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哲学学院(老子学院)简介
郑州大学哲学学院(老子学院)前身为郑州大学哲学系,郑州大学于1979年设立哲学本科专业,1980年创建哲学系,2016年设立老子学院。2019年5月,郑州大学成立哲学学院(老子学院),为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与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
1996年,哲学专业获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郑州大学哲学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伦理学、外国哲学、宗教学、美学、科技哲学、逻辑学八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第六批、第七批河南省重点学科,哲学一级学科是第九批河南省省级重点学科。哲学本科专业是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2003年,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成立,翌年,获批为河南省第一批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22年,哲学学院申报成立“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中心”及“洛学研究中心”,其中“洛学研究中心”获批河南省社科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哲学学院现有教职工38人,其中专任教师30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9人(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校特聘教授5人),副教授9人,讲师12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2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9人。聘任国内外知名学者10余人为学院兼职、客座教授。学院将继续加大引才力度,引进国内外哲学界领军人物到学院担任学科带头人,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优秀博士进一步充实教师队伍。
近五年来,哲学学院教师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9项,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10余项,获教育部第八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在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17部;在《中国社会科学》(4篇)、《哲学研究》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哲学学院充分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注重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强大思想引领作用,重点培育和打造文化精品。一是依托学院承担的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洛学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为社会发展提供战略性、前沿性和对策性的研究成果。二是依托学院承担的河南省首批高校辅导员工作室——“青春导航”辅导员工作室,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思想道德修养和价值判断能力,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创新思维,重实践、有担当的哲学人才。
面向未来,郑州大学哲学学院(老子学院)将继续秉承“求是担当”的校训精神,聚焦研究型学院建设,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理想之先声,建优建强建特哲学学院(老子学院),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贡献力量。
(注:以上数据截止到2023年5月)
郑州大学哲学学院院徽解读
从整体看,外圈中英文结合,上英文下中文,寓意学贯中西,而以中(中国文化和哲学)为基为本,融通古今中西而铸成新时代中国的哲学与思想。
内部从上到下,依次是篆书“哲”——学位帽(覆形)——书籍,点出哲学学科的独特性。《易经·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哲学是“道”,是“爱智慧”,是对一切思想的思想;“学位帽”寓意学子对自己的期许和通过努力奋斗达成的理想和愿景;“书籍”是思想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象征人文化成和文明的传承,而学校是人文化成和传承文明的所在。文(书籍、学校)以载道,道以文弘。道在文之中,但又在文之上。内部从下到上:书籍——学位帽——“哲”,意指郑州大学的哲学学科,可使学子由文通道,下可得世俗之学位而立世,上可证向道(哲)之心而成己。
标识整体采用郑州大学校徽标准色,与学校主视觉相统一,整体庄重典雅;同时取青铜器纹饰意向特点,凸显河南地域文化厚重属性。
整体构图采用“中”字形构图,图形图像外圆内方,阴阳相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方”中有“圆”,“圆”中有“方”。阴与阳、方与圆的对比与统一,既契合哲学思辨研究之内涵精神,突出哲学学科特点;又突出郑大哲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圆融二谛而得其中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智慧;更突出中国文化阴阳相生、化生万物,天圆地方、方圆相待相融而天地合一的文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