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郑大故事”专题网站

故事报道
热点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故事报道>>正文
郑大故事:厚植育人沃土 培育拔尖人才——记化学学院特色班
来源:  日期:2021-08-21 20:11:28  点击:

两届毕业生有近90%的学生被保送至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科院化学所等重点大学读研,每届都有学生申请到国外大学读研或者硕博连读,并拿到全额奖学金……这是郑州大学化学学院创新人才实验班(即拔尖班)的育人成绩。像这样的特色班,化学学院共建立了三个,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一流人才培养之路。

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国家化学人才培养基地,化学学院在探索人才培养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秉持“拼搏向上、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励志成才”的基地精神,在实践中探索并实行“六制并举”的人才培养机制,成为教学与科研并举、基础与应用融合、优势特色鲜明的育人品牌。目前,学院设立了国家理科化学基地班、创新人才实验班(即拔尖班)、郑州大学—中科院“卢嘉锡化学菁英班”三个特色班,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高素质化学人才,成为引领学院人才培养的“三驾马车”。

以生为本,构建科学育人体系

“化学学院根据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规划、英语成绩等情况,为学生量身打造专业化、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每位特色班的学生均有专属的培养方案。”从事20余年学生工作的王志武(化学学院原党委副书记)介绍说,三个特色班采取特色教学、差异培养的教育方式,既有共通点,又各有侧重。

化学学院始终将本科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发挥“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的优势,建立“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三全育人”体系。从最早设立的国家理科化学基地班,到之后的创新人才实验班(即拔尖班)和“卢嘉锡化学菁英班”,学院坚持配备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励志导师和专业导师,形成了多重导师体系,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和培育。

在具体培养方式上,三个班级又各有不同。基地班、菁英班采取分段培养模式,注重本科培养与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实验班在此基础上,采用教师全英文授课的形式,鼓励学生使用国外原版专业教材,实施双语考核的新型培养方案。

“当院里第一次尝试进行全英专业课教学时,我们非常紧张,老师们也需要从头准备教材和学习课件,感觉十分困难。”回忆起自己的双语学习经历,化学学院2008级校友、来自基地1班的苏萌不禁感慨道,“但所有人都愿意去尝试,老师们细致讲解每个单词的含义,带领我们系统梳理了专业知识框架,同学们也主动看视频自学,自发组织‘小模考’,每个人都在努力突破自我。”

在优化课堂模式、个性化培养等方面,化学学院始终坚持创新,是全校最早提出尝试小班授课的学院之一。配备了高质量的师资力量为人才培养保驾护航,已经形成一支“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教学骨干”组成的教学团队。基于国际化培养目标,学院还选择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热爱学生的教师担任特色班班主任,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不管是过去作为学生,还是现在作为老师,小班授课的教学模式都让我受益匪浅。”2001届基地班毕业生、化学学院教授李占先说。她在中科院和北京大学深造后,又回到母校任教。

除了采取小班化形式,特色班还一直实施动态弹性的培养模式。在学生配置上,三个班同步实行进入和退出机制,每学期进行一次学生流动,成绩达到规定的年级排名可自愿申请进入特色班,反之,成绩不达标的学生则会退出班级。另外,实验班增设了英语笔试和面试考核环节,鼓励专业基础好、英语素质高的学生积极参与报名。

“这种流动制给我们施加了一定的压力,让我们从大一开始就认真对待每一科的学习,在课堂上更加投入,与老师交流更加主动,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动力,并促使我们合理做好学习规划。”化学学院2003级基地班的优秀校友曹阳说,自己在四年的学习中受益匪浅。

动态弹性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竞争中相互学习,在学习中共同进步。在四年学习生活中,学生的班级是流动的,但宿舍是相对固定的。

“学生进入新班级,就会把新的班级文化、学习方式等带到宿舍生活中,形成不同班级学风、文化交叉融合的宿舍氛围。”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说。学院未来将持续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培养方案,完善动态培养机制,让学生在交流学习中成长成才。

科教融合,培养一流创新人才

“进了郑大,我的人生就好像‘开了挂’。”化学学院2019届本科毕业生吴记闯笑着说。2015年,吴记闯刚进入化学学院的时候,觉得科研离自己很遥远,怎么也没想到很快他就开始走近科研并收获成果。大一进实验室,大二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如今已成为在读研究生,未来他还计划继续读博。在化学学院,像吴记闯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他们在这里拥有更多的实践平台和科研机会。

“进实验室是我们学院的一种历史传承,”苏萌说,“每一年学长学姐都会向我们介绍各个实验室的情况,帮助我们提前了解适合自己研究方向的实验室,并把我们推荐给相应的实验室。”2018级菁英班的王占杰非常珍视进实验室的机会:“可以让我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学科的理解,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特色班在全院率先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导师为主导”,贯穿整个本科阶段的科研训练体系,并为项目提供经费支持,构建了“完善制度、重视过程、不唯成果、鼓励先进”的评价机制,在科教融合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方向上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院要求特色班的学生除完成基础实验课程之外,还要参与完成相应的科研实践任务,即参与学院、学校、国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或其他科研项目。从2003年开始,学院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和双休日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至今已坚持了17年,让学生把进实验室变成一种自觉行为。

“学院每年都会举办两期青年博士论坛,邀请青年博士教师与本科生分享自己的求学经历、科研感悟和研究内容。”王志武说,至今已经有12位优秀青年博士登上讲坛与同学们交流,大大激发了同学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

“双一流”建设以来,化学学院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河南省绿色催化加氢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绿色增塑剂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条件和支撑。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好的土壤,我们能做的就是提供好的土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希望他们当中能够走出一批顶尖的化学家。”学院党委书记李中军教授由衷地感慨。化学学院已经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等达成合作。自2013年起,学院开展暑期中科院访学,每年选派班级中的优秀学生到中科院研究所参观国家级或世界级平台实验室,聆听业界大咖的现场报告,了解前沿科技,提升创新能力。

此外,学院还与俄罗斯、美国、法国等国外高水平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密切合作,鼓励和资助高年级本科生到国外进行短期访学交流,拓宽国际视野。

坚持特色,打造优质育人品牌

“学生培养就好比小马过河,看再多理论,都不如亲自闯一闯。只有让他们自己去实践、去探索、去尝试,才能迅速成长。”谈及化学学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李朝辉说。

如今,化学学院特色班已走过25年发展历程。经过不断探索和完善,特色班取得了一系列成效。近年来,基地班学生共参与发表学术研究论文200多篇,在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等赛事中获奖20余项。优秀毕业生陈楠发表科研论文8篇,其中1篇影响因子达4.0以上,并获得“郑州大学十佳大学生标兵”“郑州大学术之星”称号。

从特色班走出的出色学子还有很多:有投身科研、勤于求索,入选国家人才计划的科学家;有屯垦戍边、扎根边疆,响应国家号召无私奉献的教师;有深入基层、服务群众,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劳动者;有潜心钻研、打破国外垄断,攻克催化技术难题的工程师……化学学院特色班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部崛起提供了高质量的人才支撑。

四年郑大情,一生郑大人。在毕业的学生中,有不少像李占先这样深造后回母校工作的专业人才。“我在郑州大学学习、生活了四年,这四年间学校和学院尽其所能给我提供了最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李占先深情地说,“出去时间越长,回校的愿望就越迫切,希望我能够继续为学校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化学学院紧跟时代需求,依托一流学科优势,坚持教育教学改革,为化学研究领域输送了一大批品学兼优、善于创新的化学人才。三个特色班先后2次被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先进班集体”。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广泛赞誉,是国内最受欢迎的研究生生源单位之一。

2020年,化学学院本科生参与发表SCI论文58篇,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奖励30项,毕业生读研率达到59.4%,化学专业的本科录取分数线超出一本线91分,在全校基础学科中排名第一,体现了社会各界对郑州大学化学本科教育的高度认可。

面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要求、新挑战,化学学院以更广阔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视野,持续推进人才培养内涵建设和一流学科特色建设,牢牢抓住学校一流大学建设机遇,培养更多更好的一流化学专业人才。(孙司颖 王子欣 孙路怡 撰稿)

化学学院学生到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访学

化学学院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化学学院获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金奖


关闭

版权所有 :郑州大学党委宣传部_设计制作:郑州大学数据与信息中心

访问统计: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