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页 > 正文

我院杨焕焕和许群老师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综述文章

作者: 时间:2023-06-09 点击数:

前言

  近日,《催化学报》在线发表了郑州大学许群教授团队在电催化CO2还原领域的最新综述文章。该工作总结了近年来电催化CO2还原制备多碳产物(C2+产物)高效铜基催化剂的调控策略及研究进展。论文第一作者为:杨焕焕,论文通讯作者为:许群教授。


背景介绍

  化石燃料的大规模应用在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CO2的过量排放,这些CO2排放到大气中,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荒漠化,海洋酸化以及生物质碳酸中毒等。电催化CO2还原,可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的清洁电能驱动CO2在常温常压下绿色高效地转化为甲烷、甲醇、乙烯、乙醇等化学品。其中,C2+产物因其能量密度、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而备受关注。Cu可以有效吸附中间体CO,促进C–C键偶联,是目前公认的可以有效催化CO2转化为C2+还原产物的金属。然而,Cu催化CO2还原是一个涉及多电子转移、质子耦合的过程,除C2+产物外,还可能有CO、甲烷以及各种醇、醛、酸等生成,加之水相电解质溶液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析氢副反应,使得电催化CO2还原制C2+产物,尤其是单一C2+产物仍面临转化率低、选择性差的问题。因此,需要合理优化Cu基催化剂的表面结构,提高CO2还原制备C2+产物的选择性和反应能效。

主要创新点

  本文通过对Cu基催化剂催化CO2还原机理的深入分析,以CO2还原过程中的四个关键步骤“抑制析氢;促进CO2吸附及活化;调控CO生成和吸附性能;促进C–C耦合成键”为主线,综述了Cu基催化剂表面结构的改性策略,以提高CO2还原制备C2+产物性能,并深入分析了催化剂表面结构与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最后,总结了Cu基催化剂电催化CO2还原在基础研究和应用领域仍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潜在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本综述对深入理解电催化CO2还原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为电催化CO2还原高效催化剂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主要研究结果

24F68

图1. 本综述概述内容示意图

要点:

  Cu是目前公认的可以有效催化CO2还原为多碳产物的金属,Cu基催化剂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催化CO2还原领域。为了进一步提高Cu基催化剂催化CO2制备C2+还原产物的性能,以“抑制析氢;促进CO2吸附及活化;调控CO生成和吸附性能;促进C–C耦合成键”为基础,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优化策略对其表面进行改性,例如表面疏水化、引入CO2捕获载体、原子掺杂、构建双功能体系、提高表面局部电-热场、优化限域效应、调节表面化学价态及缺陷、设计单原子结构、构筑异质界面等。

图2. (a)正十八硫醇修饰树突状Cu的HRTEM图;(b)未改性(上)和正十八硫醇修饰(下)树突状Cu的接触角;(c,d)疏水树突状Cu电极、电解质、气相CO2三相界面促进CO2扩散及中间体形成机理示意图;(e)0.1 mol·L−1 CsHCO3中,−30 mA·cm−2电流密度下,未改性(Wettable)和正十八硫醇修饰(Hydrophobic)树突状Cu催化CO2还原所得产物的FEs;(f,g)狗尾草叶接触角及SEM微观形貌图;(h)类狗尾草叶树突状Cu催化剂的SEM图及相应的接触角和尖端半角图;(i)1 mol·L−1 KOH中,−300 mA·cm−2电流密度下,树突状Cu催化剂的稳定性测试。

要点:

  抑制析氢是提高CO2还原性能的关键步骤,所以Cu基催化剂的疏水性对其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如图2所示,通过有机层(如多聚烯烃及其衍生物、含氮多聚物、烷基硫醇等)修饰及形貌调控对催化剂表面进行疏水改性,抑制H2O的传输,同时促进CO2扩散,提高CO2催化还原反应活性、C2+产物选择性以及反应稳定性。

图3. (a)CuO/Cu-MOF及商用购买CuO的CO2脱附曲线;(b)卤素原子掺杂Cu催化剂促进CO2吸附及随后还原过程示意图;(c)不同价态Cu活化CO2的反应能垒图。

要点:

  作为CO2还原反应的第一步,CO2的吸附、活化对催化反应活性及C2+产物的选择性有决定性作用。如图3所示,将Cu与CO2捕获材料(如MOFs、多孔N-掺杂碳材料、氧化物等)复合,可以促进CO2吸附;卤素离子可以提供孤对电子给CO2,形成X–C键(X = F–、Cl–、Br–、I–),其引入可以促进CO2的吸附及进一步活化;调节表面铜物种价态,氧化态铜(Cuδ+)和单质铜(Cu0)协同作用,降低CO2活化能。


图4. (a)常见的双功能催化剂结构及其促进CO2还原制备C2+产物机理示意图;(b)尖端诱导的电-热场效应协同促进C2+产物生成机理示意图;(c)CO中间体在阳极化多晶Cu表面吸附的拉曼图。

要点:

  CO作为重要的C2+产物生成中间体,其在催化剂表面的覆盖度、吸附强度以及吸附形式等对C2+产物选择性调控至关重要。如图4所示,将Cu与CO高选择性催化剂(如Ag、Au、Pd、Zn、Ni-/Co-配合物等)复合构建双功能串联催化剂,可以有效提高催化剂表面CO浓度及覆盖度,促进其进一步转化;催化剂表面增强的局部热-电场效应可促进CO中间体的吸附及耦合;线性吸附的CO和桥式吸附的CO共存,以及低频线性吸附的CO可以有效进行耦合,促进C2+产物生成。


图5.(a)限域效应促进C2+产物生成机理示意图;(b)−1.1 V vs. RHE电势下,不同氧化态Cu(B)催化剂上C1和C2产物的FEs;(c)表面粗糙、富含台阶位点的Cu(OH)2-D的HAADF-TEM图及CO二聚反应能垒图;(d)不同配体Cu单原子催化剂上,*CO中间体的电子密度及优化结构图,以及*CH3和*OOCCH3中间体形成的自由能图。

要点:

  C‒C耦合是生成C2+产物最关键的一步,如图5所示,限域形貌结构(如纳米线、纳米枝晶、纳米空腔、多孔结构等)可以有效提高中间产物在催化剂表面的浓度及保留时间,提高C‒C耦合几率;氧化物衍生铜、杂原子掺杂和有机分子修饰等可以调控催化剂表面铜物种价态,Cuδ+和Cu0协同,可以促进CO2活化、增强CO中间体吸附、降低C‒C耦合能垒;空位、晶界和台阶等缺陷可以改变C1中间体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性能,降低C‒C耦合能垒;Cu单原子催化剂较高的原子利用率以及Cu原子与配位原子协同可有效促进C‒C耦合,调节单一C2+产物选择性;异质界面(如Cu-碳材料、Cu-氧化物、Cu-M双金属异质结)可以改变本征电导率、提高电荷转移速率、调节催化剂表面电子结构,进一步调控对中间体的吸附,促进C‒C耦合几率。

全文小结

  1. 本文基于近几年的最新研究进展,从基本反应路径入手,综述了电催化CO2还原制备C2+产物高效Cu基催化剂的调控策略,讨论了催化剂表面结构与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

  2. 总结了目前电催化CO2还原制备C2+产物反应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面临的挑战,从机理研究、催化稳定性、反应经济性等方面展望了未来电催化CO2还原反应的研究方向,为电催化CO2还原反应的机理研究及高效催化剂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97号郑州大学北校区河南先进技术研究院 邮编:450003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河南先进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