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雾霾”这个概念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对于雾霾,各类媒体报道、科普保健层出不穷,但大众对于雾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今天,我们整理了几个关于雾霾大家比较关心的常见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加科学、理性、正确的对待雾霾给我们造成的影响。
一、什么是雾霾
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的结合体。但是雾和霾的区别很大。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多出现于秋冬季节,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霾,也称灰霾(烟雾),霾的组成成分包括数百种大气化学颗粒物质。其中有害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如矿物颗粒物、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燃料和汽车废气等。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将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的这种现象称为轻雾或霭。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和灰色。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
二、雾霾的危害
雾霾天气,空气中的可吸入性颗粒物增多,其中PM2.5粒径小,数量较多,表面积大,且沉降速度慢、传播距离远,可为一些化学物质、细菌、病毒提供载体;PM2.5可直接到达肺泡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系统;另外,空气湿度高使得病毒和细菌扩散相对较慢。雾霾天气时,有害物质是正常天气的50~100倍,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大气中可吸入性悬浮物颗粒可随呼吸而进入支气管、细支气管,最后沉降于肺泡,引起支气管炎、肺炎,促发哮喘,加重老慢支和肺气肿等急慢性呼吸道疾病。另外,长期生活在雾霾环境中,会提高肺癌的发病率。
对心脑血管的影响:雾霾天气增加了原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并影响其心脏的功能,加重心脏的负担,可导致心衰。原有脑血管病患者的症状加重,严重者可促发中风。
对眼鼻喉的影响:可吸入性悬浮物颗粒对眼、鼻、咽喉有刺激作用,会使眼产生干、涩、痒、流泪、畏光等症状,发生结膜炎;可出现流涕、喷嚏症状,发生过敏性鼻炎;咽喉部可出现咽干、咽痒、咽痛或嗓子不舒服等症状。
对皮肤的影响:皮肤可出现瘙痒、红斑、丘疹,发生过敏性皮炎。对情绪的影响 在雾霾天,终日雾霾缭绕,太阳光弱,人体中的松果体会分泌出较多的松果体素,它使得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减少。甲状腺素、肾上腺素是唤起细胞工作的激素,一旦减少,就会导致细胞不活跃,人便会处于抑郁状态,情绪低沉,很容易感觉到疲惫。
影响交通出行:雾霾天气空气质量差、能见度很低,导致驾驶困难。在出现雾霾天气时,机场、高速路、轮渡码头等交通设施会被迫关闭,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雾霾也会影响驾驶员的视线,容易引起交通阻塞,发生交通事故。
其他影响:雾天日照减少,儿童紫外线照射不足,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对钙的吸收大大减少,严重的会引起婴儿佝偻病、儿童生长减慢;雾霾天气还可导致近地层紫外线减弱,使空气中的传染性病菌的活性增强,传染病增多等;雾霾还会使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使植物的生长速度减慢,对植物叶片造成污点。
三、雾霾的应对措施:
1、尽量减少外出,出门戴口罩:雾霾天气尽量减少外出,不得不出门时应戴好口罩再出门,防止毒雾由口鼻侵入肺部;有晨练习惯的人,最好停止户外活动改为室内锻炼,因为每天6点到11点是污染较为严重的时段;雾霾天气不宜进行户外体育锻炼。
2、做好个人卫生:雾霾天外出归来最好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肤,尽可能减少雾霾中有毒颗粒物对皮肤的影响。
3、重视居室卫生:雾霾天气尤其要重视居室卫生,及时打扫房间卫生,清理卫生死角,开窗换气要注意时间,上午一般雾霾较多,不宜开窗,待中午雾霾较少时,适时开窗通风保证空气清新。如有条件,可以考虑添置室内空气净化器。
4、注意饮食,调节情绪: 饮食多吃含氨基酸的食物以维持抗体正常的生理、生化、免疫机能,以及生长发育、新城代谢等生命活动。由于雾天日照少、光线弱、气压低,有些人在雾天会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现象,氨基酸里含有的色氨酸,苯丙氨酸可缓和消除焦躁紧张压抑情绪。保持科学的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多饮水,多补充氨基酸,注意饮食清淡,少食刺激性食物,多吃些豆腐、牛奶等食品。
5、少抽烟:卷烟、雪茄和烟斗在不完全燃烧的情况下会产生很多属于PM2.5范畴的细颗粒物,烟草烟雾含有7000多种化合物,其中包括69种致癌物和172种有害物质,会严重危害抽烟者本身和吸入“二手烟”受众的身体健康,在这种灰霾天气下,更是“雪上加霜”,故吸烟者应不抽烟或尽量少抽烟。
郑州大学医院
2018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