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动态  >  正文

王蓉蓉教授——道心:恍惚,柔知与求真的张力

发布时间:2023-04-03      点击数量:

2023年3月30日上午10点,郑州大学哲学学院邀请到美国洛杉矶罗耀拉大学终身教授王蓉蓉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主题为“道心:恍惚,柔知与求真的张力”的主题讲座,讲座以线上会议的形式展开。郑州大学哲学学院张维老师为我们主持了这次会议,并进行了总结。

本次讲座共分为四个主要方面。其一,“恍惚”的道对认识道的要求,也即:知“道”何以可能?其二,“心善渊”和“观其妙”的必然性;其三,“柔知”是道心的表现与运用。其四,求真是道心的最终意向。

讲座伊始,王蓉蓉教授首先抛出了此次讲座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它们分别为:为何“道”是或者会变为恍惚的?具身之心和智德的联系?中国哲学如何对世界认识论问题作出贡献?随后,王老师又借由《道德经》中对于道的基本特征的阐述为基点指出,上述的问题归根结根是一个“怎样去认识‘恍惚’的道”的问题。,基于此,王老师以“知识是一种流船的把握还是金字塔的构建”这一问题作为出发点,她指出,道“知”是一种连贯成形的认知活动。通过“知”,可以引起另一个重要的关键词,也即“渊”。

F33F

而后,王老师指出,“渊”实际上可以连到另外一个词就是“妙”。因为“心善渊”在很大程度上说的是一种无限之境的“妙”。这个“妙”在中国有多层意思:一种是“微”的意思,就是有一点、比较小的,或者也可以说是很轻的;还有一种是“幽”,也即幽深之意;再有就是“玄”的意思。我们学“道”其实就是学习“玄”。“心善渊”中的“渊”的不同的表现,实际上又引出了一种妙境,这种妙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以说是“微妙的”,“幽的”或是“玄的”,换而言之,这是一种状态或者一种现象。老子要求我们的心在认识过程中要“善渊”,那具体怎样做才能达到“心善渊”,就需要引出“柔”字在中国哲学上的概念。

“柔”是老子的特色,“柔”在先秦早期著作《诗经》、《论语》、《中庸》、《荀子》中经常出现。不同点之处在于他们将“柔”作为一个道德伦理标准,《中庸》中的“柔”可以远人,《荀子》讲的是修身过程中怎么样来解决“柔”的问题。《易经》把“刚”和“柔”联系在一起,并认为“刚”比“柔”更为重要,探讨的是伦理意义。而老子在《道德经》中把“柔”提升到了本体论的意义,实际上表现的是宇宙存在和身体认知方式。“心善渊”的表达形式也是通过“柔”来完成的,从而才能把握这个恍惚的“道”。在《道德经》中老子将“刚”和“柔”的位置转换,他将“柔”作为成现实本真的存在,同时他认为本真与本在是和人的身体相关的,人们可以以“柔”克“刚”。《道德经》把这个“柔”在其他的学派从伦理的范围提升到本体的存在。

C86D

王老师指出,“柔”不仅被引申为了本体论的意义,还被引申到了我们对本体论的认知过程中,这一过程也即“柔知”。“柔知”在于认知的主体,不仅包含思维的存在,同时也包含身体的存在,当然也要注重人与人关系和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既然已经有了认知的主体和认知的活动,那我们又要怎么去思考这个问题并下决策呢?王老师认为这可以归结到认知的结果上。为了便于理解,王老师特意为我们举了驾驭马车的例子来对此进行说明。

133E6

进一步的,王老师认为,“柔”可以有很多地方可以去深化,但“柔”作为一种认识者,它实际带了一种韵律。所谓“韵律”代表的是一种智德,同时在认识的活动的中必须有所参与。我们通常认为主体跟客体之间是分裂的,我们是作为一个主体去把握客体。但实际上我们所认识的主体和被认识的客体是融合为一的。在认识的过程中除了我们现在所依赖的五个感官以外,实际上还有一个感官,叫做本体感觉。它是一种潜在的感官,它是一种隐性的知识,它是无法言说的思想,在很多的时候可以感觉到。在我们的认识过程中,我们需要本体感觉来完成知识。在很多的状况下我们是用了开发了的一种潜在的感官去认知。在认知过程中身体起的作用,而身体的重要的方法就是柔知,实际上就是智德。智德是在认识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德性,所说的是掌握知识中的韧性、耐心、严谨。因此,“柔”实际上的代表的也就是一种人在认识论上的德性。

F7BD

除了“柔”以外,王老师指出,与之相关联的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真”的问题。如果用“柔”来求知识的话,那么知识的终极点便在于“真”。道德经中虽然谈“真”的比较少,但庄子谈过很多的“真”。所谓“真”也即事物的本来面目之意。说到此处,王老师告诉同学们,我们需要追求真,追求真正的自己,而不是去追求社会塑造的自己。

112F9

道之“真”作为人的本性的“真”,那么在天人关系、人与统治者之间、人与人之间该如何解决“真”的问题呢?王老师认为,只有了解庄子对“真”的追求,才能真正明白庄子的故事和思想。在追求“真”的过程中也有一个本体性的问题。儒家讲的是求“善”,但道家,特别是老庄求的是“真”。要理解儒家和道家的不同,“善”跟“真”就是一个分界线。

FEB3

王老师还谈到“真”跟“欲”的关系。她指出,老庄非常担心人们会将求“欲”误认为是在求“真”,而这种求“真”因而容易变成一种功利性的满足。这里的问题就在于我们怎么知道“真”的存在?王老师为我们解惑到,实际上“真”就是一种冲突。在庄子才与不才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见庄子所讲的真之德和道成其身。当真正的达到“真”去修德性,德性才是“真”的重要组成部分。

10908

最后,王老师总结到,中国的认识论跟西方认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如何认知,中国哲学是要在认知的过程中完成认知,并成为一个认知的主体。而西方的哲学是通过沉思来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