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山,郑州大学哲学学院特聘首席教授(2021年11月起——),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 杂志社哲学编辑室主任( 1988-1993)、副总编 辑( 1994-2001),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 (2004-2015),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2003-2018)。1993 年在《中国社会科学》 杂志社评为编审,2001 年调入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后转为研 究员。兼职: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的世界性社团组织) 副会长(会长刘延东) 并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哲学史》 杂志(中国哲学领域的代表性专业 期刊、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刊) 主编,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世界儒 学中心孟子研究院特聘副院长,《孔子研究》(世界儒学中心主办) 编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哲学组专家,中国社科院大学特聘教授等。1986 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2 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7-2020 年在中国社科院的“登峰战略”中被评为“资深学科带头人”。 2020 年在中国社科院被评为“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主要学术经历:
1978 年-1982 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本科,获学士学位;
1982 年-1984 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中国哲学史专业的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94 年-2001 年,在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 杂志社工作,先后任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
2001 年至今,在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工作,任研究员、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2004-2015)。
研究专长: 中国传统哲学、儒家文化
科研成果获奖情况:
论文《反思经史关系:从“启攻益”说起》,获第六届中国社会科学 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论文《宋学与<宋论>——兼评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获第七届 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著作《气论与仁学》 获“首届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岳麓书院、凤 凰网、凤凰卫视于 2014 年举办);
论文《中国的民本与民主》入选《<孔子研究>精华( 1986—2015)》,获“优秀论文奖”(中国孔子基金会于 2016 年举办)。
主要研究成果:
A 出版著作:
《儒家文化的“常道”与“新命”》,孔学堂书局 2020 年第 1 版。
《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济南出版社 2020 年第 1 版。
《范仲淹与宋学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 年第 1 版。
《家风十日谈》(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 2018 年第 1 版。
《新三字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5 年第 1 版。
《智慧之门 ·老子》,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4 年第 1 版。
《家风十章》(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 2016 年第 1 版。
《<三字经>节简注本》(与宗璞合著),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7 年第 1 版。
《中国传统哲学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年第 1 版。
《气论与仁学》,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6 年第 1 版。
《中华文化通志 ·哲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第 1 版。
《商鞅评传——为秦开帝业的改革家》,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第 1 版。
《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年第 1 版。
B 发表论文:
在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学术月刊》、 《道德与文明》 等刊出各种论文二百余篇; 以下主要统计 1994 年以前发表的论文。)
《解析、综合与理论创新——张岱年先生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观》,《中国哲学史》2020年第1期。
《孟子思想与宋儒的“内圣”和“外王”》,《哲学研究》2019 年第 12 期。
《天地信仰与中华精神》,《明本固根:两岸国学名家十五讲》,人民出版社2021年4月出版。
《“道德性”和“精神”的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论文集》第一辑,人民出版社 2020 年 9 月出版。
《经史传统与中国的哲学与学术分科》,《中国哲学史》2019 年第 2期,《社会科学文摘》 2019年第6期转载。
《宋代的“新儒学”与“理学”》,《中原文化研究》2019年第2期。
《汉初的尊儒——从陆贾到董仲舒》,《衡水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
《天人合德:性善与成人》,《道德与文明》2019年第1期。
《 自由儒家与文化体用》,《当代儒学》第14辑,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
《儒家学说的道德信念和生死智慧》,《国际儒学研究》第26辑,华文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
《程颐与杨时关于<西铭>的讨论》,《人文论丛》2017年第2辑,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7年12月出版。
《中国哲学研究 40 年》,《中国哲学年鉴·2018》,《哲学研究》杂志社 2018 年 12 月出版。
《中韩儒学的“性情之辨”与“人物性同异之辩”》,《道德与文明》2017 年第 5 期。
《儒家传统教育的宗旨和方法——<礼记 ·学记>述评》,《齐鲁学刊》2017年第3 期。
《中华民族的耕读传统及其现代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7年第1 期。
《对中国文化民本思想的再认识》,《孔子研究》2016 年第6期。
《气论与郭象的“性分”之说》,台湾《哲学与文化》2017年第 3期。
《为什么<三字经>中的“三纲”可删》,《中华读书报》2017年 9 月 20 日。
《中国文化的“忠恕之道”与“和而不同”》,《道德与文明》 2016 年第 3 期。
《从两篇对话看外来宗教与儒家文化的关系》,《宗教与哲学》 第五辑,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6年1月出版。
《儒家文化的“常道”与“新命”》,《孔子研究》 2016年第1 期。
《<太极图说>与朱子理学》,《中国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第1期。
《先秦儒家道德的信仰、情感和理性》,《“比较视野下的先秦儒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新加坡) 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 2016 年出版。
《抗战时期的张岱年先生》,《衡水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
《“四端”与“四德”及其他——读<孟子>辨义四则》,《中原文化 研究》 2015 年第 3 期。
《张岱年: 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人民日报》2015 年 8 月 13 日。
《传统文化中的“立制”问题》,《光明 日报》 2015 年 7月 6 日。
《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损益》,《衡水学院学报》2015年第 3 期。
《儒家仁爱精神历久弥新》,《人民 日报》 2015 年 6 月 15 日。
《从“中体西用”到“标本并治”——严复的文化发展观》,《道家文化研究》第 28 辑,三联书店2014出版。
《读经:该不该与如何读》,《中华读书报》 2016 年 11 月23 日。
《新三字经》,《光明 日报》,2015.01.26.
《中国哲学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哲学研究》 2014年第12 期。
《重读张岱年先生的<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纪念张岱年先生 逝世十周年》,《衡水学院学报》 2014 年第 6 期。
《光前裕后:汤一介先生千古》,《博览群书》 2014年第11期。
《中西对话:直面中国道德传统》,《衡水学院学报》2014年第 5 期。
《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思想》,《文史知识》2014 年第8期。
《关于“经学与哲学关系”的一篇通信》,《衡水学院学报》 2014 年第 3 期。
《中国文化的“变”与“常”》,《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4 年第 3期。
《对宋学之开端的检讨》,《中国儒学》第 8 辑,中国社科出版社 2013年 12 月出版。
《盘古传说不能作为中国哲学的萌芽》,《中国哲学史》2013 年第 4 期。
《张申府的“大客观”思想——兼论其对张岱年思想的影响》,《哲学研究》2013 年第 10 期。
《张申府、张岱年研究新进展》,《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3 年第 5 期。
《老子哲学与中华精神》,《江西社会科学》 2013 年第 1 期。
《朱子<学校贡举私议>述评》,《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1 年 第 2 期 。
《忠恕之道与中国近现代的对外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2 年第 5 期。
《气论对于中国哲学的重要意义》,《哲学研究》 2012 年第 3 期。
《对“三纲”之本义的辨析与评价——与方朝晖教授商榷》,《天津社会科学》 2012 年第 1 期。
《反思儒家文化的“常道”》,《孔子研究》 2011 年第 2 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今昔评》,《中州学刊》 2011 年第 3 期。
《反思经学与哲学的关系(上)》,《哲学研究》 2011 年第 1 期。
《反思经学与哲学的关系(下)》,《哲学研究》 2011 年第 2 期。
《试评清华简<保训>篇中的“阴阳”》,《中国哲学史》,2010 年第 3 期。
《董仲舒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河北学刊》 2010 年 第 4 期 。
《孔子与中国哲学“思想范式”》,《国际儒学研究》 第 17 辑》,九 州出版社 2010 年 1 月出版。
《反思儒家道德的情感与理性》,《儒学的当代使命——纪念孔子诞 辰 2560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册)》,九州出版社 2009 年 9 月出版。
《“先识造化”: 张载的气本论哲学》,《中国哲学史》 2009 年第 2 期。
《“民贵君轻”说解析》,《社会科学论丛》 2009 年第 1 期。
《张岱年先生早年的一篇序文》,《中国哲学史》 2008 年第 3 期。
《中国哲学的系统及其特点》,《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 年第 2 期。
《范仲淹与宋代新儒学》,《湖南大学学报》 2008 年第 11 期。
《张岱年先生的两个重要理论贡献》,《哲学动态》 2007 年第 6 期。
《儒家和谐社会理念及其历史局限》,《河北学刊》 2007 年第 1 期。
《只有“通古今”才能有中国的文化自信》,《儒家文化与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齐鲁书社 2018 年出版。
《“气”概念的几个层次意义的分殊》,《哲学研究》 2006 年第 9 期。
《重视人伦 解构三纲》,《学术月刊》 2006 年第 9 期。
《从“郊社之礼”看儒耶分歧》,《中国哲学史》 2006 年第 1 期。
《儒家的民本与民主》,《博览群书》 2006 年 12 期。
《司马光与熙宁变法——为司马光辩诬》,《燕京学报》 新29 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出版。
《“五行”与“五常”的配法》,《燕京学报》 新 28 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出版。
《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博览群书》 2006 年第9期。
《“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复议》,《中国思想史通讯》 2006年第1辑。
《“三事”之说与文化的五要素》,《炎黄文化研究》 第四辑,大象出版社2006 年版。
《程朱的“格君心之非”思想》,《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6年1期 。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6年8月31日。
《天人新论与本体诠释学》,《本体与诠释》 第五辑,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2005 年出版。
《“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补说》,《中州学刊》 2005 年第 1 期。
《张岱年先生与新唯物论》,《哲学研究》 2005 年第 9 期。
《再说“为父绝君”》,《江苏社会科学》 2005 年第 5 期。
《忠恕之道与世界和平及环境保护》,《孔子研究》 2005 年第 4 期。
《“人本”与“民本”》,《哲学动态》2005年第6期。
《<岳阳楼记>的政治文化内涵》,《湖南社会科学》 2005 年第 1 期。
《张岱年先生的学术方向》,《光明 日报》2004年 5月11日。
《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哲学研究》 2004 年第 6 期。
《张岱年先生论“和谐”》,《光明 日报》 2005 年 4 月 19 日。
《孔子智慧与实践智慧》,《寻根》 2003 年第 6 期。
《宋学与<宋论>——兼评余英时著<朱熹的历史世界>》,《儒林》 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 年出版。
《“知人则哲”: 中国哲学的特色》,《哲学动态》 2004 年第 5 期。
《范仲淹与宋代儒学的复兴》,《哲学研究》 2003 年第 10 期。
《反思经史关系: 从“启攻益”说起》,《中国社会科学》 2003 年第 3 期 。
《从性善论到泛性善论》,《儒教文化研究》 第七辑,韩国成钧馆大学校出版部 2007 年出版。
《孔子的世界主义与民族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论坛》 2001 年第 3 期。
《庄子思想中的道、一、气》,《中国哲学史》 2001 年第 4 期。
《儒家的民本与人权》,《孔子研究》 2001 年第 6 期。
《张岱年先生学术思想述要》,《高校理论战线》 2001 年第 6 期。
《莱布尼茨的二进制与<易经>》,《中国文化研究》 2000 年第 3 期。
《新唯物论还是新儒学? ——与张立文先生再商榷》,《学术月刊》 2000 年第 6 期。
《儒家传统与五四传统》,《哲学动态》 2000 年第 9 期。
《从郭店楚简看早期道儒关系》,《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 第20 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
《读楚简<忠信之道>及其他》,《中国文化研究》 1998 年第 4 期。
《从简本<五行>到帛书<五行>》,《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5 月出版。
《庄子的薪火之喻与“悬解”》,《道家文化研究》 第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年出版。
《“新气学”辨正——与张立文先生商榷》,《学术月刊》 1998 年第 12 期。
《中国古代的天人观与主客关系论》,《哲学研究》 1998 年第 4 期。
《中国的民本与民主》,《孔子研究》 1997 年第 4 期。
《明代的两大儒与五四时期的德赛二先生》,《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 年第 5 期。
《张岱年先生的学术成就和思维类型》,《哲学研究》1997 年第 7 期。
《儒家的“乐”与“忧”》,《中国儒学》第三辑, 中国社科出版社 2008 年出版。
《略论孟子的政治思想》,《儒林》第三辑,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出版。
《对<周易>性质的认识》,《国际易学研究》第七辑,华夏出版社2003 年出版。
《旧邦新命——冯友兰先生的文化情怀和文化观》,《南阳教育学院 学报》 第16卷2 期(2001年6月)。
《中国的民本与民主》,《孔子研究》1997年第4 期。
《明代的两大儒与五四时期的德赛二先生》,《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 年第5期。
《庄子与惠施》,《道家文化研究》第 5 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
《庄子的“薪火之喻”与“悬解”》,《道家文化研究》第 6 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
《从“两仪”释“太极”》,《周易研究》1994 年第 2 期。
《罗、王、吴心性思想合说》,《哲学研究》1993 年第 3 期。
《罗钦顺的儒释之辨》,《中州学刊》1993 年第 3 期。
《王廷相思想中的实证科学因素》,《人文杂志》1993 年第 6 期、
《“一心二门”与“一本多级”》,《中国哲学史》1993 年第 3 期。
《并非“陈迹”——张岱年先生早期哲学思想的今日启示》,《中国社会科学》 1991 年第 6 期。
《秦后第一儒—— 陆贾》,《孔子研究》 1992 年第 3 期。
《道家“主干地位”说献疑》,《哲学研究》1990 年第 4 期。
《马基雅维里与韩非子》,《读书》1987 年第 4 期。
《从两个“迷宫”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哲学研究》1988 年第10 期。
《仁学与气论: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结构》,《光明日报》 1988 年 3 月 28 日。
《先秦气论与古希腊伊奥尼亚哲学》,《中国社会科学》1986 年第 5 期。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人民日报》 (海外版)1986 年 8 月19-2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