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从前子学时代到子学时代: 边际人物、文本和思想与黄河文明”论坛

发布时间:2022-08-20      点击数量:

2022年8月9日——8月11日,由郑州大学哲学学院、老子学院主办,老子学研究会、洛阳老子学会、河北美术学院老庄文化研究中心和张岱年学术研究会共同合办的“从前子学时代到子学时代:边际人物、文本和思想与黄河文明”高端论坛在洛阳举行。本次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其中线下参会人员达40余人。在疫情点断式发生的现在,能实现线下会议的顺利召开,实属不易。

8月9日上午召开开幕式,郑州大学哲学学院党总支书记张世勋主持开幕式,简要介绍了郑州大学哲学学院近几年的情况,并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感谢,河北美术学院副院长张建敏、郑州大学哲学学院、老子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中江和洛阳老子学会会长杨懿楠分别致辞。张建敏校长讲了河北美院的基本情况。王中江院长则从“历史与记忆”的关系谈起,就“前子学时代到子学时代”的时代转变以及“边际人物”这两组关键词,对本次论坛的主题进行了深入解读。杨懿楠会长则简要介绍了洛阳与老子、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以及洛阳老子学会的情况。

随后,论坛安排了两场主题报告,上半场由老子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曹峰主持,河北大学教授李振纲、北京大学教授郑开、北京大学教授王中江分别以“孔门颜渊‘好学’发凡——以《论语》为中心”、“由德而道:从前哲学时期到哲学时期”、“‘别宥’辨证:以尹文‘别形名’学说为中心的检证”的题目做主题发言。下半场由河北大学教授李振纲主持,暨南大学教授高华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法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曹峰分别以“论杨朱及其‘为我’学说”、“周公与华夏轴心文明”、“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所见伊尹的复杂面貌”的题目做主题发言。会后与会专家就从德礼到道法变为从德到道背后蕴含着怎样的考量、杨朱学说内部分化过程中是否有某种分裂、从可靠的记载中讨论伊尹的思想是否可能等问题对几位报告人进行了热烈提问,报告人分别进行了回应。

9日下午和10日上午,是分主题讨论。本次论坛共设2个分会场,近50余名专家学者分别就周公、管子、祭公谋父、虢文公、子华子、鬼谷子、尸子、彭祖、申不害、慎到、杨朱、管仲、师旷、夷之、陈仲子、魏牟、惠施、公孙龙、范蠡、文子、尉缭子等边缘人物和古典君位观、人口财货与儒家政治理想的关系、“心”与“理”的概念内涵及其理论构造、前孔子时期的人性论、同异关系、名实观、齐物观、天下观、道法关系、重生思想、神仙家思想与庄子思想的关联、兵学思想等边缘主题进行了认真报告,与会者也分别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而严肃的讨论,这样活泼、直观的形式不仅激发了大家的思考,而且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问题,参会者都表示受益匪浅,希望回去之后继续研究相关课题。

10日中午闭幕式,曹峰教授代表老子学研究会和王中江会长进行了闭幕总结,认为本次会议是在先秦、秦汉学术研究走入瓶颈之后重新拓展哲学研究的方向,以及如何进行具体的哲学史研究和写作的一次有意义的思考和探索,会议无疑是成功的,除了讨论现在可能是边际人物,但当时其实是历史的中心人物之外,还开发了一些以前比较少关注的边缘问题、边缘角度、边缘事件,如从人口财货的角度来看儒家的政治理想,从马王堆帛书中士匽的评价来重新评价“泓之战”、探讨周公制刑的问题(以前比较多关注周公之“德”的问题)等,以及对某些问题进行了重新解读,如从慎到、尹文与庄子的对比来探讨“齐物”观念,而不是单独看庄子的齐物观念等,凡此皆为日渐陷入死板、平庸、僵化的哲学史研究打开了一番新天地。

纵观历史,通常有比较大的转变常为学界所关注,如著名的殷周之变、明清之际等的转变,但从“前子学时代”到“子学时代”,或者说,从“三代”到东周的转变,亦是一个非常具有创造性的、伟大的转变,而这一转变之前常为人所忽略或者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同时,历史上还有一些人物在现在可能是边缘人物,但当时其实是核心人物,只是因为历史的选择与遗忘导致了其成为后来历史的“支流”。如今,汇聚不同方向的学者共同讨论这一主题,一方面是为了恢复历史的丰富性、多样性,克服历史的遗忘,一方面也是重新激活哲学史的活力、重新进行哲学史写作尝试的契机。通常,思路的转换,带来的是材料的活跃和视角的扩展,如此,编连前子学时代思想之残片拼为不同图片,疏通子学时代思想支流进入河流网,丰富早期中国思想和文化图像,实在是一次有意义的思考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