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下午,由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主办的“盛世之光——古都西安古韵今寻”考古学专业拔尖学生暑期研学结课仪式在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南山基地举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翔宇,久传考古研学(西安)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毕勇,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南山基地负责人陈曦,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郜向平,以及郭士嘉、赵丹、刘贺3位研学指导老师和20名考古学专业拔尖学生出席本次仪式。
本次“郑州大学考古学专业拔尖学生暑期研学”于7月26日开课,8月1日结束,活动历时七天,时间上跨越新石器时代到周秦汉唐,空间上辗转西安、咸阳、宝鸡等地,累计行程千余公里,参观考察20余处博物馆、陵墓、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和考古基地,开展多次学术讲座、专题研讨会,圆满完成了考古学专业拔尖学生的暑期研学目标。
学术讲座
结课仪式前,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翔宇老师结合自身在西安多年来的考古研究经历,以座谈、问答的形式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
赵丹老师率先提出了“霸陵外藏坑”的有关问题,张翔宇老师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历年对霸陵的发掘出发,结合阳陵、南陵等其他西汉陵墓对霸陵的选址原因、昭穆制度进行深入讲解,并对霸陵陪葬坑的规格和内容进行详细解读。张昕和刘宇翔同学根据西汉陵墓中出土的“塑衣式陶俑”和“着衣式陶俑”,分别提出了“两者是否存在过渡关系”和“楚地对汉帝陵影响”的问题。张老师从实物出发,认为着衣式陶俑可能是楚式木俑与陶俑的结合,并认为这种陶俑的使用等级比较高,这两种陶俑的关系不一定是过渡,更可能是两种文化因素的结合;对后一个问题,张老师通过汉代出土的青铜器、漆器,将“汉承秦制”与“楚地影响”进行对比,认为秦制对汉代的影响是根本上、大体上的,而楚地则更多的体现在生活和细节中,他认为楚地文化以一种“润”和“柔”的姿态融入汉代社会。此外,师生们还向张翔宇老师积极询问了有关都城布局、杜陵考古、霸陵陪葬坑“动物俑”、汉唐陵墓区别等问题,得到了张老师的热情解答。
最后,张翔宇老师为现场的同学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多读书,将考古与历史结合起来,把握好基础,从书中获取某一阶段的历史与空间格局;二是多跟老师学习,从学习中获取知识;三是多实践,考古学的实践性很强,参观与参与工地发掘、进行室内整理都是同学们实践的好途径。
结课仪式
结课仪式由郭士嘉老师主持。郭老师在研学活动总结中充分肯定了同学们不畏艰辛、团结协作的积极态度,尤其是善于思考、敢于发问的学习精神。通过实地考察、学术交流等方式,同学们从史前氏族社会一步步走向西周都邑周原聚落;又从感受铜器时代的王国气概,到领略铁器时代的帝国风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次研学之旅成功达成了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考古学专业拔尖学生的培养目标。
在研学成果汇报环节,各组代表张冉、陈曦、刘蓬鸽、王琳双等几位同学分别发言。
张冉同学通过七天的研学之旅,总结了五点收获:一是增加了团队合作能力;二是增加新知识,开拓新视野;三是收获了许多学习方法;四是要保有质疑精神,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五是提高观察能力,注意比对各种考古发现的异同。
陈曦同学从每天的研学活动中出发,分别总结了七天中印象深刻的行程。从西安临潼骊山脚下,看到了秦始皇率领千军万马一统六国的风采;乾陵、永泰公主墓和懿德太子墓,直观感受到唐朝万邦来朝的丰厚国力;周原博物馆馆藏的各种文物,是研究历史和古代文字的珍贵资料;每日研讨会上,通过提问答疑的方式,解决参观疑惑。在这个相互学习交流过程中,增进同学情、师生情。
刘蓬鸽同学认为此次西安考古研学之旅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国古都历史和文化的宝贵经历。认为这次研学之旅走出书本,面对真实的历史遗迹,学会如何深入挖掘历史背后的深层含义,形成了更为系统的知识体系。此外,西安的美食也是这次旅程中的一大亮点,每一道陕西特色美食都是对这片土地深情的告白,也是对陕西文化的探索。
王琳双同学在发言中说到西安研学之旅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宝贵经历。通过参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乾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博物馆,体验了数字技术与考古结合的沉浸式展览,理解了公共考古的意义。通过实地考察,深化了对古代社会结构、文化习俗的理解,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
同学们发言结束后,各位老师向同学们颁发优秀学员证书与结业证书。
最后,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郜向平老师作结课总结。他首先对此次研学活动的成功举办和同学们的顺利结业感到由衷的喜悦,对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和久传考古研学(西安)文化有限公司在此次行程中的帮助表达了衷心的感谢。他指出在此次研学之行重点组织同学进行了实地考察,实地考察对同学们的专业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实物遗存回到原来的现场后,才能更好的将书本与真实的古代生活结合起来。他强调“用古人思维方式”的重要性,把文献、民族学知识等各种不同的线索于考古现场相串联,才能融会贯通。此外,他还特别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意义,只有“想到才能看到”。最后,郜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看资料,增加搜集、整理各种信息的能力;二是多比较,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比发现差异,寻找矛盾与缺环;三是回到考古现场,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至此,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考古学拔尖学生暑期研学活动圆满结束。
撰稿人:王奕茹、陈曦、张冉、刘宇翔
摄影: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