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郑大故事”专题网站

故事报道
热点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故事报道>>正文
郑大故事:“再生”海草房:传承胶东民俗文化——记建筑学院2019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方案竞赛金奖团队
来源:  日期:2020-09-05 19:56:08  点击:

为保护胶东特色民族建筑,传承中华文化,2019年4月—8月,2019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方案竞赛在山东威海举办,比赛以“美丽乡村,再生海草房”为主题,设计任务为“对虎头角海洋艺术小镇规划区域内的现状小西村进行改造和更新”。经过激烈角逐,郑州大学建筑学院2016级本科生王瑞明、吕甜甜、李亚菲的作品《镜花水月》规划图,从来自美国康涅狄格州立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58所高等院校的135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唯一金奖。团队指导老师、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教师陈琛,荣获最佳指导教师奖。

海草房是以石为墙、海草为顶,外观古朴厚拙,极富地方特色的民居,分布于山东省胶半岛近海边缘的渔村。作品《镜花水月》以保护海草房为主要设计理念,以“沉浸式体验”为设计核心,让游客沉浸其中,与景点内的表演、设施等进行交互,致力于把小西村打造成一个集体验、观光、食宿、购物等为一体的旅游休闲特色村落,最大程度地实现当地渔民风俗、戏剧等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传承发展:保护中国传统村落

王瑞明、吕甜甜、李亚菲三人的专业知识积累主要集中在建筑单体方面,对大面积的建筑群设计没有任何经验,所以刚开始着手时,她们坦言有点“摸不着头脑”。首先第一步对整个小西村现有建筑的“拆改建”任务就难倒了她们:拆除多少?改造多少?新建多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指导老师陈琛给了她们很多帮助和启发,引导她们先了解小西村及海草房的具体情况和历史背景,同时着重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特色。

位于威海市虎头角海洋艺术小镇规划区域内的小西村,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100多栋海草房,都是具有200多年历史的乡土建筑。海草废弃后容易降解,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同时,小西村海草房村落承载着胶东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渔猎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当地极具特色的旅游项目,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然而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海草房村落旅游资源缺乏保护和创新,日渐式微,走向衰败。因此,如何科学地保护利用海草房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对传承胶东民俗文化、振兴乡村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前期调研,设计团队意识到海草房具有极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决定将“保护”理念贯穿于作品创作过程中。李亚菲说:“我们更多的是思考如何利用海草房原有的设计,而不是直接改造或者破坏它原有的结构。”基于这一设计理念,团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小西村原有的布局和建筑。“我们尽可能少地采用拆除方式,主要是对空间进行重新规划和局部改建,这样既尊重传统文化特色,又节约建设成本。”吕甜甜说。

科技创新:沉浸式体验民俗文化

在老师的带领下,团队设计逐渐步入正轨。在如何提高园区的趣味性、更好地吸引游客这一问题上,陈琛建议她们多联系生活中的流行艺术。这一建议启发她们想起了“沉浸式戏剧”这一时下新兴的表演方式,并最终选择这一理念作为设计核心。她们梳理了小西村的资源优势,集中体现在渔、海、市、海草房四个方面,接着尝试用文、游、戏、商四种方式对资源进行整合,同时根据现有布局和容量大小重新划分功能区,分为沉浸式体验区和住宅区两大部分。

团队在规划的沉浸式体验区内设置了“镜”“花”“水”“月”四个园区,以沉浸式剧场为空间要素,融入原创故事情节,为游客提供“入镜——花戏——水乡——月苑”四重空间体验。

其中“镜”为入镜,“一入此镜,水月洞天,世界翻转,异世渔村,魔幻之旅,拉开序幕”。从主入口进入后,穿过热闹的街道,便漫步至节日庆典广场。这里常常举办新船点睛、春日祭网、谷雨祭海等盛大的庆典活动,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一派热闹景象。游客可以参与这些富有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动,与表演者一起,共同体验盛大的“海文化”庆典。

而后,沿路进入第二个园区——“花”。在这里,游客变身为村里的渔民,在VR等先进科技的帮助下,体验小西村的“渔民十二时辰”,感受夜半钟声归船、鸡鸣宁静渔村、平旦黎明出海、日出劳作、食时早饭、隅中奔走市买、日中午饭、日昳树下小憩、哺时织渔网、日入炊烟袅袅、黄昏夜市、人定灯下刺绣等渔民生活,实现时间、空间全方位覆盖的切身体验。

“水”园内,团队结合场地的原生特色,将体验区分为田野和湖泊两个部分。以田野为背景,水景为依托,在海草房建筑群中,上演大型户外情景剧,包含渔家锣鼓、渔民号子、渔家秧歌等民俗文化。情景剧对原有民间艺术进行了二次创作,提高了艺术性和观赏性。游客或在观景平台欣赏剧目,或在渔家小院中边品美食边看剧,达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的多重感官体验。

“月”园是最后一个园区,团队把当地特有的“威海剪纸”“蒋家柳编”和“文登鲁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搬上了舞台,游客既可以观看当地人表演民艺绝活,也可以成为一名“学徒”,跟着“师傅们”学习传统工艺,充分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另一大分区是住宅区,主要分布着民宿、酒店等功能性建筑,以满足游客的居住需求。至此,这一作品的大致轮廓就呈现出来了。

团队协作:在碰撞磨合中收获成长

经过20天的反复推敲和修改后,设计方案最终确定下来,紧接着便进入图纸制作环节。但是团队三人对每一处图纸设计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于是在细节上出现了分歧。比如在设计新建建筑部分时,李亚菲在图纸中将进出口的屋顶设计成双坡顶,而吕甜甜却选择了四坡顶。最后她们将各自做出来的效果图拼到一起,才发现整张图纸杂乱无章。陈琛提醒她们:“要注重整体效果,具备大局意识,学会妥协和团结,不要一味地注重细节极致,而是先把每个细节和整体风格做到统一。”在老师的指导下,她们明白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于是她们从设计全局出发,适当妥协、化繁为简,从传统海草房的屋顶元素中,提炼出了“倒V型”作为基本元素,呈现在整个图纸制作中。

通过不断地交流、碰撞和磨合,三人逐渐达成一致意见,确定了屋顶设计的变化方式、不同元素的组合方式以及与原海草房的结合方式,并确定了屋顶排水、太阳能板等新型建筑设计构思,最终完成了一幅完整清晰、富有新意的《镜花水月》规划图。

历经数月努力,《镜花水月》这一作品得到13名评委的高度认可,经过反复评议和多轮投票筛选后,获得此次大赛金奖。王瑞明、吕甜甜和李亚菲三人怀着喜悦和激动的心情,于9月25日前往山东省威海市参加了颁奖仪式。之后,项目建设单位将在参考她们作品的基础上对小西村进行改造,打造一个全新的集生态、文化、科技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景区,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这座传统村落,近距离体验胶东民俗文化。

“建筑是文化的结晶,非常荣幸能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一点点力量。”王瑞明说,“此次在国际大赛上为学校争光,作为郑大人我们感到很自豪!”通过参加比赛,团队三人深深地体会到这份荣誉来之不易,里面包含着老师的细心指导、个人的辛苦付出以及当地居民的配合,对此她们心怀感激;同时她们也深刻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只有在不同中寻找相同,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在碰撞中交融共进,共创佳绩。(任然 学生记者 肖璇 谭菁琳 撰稿)

11561

建筑学院2019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方案竞赛金奖团队

17030

作品设计图

2357F

整体规划


关闭

版权所有 :郑州大学党委宣传部_设计制作:郑州大学数据与信息中心

访问统计: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