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3日晚,郑州大学智慧大讲堂(第二讲)在校图书馆四楼第三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特邀浙江大学董平教授主讲“儒学的分期及其当代使命”,郑州大学哲学学院杨伟涛院长致辞,田丰教授主持。董平,现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哲学学院中国哲学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院长。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董平教授首先指出中华文化在历史上绵延5000年而不断自我调整,儒学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先秦时期形成儒学的第一阶段,孔子传递着由尧舜开始的中国文化最根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尧典》开篇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这种自我的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即是《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型。在礼崩乐坏的背景之下,孔子说“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以夏、商制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周朝礼制传承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历史的存在者。“温故而知新”让个人通过对过去的体悟获得今天新的理解和启迪,对国家和民族历史的追溯也可以找到新的问题解决方式。
孔子对礼有着沟通现实和历史的情怀,关系到形而上的神灵世界,人在天地人神共存的礼乐文明中获得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孔子修六经记录文明,要求把克明竣德转变为一种现实的政治行为,主张通过齐之以礼把让每个人在行为上能够回归于正。
儒学在汉朝武帝时期发展到了第二阶段。孔子之后秦扫六合以法家作为意识形态,汉朝借鉴教训以黄老道学治国。社会安定后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五经立于官学。孔子被奉为先师而形成学统,儒学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而形成道统,政权的合法性也逐渐与儒学融为一体。经学实现了道统、正统、学统三者之间的统一,建立起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架构,成为社会公共生活的伦理规范所表达的价值根基。
宋代宋明理学推动儒学发展到第三阶段。周敦颐重新阐释中国的宇宙观,阴阳是谓道,通过存在的一切万物的生长来显示他自己的存在。宋明理学的核心主旨是回归孔孟,通过儒学经典的重新解读,重构价值、规范体系。朱熹通过四书独立给出典范性的解释,吸收佛道等一切可利用的思想进行整合型创新,回归儒学价值结构,彰显孔孟之道。
儒学在近代迎来第四阶段的发展。近代以来,儒学发展可吸收借鉴的思想资源更加丰富,也更加深刻导致了一定的难度。中国的文化,所有一切思想、观点、理念所建立在农耕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带有可持续发展生态理念色彩的安土重迁,以生存的绵延为目的。中国人在和自然界的交往互动中,在尘世的过程中成就自己。
工业革命后为了生存发展的绵延就必须进行革命,中国人实现自我生命的方式正在改变。董平教授主张重视儒学的第四阶段,实现中华文明价值根系的重新栽培必须有继承和发展的根基。只有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才能从结构性的调整和发展,形成适合并容纳新时期的价值观。
梳理完儒学历史的四个阶段,如何实现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双创”的手段和方法就成为问题的核心。董平教授主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导向中华文化为主体的重建,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人物,以后代发展王阳明、朱熹等代表人物为中间环节,新时代每一个人也面临着主体性重建的任务。一切中国人民,中国文化,能够充分的在开放中,充分地吸纳人类公共价值,整合到中国文明自己的价值体系上来实现中国文化、主体的重新建构。董平教授在最后表达了对在场同学的期望,期待我们的年轻人能有历史感,把我们带进历史成为历史的主体,让民族成为历史的主体。树立起文化的主体理念,通过自己现实的生活实现民族文化的辉煌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