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医学博士不幸遇车祸,捐多处器官救人,母校刊发他最后的论文致敬意
—— 一篇告慰优秀学子的论文
(本报记者 陈强 通讯员 赵炜)
3月24日,一本散发着油墨香味的2016年第2期《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摆在桌上。
当郑州大学一附院整形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刘林嶓看到这期的一篇论文——《全扩张法耳再造术效果观察》时,眼睛禁不住湿润了。
这是他指导的一位在职博士研究生的论文,但这位学生却再也看不到自己发表的论文了。
这是一篇有“温度”的论文,不仅凝结着作者的心血,更饱含着母校对优秀学子深深的敬佩与告慰之情。
他,完成了自己的天职
论文作者名叫靳军华,是郑州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07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湖北省襄阳市中心医院整形科工作,后又回到母校跟随刘林嶓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不幸的是,2016年1月17日,靳军华突遭车祸脑死亡,同是郑大学子、同在襄阳中心医院当医生的妻子张瑞瑞决定:捐献丈夫的器官。
上大学时,靳军华和张瑞瑞曾多次谈到生死问题。在靳军华看来,作为医生,更应该领悟生死的意义,“人死后能把好的器官捐献出来,让更多的人活下去,生命会更有意义”。
“这么做也是在完成军华的心愿。”张瑞瑞说。
“把他的器官捐献出来,拯救更多的病人,是儿子更愿意看到的。”靳军华的父亲老泪纵横,这位有着38年党龄的老党员,深明大义,让人为之动容。
2月5日,靳军华的心脏、肝脏和双肾成功移植到北京和武汉两地4名重症患者体内,拯救了他们的生命。
对着移植手术成功后的心脏彩超视频,张瑞瑞泪流满面,“军华是去完成医生的天职——救人去了”。
敬畏生命、敬畏医学,在短暂的一生里,靳军华彰显了无私奉献的医德光华,使自己的短暂人生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他,自强不息品学兼优
靳军华是山东聊城人,2004年考入郑州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外科系硕士研究生。3年求学时间,他都埋头在学习上,节假日从来没有回过家,在值班室经常是一边啃着方便面,一边写病历。
但这个平日不爱说话的小伙子,却处处为别人着想。
2005年秋天,靳军华和师弟王伟作为志愿者,参加了河南省首届微笑行动,免费为来自贫困家庭的唇腭裂病人治疗。他们每天从早到晚十几个小时,往返于接待处与手术室,靳军华从没说过累。
一天中午,一个病人家属在接待处晕了过去,醒来后他告诉靳军华,自己一大早就来排队,想省点路费,早饭和午饭都没舍得吃。靳军华听后,立刻把自己的盒饭给了这位家属,并翻遍口袋找出30元钱硬塞给他。“这30元钱是师兄5天的伙食费,他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寒门学子,父亲和姐姐身体都不好,他出来上学,家里还欠着外债。”王伟说。
虽然家庭经济困难,但靳军华身上一直有股向上向善的力量,自强不息,勤学苦练。2007年硕士毕业,他成绩优异,被襄阳市中心医院作为人才引进。
他,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握好手术刀,为人民服务!”
这是靳军华在QQ空间里写的一句话。虽然简短,却彰显出他内心深藏着的对患者的大爱。
靳军华是众人眼里的好医生。他从医近9年,没有接到过一起患者投诉,平时基本泡在医院里,手机和电脑里的照片除了儿子的,就是病人的。
同事胡强说:“他走了,才知道他平时有多累。”靳军华所在的科室一年要做3000多台手术,平均每天做13台手术,而他本人平均每天要做4台手术。
靳军华遭遇车祸后,他的手机还经常响起,大部分是患者打来的。2月5日下午3点多,靳军华进行器官移植手术时,一名患者打来电话,张瑞瑞告诉他,“靳医生走了”。但对方始终不能相信:“你怎么能骗人,靳医生可是和我约好两天后给我做手术拆线啊?”此时的张瑞瑞已无力解释。
连日来,靳军华夫妇的大爱义举感动了荆楚大地。刘林嶓获悉噩耗之后,多次流泪:“虽然军华再也不需要发表论文了,但我想把他的最后一篇论文发表出来,告慰逝去的学生。”
他主动与郑州大学学报编辑部联系,得到了编辑部的大力支持,决定尽快刊发。不仅如此,责任编辑王曼还附上一篇编后:
“本文是靳军华医生生前所著最后一篇论文。我刊怀着沉重的心情,特此向靳军华医生致敬!生命不止,大爱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