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刘蕾对2024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关于“在履职办案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法治社会建设”的案例,印象最深刻的是伪劣灭火器公益诉讼案。这起案例与她三年前在全国两会上提交的《关于将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检察公益诉讼新领域的建议》有关。看到自己的建议持续开花结果,刘蕾很有获得感,并结合电子商务发展中心的本职工作进一步建议:为弘扬诚信文化提供法律监督保障。
办理好代表建议,要善作善成抓落实,切实把诚信价值观融入检察公益诉讼高质效办案。
一、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要求,找准检察公益诉讼的切入点与着力点
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明确提出“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强调要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
结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完善公益诉讼制度的部署,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关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监督,通过促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规范社会行为、引领社会风尚”的要求,检察公益诉讼应当立足法定领域,统筹运用服务绿色金融、保障消费者权益、维护公共安全等抓手,守牢诚信的底线。
服务绿色金融,底线是防止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防范国家财税、金融和补贴、补助等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的专项资金被骗取、套取。刑法修正案(十一)专门针对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进行了修订。检察机关可以结合环境保护法相关规定,针对中介组织人员在涉及公共安全的重大工程、项目中提供虚假的环境影响评价等证明文件,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行为,依法办理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并追溯政府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推动系统治理。例如,最高检联合公安部、生态环境部开展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专项整治,并对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污染环境犯罪保持高压严打态势。三部门联合挂牌督办的山东锦华案,推动十余个省份生态环境部门撤销涉案虚假环评文件,为认定直接经济损失提供了依据。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典型案例中,江苏省常熟市神某针织有限公司、被告人周某兴等2人稀释污水干扰自动监测设施污染环境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提示检察机关在此类“打假”中,既要紧盯中介组织连带责任,也要落实企业和责任人员的“双罚”制度。《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 依法服务保障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结合信息披露和环境影响评价等机制探索预防性公益诉讼,加强“高能耗、高排放”项目投资风险防控,依法促进绿色金融规范发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最高检每年定期发布“3·15”检察机关食品药品安全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其中重点关注网络治理中的诚信建设。今年3月1日央视《法治在线》播出的《以检察监督促社会治理:有偿“种草”生乱象“拔草”要谨慎》,介绍了北京铁路运输检察院针对以探店视频形式违法违规发布广告开展溯源治理的探索实践。此前,该院针对“网红代言”“直播带货”“口碑营销”等网络销售新业态涉及的食品安全问题开展类案监督,也取得明显成效。
刘蕾代表点赞的伪劣灭火器公益诉讼案,以及最高检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特大跨省伪造特种作业操作证案,均事关公共安全。案中有明显主观故意的造假行为及其背后的黑色产业链,警示检察机关在办理安全生产领域案件时,要更加注重对安全应急装备产品质量和特种作业人员资质的“打假”。刘蕾代表在今年两会上还提交了《关于加强检察公益诉讼实践 推动补强AED配置管理使用法律供给的建议》。AED如同灭火器,规范配置后的质量监控,也需要防患于未然。社会高度关注的电动自行车及电池质量安全、非法改装和违法充电等问题,同样是对诚信的挑战,需要德治法治并举、标本兼治。
二、落实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关于最高检工作报告的决议对“加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要求,在“检察护企”“检护民生”专项行动中注重保护守法诚信、惩戒违法失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既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又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对见利忘义、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付出代价。
在“检察护企”方面,要重点惩治和预防违背公共政策功能和目的,违法违规套取、骗取、截留、挪用各类助企惠民补贴等违法行为。特别是要严厉打击骗取医保、社保资金和农机补贴等违法犯罪行为,挽回和防止国有财产流失。要依法开展反垄断检察公益诉讼,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今年全国两会审议、讨论最高检工作报告时,许多代表委员建议加强对招投标腐败问题的整治。西藏自治区检察院办理的督促公共资源交易评标评审专家监管行政公益诉讼案,上海、湖北检察机关正在办理的医药企业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民事公益诉讼案,就是要聚焦招投标问题,优化营商环境。随着世界银行关于营商环境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数字化、绿色化评价新指标逐步普及适用,针对虚假环保宣传的“漂绿”行为的法律监督有待加强。在促进企业合规的同时,《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全面履行检察职能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探索网络治理领域检察公益诉讼办案,监督纠正利用蓄意炒作、造谣抹黑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
在“检护民生”方面,要重点加大对个人信息保护和反电信网络诈骗检察公益诉讼力度,特别是防范普惠金融、养老金融领域消费欺诈,督促强化网络治理、源头管控,进一步兜牢民生底线。要进一步加强劳动者特别是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结合办理全国政协委员连玉明关于将算法侵权纳入公益诉讼法定领域的建议,要督促网约车平台、外卖平台优化算法,纠正违反规定派单、大数据杀熟、违章路线推荐等违法失信行为。对于用人单位在招聘中通过算法以隐性歧视条件进行筛选、排除育龄妇女就业机会的行为,要依法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检察公益诉讼。
三、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把诚信原则的法治宣传教育贯穿检察公益诉讼监督办案全过程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法治宣传教育法已经被纳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一类立法项目。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原创性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性,促使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对以案释法特别是加强在法律文书中释法说理,有更高要求,也有更多优势。在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方面,既要结合办案对民法典、环境保护法、公司法、招投标法等相关法律的诚信条款进行普法宣传,更要根据立法精神、立法目的和法律原则中的诚信原则加强阐释和解读。
检察机关可以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指导意见》,对涉及抢险救灾、英烈保护等道德评价,涉及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及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特定群体权益保障,涉及公序良俗、风俗习惯、权利平等、民族宗教等,关系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存在较大争议且可能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检察公益诉讼案件,将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检察建议书的释法说理中。也可以会同法院探索在检察公益诉讼案件的起诉书和裁判文书中运用诚信价值观进行释法说理,以诉的确认体现司法价值引领。
(作者系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副厅长)