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郑大故事”专题网站

故事报道
热点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故事报道>>正文
郑大故事:身处异国心怀祖国——海外郑大师生战“疫”掠影(图)
来源:  日期:2020-09-11 21:07:50  点击:


 目前,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学校一直牵挂着身处海外的郑大师生,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慰问。自2020年1月23日疫情在国内暴发至今,对于海外华人来说,他们的生活,如同那些涨价、脱销的口罩、酒精,也改变了许多。自救于困,不改担当,这两个词,用来形容滞留海外的郑大人最贴切。身处海外的近两百名“郑大人”中,有海外求学的教师和学生、有传播中华文化的孔子学院教师和志愿者、还有开展国际科研合作的研究人员。记者选取几位身处海外的郑大师生,展示他们特殊时期的生活、工作片段。他们不仅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而且利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抗击疫情捐资捐物,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传播郑大声音,讲述郑大故事,在世界的不同地方为国家、为学校作出了贡献。

 战疫:我们也有自己的力量

 商学院教师王芳,去年5月去往意大利,参与、访问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的工作。疫情刚爆发时,她感受到了“无力”:“身在海外,不能参与国内抗疫,不能贡献自己的力量。”身处疫情严重的纽约,在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进行科研合作的关方霞教授也曾因为“在公共场所戴口罩防护的亚裔遭西裔歧视甚至人身安全的威胁”的报道而忧心。几千公里外的莫斯科,美术学院的孟秀兰老师在国内疫情暴发初期,因为担心自己年迈的老父亲而夜不能寐。海外的郑大人,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像漂浮在海上的孤岛。

 据王芳老师回忆,一月底在意大利出现的第一例病例。意大利政府的管控并不严格,但口罩、酒精等防护消毒物资出现了脱销的情况。一边是防疫的松散态度,一边是短缺的防护物资,这无疑加剧着心理压力。后来疫情在全球蔓延,更将海外华人的受难期延长。从关心国内疫情情况、挂念家人,到担忧所在国家的疫情状况,海外华人的访学、工作在焦虑中开展,被不断的选择包裹,但他们始终都在挣扎着、坚持着。

 孤岛中并不全是昏暗,身处国外,他们也开始用自己的力量,不断点亮各自的孤岛,努力为祖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郑州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的博士生司晨哲参加郑州大学与日本神户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目前在日本学习。他了解到国内疫情情况时,日本的防护物资还很充足,而国内的防护物资已很紧张。于是他和其他华人留学生自发组织起来,购买口罩、消毒水等防护物资,寄给在国内的家人朋友,邮到武汉等疫情严重的地区。而在英国约克大学交流学习的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赵元琛,也在导师的带领下,联合约克郡的华人进行募捐,募捐所得悉数用于武汉一家医院的抗疫。

  身处格鲁吉亚第比利斯自由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苏国营在大使馆和汉学家协会倡议与支持下,协助举办了“我们支持中国”口罩捐赠活动。当地时间2月11日,议会图书馆专门准备了一个大厅,挂上标语、放上箱子,号召大家进行捐赠。媒体向当地居民报道中国疫情发展和物资短缺的情况。据苏院长回忆,捐赠的最后一天来的人很多,有些人哪怕只买到了一盒口罩,也进行了捐赠,同时用汉语、格鲁吉亚语写下了对中国的祝福。

  当在现场看到一位市长开了很长时间的车来到这里并捐赠口罩时,苏院长更加相信“其实很多人对疫情是关心的,对中国是友好且善意的。”在捐赠仪式上,有几位经由孔子学院推荐、在郑州大学留学的学生以自己的切身经历讲述了他们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与受到的关心与帮助。在他们的话语中,遥远的中国有着满满的人情味。

  随着疫情的进一步蔓延,越来越多关于中国疫情的不实言论出现在网络中,其中,很多私人媒体发布的言论很有可能会对民众产生误导。其实病毒是人类的敌人,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抗击。苏院长开始和孔子学院的师生们一起整理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信息,搜集官方对于防治的措施,在社交网络上尽自己最大的一份力,纠正人们对于中国抗击疫情的一些误解。

 在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进行访学研究的关方霞教授,长期致力于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得益于她的医学背景知识,在疫情到来前期她就做了一些准备,还通过各种团体、组织为国家捐款、捐助口罩和防护用品。而当大使馆发放爱心包时,她坚持把自己的一份留给大家备用。不仅如此,关教授还密切关注疫情中如何提高免疫力抗病毒,思索干细胞治疗重症新冠肺炎促进功能修复的研究课题,针对这些问题,她不断在国内和国外两个课题组中“切换”,与成员多次探讨,期望研究能够尽快出成果。

 困局:最艰难的时光

 国内疫情逐渐被控制,而国外疫情却开始愈演愈烈。在英国,首例确诊病例出现在1月31日的约克郡。由于确诊病例不多,赵元琛所在的约克大学并未停课。至三月中旬,英国的确诊病例迅速增长,政府的管控措施才更严格。

 在日本,三、四月同样是“感染人数激增”。而出于防护心理,司晨哲在2月就决定不去学校了。此后,他窝在租住的公寓里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只有在晚上做好充足防护后,到空无一人的海边,放松紧绷的神经。

 由于疫情,关方霞教授课题组的实验进程受到了影响。线上进行的课题讨论并不能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生物学实验大多需要借助平台和仪器设备只能停滞。美国防控措施的松散和长期以来民众认识的文化差异、导致确诊病例的持续增长、实验计划无法按时完成……这些矛盾困扰着关教授。除了个人自觉的防护和保持良好的心态,困在海外的她别无他法。

 孟秀兰老师对疫情在俄罗斯爆发印象深刻,当地时间3月23日,正在工作室里进行艺术创作的她,被模特告知:疫情已经爆发了。很多人离校去储备食物,不能继续留在这里配合她创作了。

 模特离开工作室,只剩下孟秀兰老师一个人,看着很多都处在半成品的状态的创作和材料画材,一边担心疫情一边又放心不下这些艺术创作,仓促之间心里想的就是赶快把作品收拾好、维护好,然后带回寝室。等一切忙完过后,已经是深夜了,看着朋友圈里的视频:超市里的东西都被抢购一空。

 没有任何物资储备,有的就是一些泥、雕塑工具,“当时真的觉得大天灾了”,孟秀兰老师一宿难以入眠,心里记挂着“还有很多雕塑的东西都没带过来”。寝室空间空间太小,没办法创作,在莫斯科封城的前一天,她租到了一个工作室,离开了宿舍。

 除了不得已出去买一点东西储备起来,剩下的时间,孟秀兰老师就一个人呆在工作室里创作。有时候看到微信群里发的疫情情况,“担心自己被感染,这些不敢和家里人说,怕老父亲担心”。由于很多材料准备不足,大部分时间,孟秀兰老师只能一遍遍打草稿,设计、琢磨出一套套的思路。“想等疫情过后,把这些作品去和教授们再次探讨,然后把它表达出来,再放大。”

 破局:践行学校建议的郑大人

 疫情一开始的时候,王芳老师就收到了大使馆发送的关于疫情情况的邮件和“健康包”。疫情全面爆发后,她感染上了季节性感冒,在“健康打卡”时,根据相应症状填报了自己的情况。“我们学院的领导同事第一时间询问我的情况。”在海外的她深深感动,“大家都在关心我们”。同样,二月中旬的一天,由于沉浸于论文写作,赵元琛忘记了按时“健康打卡”。“当时学校就非常着急,联系了我们韩恒副院长,又找到我身边的同学。”之后补充“健康打卡”的他,再也没有忘记这份“关心打卡”。

 “保护好自己”“潜心学习和工作”“尊重差异,传播中国的声音”,学校及时召开了海外师生代表座谈会,提出的这三点建议触动和启发着海外的师生们。“你能感受到一种归属感,即使是在国外也一直有人惦记着你。”这份温暖也在这段最艰难的时光中,为赵元琛提供了力量。在工作和学习受到影响时,王芳老师就积极调整心态和计划。除此之外,在粮农组织工作是处于一个非常复杂的大环境中,她深刻地意识到:每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文化传统、意识形态都是有差异的。作为组里面唯一的中国人,王芳老师将自己了解到的“抗疫经验”和一些正能量的故事分享给大家,激励着在疫情恐慌下的同事,用中国的抗疫实践,向大家讲述真实的中国。

 和王芳老师一样,作为孔子学院的中方院长,苏国营也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在疫情中持续推进教学工作。除了网课之外,孔子学院的中方老师采取了一种更新颖的方式——选取有正面意义的、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成语、传说、神话故事等,录制解读视频并上传至学校的Facebook,让学员自由地学习、收听。除了汉语朗读之外,外方老师还会为汉语不熟练的学生用格鲁吉亚语进行深层次的讲解,让他们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孟秀兰老师在最初的艰难与挣扎之后,很快稳定好情绪,一边做好防护,一边创作,一边参加学院的网课学习。面对“艺术战疫”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孟秀兰深知:这个时期,大家需要的是正能量,需要的是鼓励,需要的是普适性的坚强与爱,而不是过多的负能量内容。她创作了一些关于疫情、逆行的人们以及英雄的作品。最后,她选择了《珂勒惠支夫妇》雕塑作品参加留俄艺术协会的抗疫展览。

 在一战中,珂勒惠支夫妇的儿子在战场上牺牲。他们非常坚强,在自己的作品中呼吁大家维护世界的和平。“所以我想着如果是在这个世界疫情爆发的时候,把这件作品拿出来,宣扬一种正能量,让大家团结起来、共克时艰。总有一天人们会战胜疫情的。”孟秀兰老师这样表达选取这一雕塑作品的初衷。在疫情稳定之后,孟秀兰老师又很快投入到了创作之中。她的新作品《家》被展出到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的线上艺术作品展中。她说,无论何时,祝愿我们的家安康祥和美满。

 深度:关于疫情的思考

 关注全球农业的王芳老师,在这次疫情中将关注的焦点放在“疫情下全球农业面临的困局”上。疫情蔓延给正常交通带来阻碍,农业生产和物流因此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比如限制航班会影响到粮食供应链的正常运转,集装箱到境之后会停留很长时间,这导致食物的变质和腐烂,加剧了食物的浪费。同时,在全球疫情下经济受到很大冲击,随之而来的就是收入下降,失业人口增加。”王芳老师的讲述中饱含忧虑。

 同时,她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为供应方、需求方搭建一个有效的对接,确保物资的供应,避免公众大量囤积所造成的物价大规模上涨。长期的策略可以着眼在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或者融资基金,帮助企业、农民更快地恢复生产。

 苏国营院长说,自己忘不了在号召为中国捐献口罩时,格鲁尼亚的人民从很远的市区赶来捐献。孟秀兰老师在家里也通过创作感谢莫斯科人民的善意。关方霞教授在疫情期间感叹着:“我再一次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含义。疫情面前不分国界、不分民族,每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遇上重大灾难或公共卫生应急事件时,应该团结一致,共同抗疫。同时强烈感受着身在海外的华夏儿女对祖国的赤子之心,不管身在何处都在积极为祖国献力,并建立社区互助群,进行防疫、战疫”。

 “不知道是哪一天,但我相信不会太远了”,孟秀兰老师希望在疫情过后可以抓紧把创作完成,然后去办自己的个人展览。在所有主题中,她最期待的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起抗疫情、一起抗灾难、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康。(学生记者高雨琪 陈怡心 周炎 撰稿)

 编后: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学校密切关注每一位身在海外的郑大师生,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各院(系)与海外师生保持联系,为大家个人防护、海外生活提供指导和帮助。学校第一时间采取行动,于1月24日(除夕)与在海外师生建立联系,及时推送相关信息。在海外新冠肺炎疫 情蔓延的严峻形势下,学校周密部署,对所有海外师生的情况全面摸排,建立了学校、二级单位、师生三级工作体系;此外,学校发出《致身在海外的郑大师生的一封家书》表达慰问;举办召开海外师生代表座谈会,为他们送去关怀;协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校医院通过网络提供心理咨询和问诊服务,为在海外师生的健康保驾护航;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在生活、防疫、入境等各方面提供指导和服务,为他们安心学习和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我们支持中国”口罩捐赠活动出席代表合影

格鲁尼亚第比利斯自由大学孔子学院为中国加油

孟秀兰创作的《珂勒惠支夫妇》


关闭

版权所有 :郑州大学党委宣传部_设计制作:郑州大学数据与信息中心

访问统计: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