都翼翼 金玉华章——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特展”,我们第一次与十大考古发现的遗物近距离接触,青铜礼器、黄金覆面、镶嵌绿松石黄金饰件、镶嵌绿松石铜戈、黄金覆面、白陶鼎等生活用器、最早的兆域的发现等,都在向我们展示着这座遗址的不同平凡。在考古博物馆我们看见了郑州的百年考古历程,从裴李岗、仰韶、龙山至夏商周乃至宋代等不同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用一件件文物、一张张图表讲述郑州地区考古学文化和历史变迁,尤其是史前至夏商时期的重大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原地区从定居初现、文明萌芽、古国形成到王朝诞生的演进历程,实证了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型、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质,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黄河中游地区是中华文明主根主脉的历史事实。

3 凝望千年:黄金覆面前驻足

郑州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专题展,详细介绍了郑州地区百万年至一万年左右的文化变迁,为东亚现代人起源提供了直接证据。在博物馆内,我们看到了人类演化的真实模样,展厅展览了大量的、不同属种的人和猿的头骨模型,让我们清晰的看见随着人类的进化,让课本上那句“脑容量在增大”真实的呈现在同学们面前。

4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合影

三、古今对话传薪火:考古活化的当代使命

最后一站是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作为郑州“城市文化会客厅”,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件“遗址活化”的杰作,建筑外墙的夯土肌理与百米外的商城城墙浑然一体,玻璃幕墙上浮动的甲骨文投影,将《诗经·商颂》的诗句化作光之涟漪。

第一展厅为复原展厅,步道走廊展板介绍了郑州商代都城在世界文明史与中国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第二展厅包括三个单元:文明摇篮、玄鸟生商、巍巍商都。在“巍巍商都”展厅,AR复原的宫殿建筑群在透明地屏上拔地而起,学生们手持终端设备,可实时查看柱础石下的夯筑层次。“这种‘遗址本体+数字孪生’的展陈,让考古报告里的平面图变成了立体模型。”讲解员介绍道。

最震撼的体验在第三展厅,内有“大邑商都”和“四方之极”两个单元,在本展厅内部展示了大量郑州商城所出土的器物,向我们展示了作为商都该有的繁华政治、经济生活;同时“四方之极”则显示出商王朝强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辐射,让我们看见“早商文化圈”。

5  同学们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听讲解情形

从书院街墓地的探方星尘到考古博物馆的展柜星河,从遗址本体的夯土年轮到数字孪生的虚拟复原,这场知行合一的考古研学,将文献中的二维字符转化为多维的文明体验。正如第四展厅结语所昭示:“守护历史真实,方能锚定未来航向;唯有破译文明基因,方可续写人类华章”。

作为新时代考古人,我们既是文明密码的破译者,更是文化基因的传承人。当暮色为商城遗址披上琥珀色轻纱,那些曾在考古报告中沉睡的“郑州商城”、“书院街墓地”,已化作年轻血脉中跳动的文明脉搏。这趟穿越三千年的溯源之旅,不仅浇筑着考古学人的职业信仰,更在古今对话中赓续着中华文明的精神火种——因为我们深知,每一铲探方下的土壤都蕴藏着民族复兴的文化基因,每件重器上的纹饰都镌刻着文明传承的永恒密码。

此刻,站在古今交汇点上的考古人,既是历史的解读者,更是未来的书写者。

文案:李玉花、刘宇翔

拍照:高雅璐

审核:郜向平、张建


关闭

版权所有 © 2023-2024 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 

地址:郑州高新区科学大道100号  邮编: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