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故事:心怀责任做科研亦师亦友育人才——记化工与能源学院王景涛教授
近日,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王景涛教授研究小组在膜科学领域取得一系列积极进展。两篇以郑州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的科研论文分别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影响因子19.79)和《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影响因子11.99),且两篇论文均被作为期刊封面文章使用。
两篇封面论文发表之前,这位年仅34岁的80后教授已发表48篇SCI论文, 担任着20个国际期刊的审稿职责,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5项科研项目。王景涛教授还是2018年霍英东教基金青年教师基金资助项目获得者和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名单入选者。
两年半专攻两篇论文上百次实验终获突破
王景涛教授科研团队为专攻这两篇科研论文,耗时两年半。在一篇论文中,他们优化设计可控制备出量子点,以此为探针首次阐明了多级结构高分子材料内存在的二级组装过程。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为证明其唯一性,两年半里王景涛教授带领团队先后进行上百次实验,精益求精开展数据采集和精准分析,使结论得到了充足论证。
2017年腊月二十三,正值春节前夕,期刊编辑返回了论文修改意见,身在澳洲的王景涛教授立即与团队联系,投身工作。他们在大年三十上午才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回复稿,为了及时回复编辑,王景涛教授放弃了过年,直到大年初三才改完论文。
最终,两篇论文论证通过自主创新开发出的新结构膜材料,解决了传统膜材料存在的重大缺陷,极大地促进了氢能利用技术和水处理技术的发展,为解决目前国际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亦师亦友带领团队争创一流
“团结协作,争创一流”是王景涛教授团队的信条。作为一个科研团队的带头人,王景涛着眼细节,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他要求学生准时准点开始工作;定期与老师面谈,沟通工作进展;在工作区域贴上个人标签,方便随时监督察看实验进展……
为了促进团队和谐融洽,他常常自掏腰包组织团队开展活动。每次有同学在知名期刊上发表文章,他也会撰写几百字的文字在微信群里提出表扬。为了鼓励团队集思广益,他在课题组实验室里放置一块白板,写下“用心做科研”5个大字,让有灵感的同学随时把想法写在白板上。
在王景涛教授的16人科研团队中,都是他的研究生与博士生,其中5人获得过国家奖学金。毕业生中3人获得河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0人进入国内外高校继续深造。“刚开始会不理解他的严格,但慢慢发现自己的成绩越来越优秀,才明白老师的苦心,对老师充满感谢。”2015级博士生武文佳说。
传承家风心系国家能源与环境
王景涛教授来自于河南南阳的一个普通家庭,自幼家人便教导他要“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使他养成志存高远、严谨治学的良好习惯。在读研究生期间,他的母亲身患重病,家人却希望他专心完成学业,学有所成,回报社会。在这种家风的影响下,他静下心来做科研,立志报效家国。
在本科阶段,王景涛教授就开始关注环境污染问题。2008年,正值北京奥运会举办,王景涛教授注意到奥运村的新能源汽车全部从德国进口,这对他产生了很大刺激,在研究生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能源与环境课题。
2012年,从天津大学博士毕业的王景涛教授决定归根家乡,成为郑州大学的一员,他希望自己能为中国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做出贡献。“他做科研时专注度极高,执行力非常强,从不拖延。”他的师弟李奕帆说,“究其原因,他清楚自己的价值,有着明确的目标,责任感是他的动力。”
未来,王景涛教授将带领团队在氢燃料电池、锂硫电池、碳捕集和水处理四个领域继续探索进取,贡献他们的青春和汗水。(李林翰崔国玉许荣光撰稿)
化工与能源学院王景涛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