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力量  >  外国哲学教研室  >  正文

尚杰

尚杰,郑州大学哲学学院特聘首席教授(2021年11月起——),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主任、哲学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哲学所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1994年7月至 2019 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自2002年起任研究员,2012年晋升为二级研究员,2010年至2015年任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长、法国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6)。


主要学术经历:

1978年至1982 年辽宁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

1984年至1987 年辽宁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

1987年至1991 年辽宁大学学报编辑

1991年至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当代法国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

1999年11月至 2000年11月,通过首届国家公派留学生考试,由国家教育部留学基金委派往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进修、访问学者,合作导师是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


研究专长: 欧洲大陆哲学、现象学、后现代哲学


科研项目与获奖:


独著《启蒙时代的法国哲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年,获得第 6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江苏省第 10 届优秀图书荣誉奖


独著《归隐之路:20世纪法国哲学的踪迹》,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获得 2004年第10届中国图书奖,江苏省第9届优秀图书一等奖,哲学所优秀图书奖


2011年获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图像暨影像哲学研究》(11BZX057 ,鉴定等级:优秀


2014 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时间哲学研究》(14AZX014),鉴定等级: 良好


主要研究成果

A 专著(独著)

《语言、心灵与意义分析》,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

《德里达》,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获得2000年中国图书奖,哲学所优秀成果奖)

《解构的文本:读书札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

《归隐之路:20 世纪法国哲学的踪迹》,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年

《社会契约论导读》,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

《启蒙时代的法国哲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精神的分裂:与老年德里达对话》,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

《从胡塞尔到德里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尚杰讲狄德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尚杰讲卢梭》,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法国当代哲学论纲》,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中西:语言与思想制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法国哲学精神与欧洲当代社会》(上下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年

《沉醉之路——变异的柏格森》,人民出版社,2013年

《图像暨影像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年

《哲学治疗的可能性——重新发现叔本华与尼采》,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年 6 月


B 论文(自90年以来主要论文)


《创造性与生活》,《哲学动态》1990年第10期

《舍阿格的社会交往理论》,《国外社会科学》1990年第7期

《哲学功用之我见》,《社会科学辑刊》1990年第5期

《19 世纪以来法国哲学的发展》,《辽宁大学学报》1991年第 6期

《德里达哲学发源地》,《辽宁大学学报》1993 年第1期

《德里达与马克思》,《辽宁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德里达的文字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5年第2期

《简论解构主义文字学与汉字文化的关系》,《哲学研究》1995 年第2期

《思言字:德里达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中国社会科学》1996 年第1期

《显隐之道:从道家看 20 世纪法国哲学》,《哲学研究》2001年第3期

《异域:萨特之后的法国哲学》,《哲学译丛》2001年第 3期

《归隐之路——20 世纪法国哲学的踪迹》,《中国社会科学》 2001年第5期

《危险的增补性: 读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 5期

《启蒙世纪的另一半:古典的浪漫主义》,《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心理国情与启蒙》,《哲学动态》2002 年第12期

《智慧的形状》,《哲学研究》2003年第2期

《启蒙与精神变化的方向性》,《云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朋友与敌人:两种不同的宽恕传统》,《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启蒙:精神的延伸性》,《浙江学刊》2004年第1期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世界哲学》2004年第3-4期

《形式“述”内容:现代欧洲暨法国美学情趣之源流》,《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第5-6期

《德里达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世界哲学》2005年第1期

《“看不见的现象”暨“没有宗教的宗教”》,《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期

《空间的哲学:福柯的“异托邦”概念》,《同济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别一种唯物“主义”:德里达如何解构马克思》,《浙江学刊》2005年第3期

《康德与德里达的提问方式:事物如何出场》,《江苏行院学报》2005年第5期

《哲学化了的后现代艺术“形状”》,《哲学动态》2005年第10期

《恶的想象力:纪念萨特诞辰 100 周年》,《哲学研究》2005年第11期

《艺术数学或后现代思想的数学根源,《哲学动态》2008年第2期

《悖谬之路——从克尔凯郭尔到勒维纳斯》,《浙江学刊》2008年第3期

《好微眇之言 持无穷之辩——公孙龙学说及其在当代语言学-美学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第2期

《语言的“延异”与解构的价值》,《哲学研究》2008年第9期

《从论证性的哲学到描述性的哲学》,《浙江学刊》2009年第3期

《外部的思想与横向的逻辑》,《世界哲学》2009 年第3期

《论独白——从德里达对胡塞尔的批评说起》, 《江苏行院学报》 2010年第1期

《德里达的艺术空间——陶醉于不可能性》,《哲学动态》2010年第 6期

《无我的存在主义——澄清对萨特的一个重大误解》,《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 1 期

《媒介即信息——以及悲壮的娱乐至死时代》,《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年第 2 期

《歇斯底里与精神的创造性》,《清华大学学报》2010 年第2期

《语言的图像与图像的语言》,《浙江学刊》2010年第5期

《差异与图象》,《江海学刊》2010年第5期

《卢梭的问题——纪念卢梭《科学与艺术》发表260周年》,《世界哲学》2010 年第 5 期

《一与多》,《哲学研究》2010年第12期

《抽象思维如何把科学尺度赋予事物——关于无穷与层次的思考》,《杭州师大学报》2011年第1期

《形式、直觉与不确定性——从数学逻辑的观点看》,《浙江学刊》2011年第3期

《“解释学”的没落与“描述学”的兴起——“既成”与“当下瞬间”的冲突》,《哲学研究》2011年第7期

《拼容接触剥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奥古斯丁与卢梭作品中“人的宗教”——谨以此文纪念卢梭诞辰300周年》,《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5期

《“死”或关于人的本质问题——读德里达最后的讲座》,《哲学研究》2012年第 11 期

《在主权与”兽权”之间——德里达袪政治化的人权观》,《哲学动态》2012年第 12 期

《本伍尼斯特的语言哲学观》,《同济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灵魂不灭暨哲学-宗教的同源性:读德里达的“赐死”》,《世界哲学》2013年第 2 期

《什么是哲学,《浙江学刊》,2013年第3期

《重新理解概念:在德勒兹与德里达之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113 年第 5 期。

《任性,悖谬与信仰——读克尔凯郭尔的<哲学片段>》,《世界哲学》2013年第 6 期。

《从“瞬间”与“悖谬”的关系理解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的同源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4年第5期

《引号里的哲学》,《浙江学刊》2014年第2期

《物质化了的哲学空间与哲学剧场——福柯眼里的马克思》,《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瞬间之中的哲学: 只言片语的文体风格》,《浙江学刊》2015年第2期

《重识“划过光明的黑暗”——反思当代中国的启蒙困境》,《探索与争鸣》2015 年第1期

《德里达的信仰》,《哲学动态》2015年第2期

《活生生的现在》,《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5 年第3期

《灵感与知识的较量——对当下国内哲学学科的忧思》,《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5年第2期

《现代性与“转瞬即逝的美好”——对“宏大叙事”的学理修订》,《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5 年第 3 期

《你、我、他——布伯、勒维纳斯、王国维的思想交汇处》,《浙江学刊》2016年第3期

《消失的永恒与瞬间之力量——读德勒兹的<尼采与哲学>》,《世界哲学》2016 年第3期

《时间路径的通畅与障碍——重读德里达的<“几何学起源”导论>》,《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神、死亡与时间》,《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6 年第 3 期

《确定性的丧失——20 世纪新启蒙运动的来龙去脉》,《求是学刊》2016 年第 5 期

《消失了的自我——读萨特的<超越自我>》,《哲学动态》2016 年第8期

《伦理学的“奇点”——关于“毫无意义”的纯粹善良》,《辽宁大学学报》,2017 年第 2 期

《哲学治疗的可能性》,《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7 年第 2 期

《思想的“奇点”暨古怪的相似性》,《社会科学家》2017 年第 3 期

《关于“内心独白”的哲学——从德里达的思考出发》,《学海》2017年第3期

《如何应对柏拉图理想国的制度性失误》,《求是学刊》2017 年第 3 期

《孤独中的热情——勒维纳斯式的思考》,《云南大学学报》2017 年第4期

《柏格森哲学如何摆脱了康德与胡塞尔——读柏格森的<物质与记忆>》,《哲学动态》2017年第7期

《思想的“奇点”暨古怪的相似性》,《社会科学家》2017年第3期

《关于 “内心独白”的哲学——从德里达的思考出发》,《学海》2017年第3期

《如何应对柏拉图理想国的制度性失误》,《求是学刊》2017年第3期

《孤独中的热情——勒维纳斯式的思考》,《云南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柏格森哲学如何摆脱了康德与胡塞尔——读柏格森的<物质与记忆>》,《哲学动态》2017 年第 7 期

《我思在别处——如何创造哲学概念》,《南国学术》2019年第2期

《用形而上学语言否定形而上学——德里达在<暴力与形而上学>中对列维纳斯“他者”的质疑》,《社会科学辑刊》2020年第1期

《“搁置伦理学”是如何可能的——解析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通信>》,《道德与文明》2020年第2期

《宏观哲学的衰落与微观哲学的兴起——与孙周兴先生商榷》,《探索与争鸣》2020 年第10期

《差异不同于存在》,《伦理学术》2020 年秋季号

《现象学观念是如何起源的——德里达与胡塞尔的分歧》,《南国学术》2021 年第 1 期

《一种新文字的可能性——从德里达的《论文字学》谈起》,《法国哲学》第四辑

《结构与解构》,世界哲学》2021年第2期

C 主要译著:

《危险的增补性》,《哲学译丛》1996 年 1-2 期

《希腊神化》,(法) 皮埃尔-格里马尔 著,尚杰、柏芳译,商务印书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